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8/06 12:14:41瀏覽1900|回應13|推薦69 | |
沒錯,外省第二代的成長背景大概都差不多,兄弟姐妹多、家境小康,其實更接近清貧。 所以,「看電影」這件事,只是童年生活的小小點綴,連「花邊」都夠不成了,更別提還剩下什麼驚心動魄的記憶。在那個能夠溫飽就謝天謝地的年代,日暮後的夏夜,端個小板凳兒當個露天電影院的小影迷,就算是平常日子裡的額外加菜,讓大家打打牙祭的大補帖。 儘管如此,搬離眷村之前這些極少數的觀影經驗已算是鮮明的了。對我來說,接下來的國中與高中時期才更是一片慘淡的空白。可能和當時住到更偏遠的郊區有關,交通上不太便利外,也沒有那個資源可以專程上電影院消費。大部分的經典電影應該都是從電視裡看來的。為了爭取這樣的機會,還不惜犧牲手足感情,霸佔電視時段,畢竟大家的喜好迥異。 直到上了大學,自己打零工、當家教什麼的賺點零用錢,買買衣物飾品都不夠了,更別提要變成真正的「影迷」還需擁有付出更高代價的資本了。「看電影」這件事,得看有沒有異性的追求和被請客上電影院的機緣了。而那時的年輕男孩愛看的電影類型,不外是打打殺殺的那種吧,總之,完全沒有留下任何記憶的痕跡了。 成年之後,經濟情況雖然已經沒有那麼窘迫,看電影對我來說,還是屬於「奢侈品」。偶爾花點錢上影院之前,也要精選值得觀賞的好片,絕對不會照單全收。能發展到這種程度,也是一轉眼二十年前的事了。換句話說,後來的一、二十年以來,「花錢涉足電影院看電影」已幾乎成為記憶中的古董了。偶爾在旅途中的飛機上、或是平時在電視或網路上,隨意看上幾部,當作打發時間的娛樂罷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除了興趣是主導因素外,外在的因素還包括旅居時期所經歷的歐元變革,讓原本就是一般的平民,頓時淪為更貧之民,偶一為之的奢侈似乎更加奢侈,乾脆打入冷宮冰封。久而久之,反而覺得看電影是浪費金錢和時間的一種罪惡了? 還好,電影何罪之有,終於也有得到平反和翻身的一天。過去這一、兩年來,以及接下來的時日(甚或餘生),「看電影」又開始變成我平靜生活當中,除了閱讀以外的最大「調劑」。不是因為我更有錢了,不,事與願違得很,但電影讓我的人生更加豐盈,我確實也有愈來愈「富有」的感覺,這是事實,也應該歸功移居花蓮後的最大好處之一吧!各種不同單位主辦的影展,來到花蓮後,雖然不盡全數播映,但大多免費。這也就是我近年來的觀影數量創新高紀錄的最大原因。 還好,我不太挑食,幾乎什麼類型電影都愛看,所以無論是紀錄片影展、女性影展、小城影展、歐洲影展,甚至文化局週末電影院的選片與放映,都必然留下我的觀影蹤跡。 為了不辜負推廣單位的慈善心,我也開始當起較負責任的觀眾,不再帶著以前漫不經心、把電影當作純粹打發時間的消遣。我會盡量在觀影之前,先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稍微瞭解一下該片的初略背景和劇情,但是不要做太精細的研究,以免被「劇透」,減弱後來觀影過程中可能會有的樂趣和思考線索。這樣的「預習」顯然也可稍微舒緩因「追趕劇情」的壓力而忽略影片當中的重要語彙和可能暗示等等。 既然開始學習當個負責任的觀眾,就得下更多功夫,看完電影也少不了做筆記的步驟。最好馬上記錄下自己的觀影心得之外,還應該參考更多的文獻與更專業的影評與相關資料。這樣不但可以補充自己的觀點,還可以慢慢建構起更獨立的一套知識系統。 就讓我們徜徉在電影藝術的天地之中,一起開始當個夠格的、「迷而不迷」的電影迷吧!也許,我是說也許,不是我的理想或抱負,就是哪一天真能獨當一面地寫下更多觀影心得。不知情的人會以為哪兒又冒出一個「非專業」的影評了呢!不,以網路通俗用詞應該說是「電影達人」吧! 2020/6/29 文與圖 發表於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388655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