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山居的秋雨在大坑落下
2006/09/23 00:01:27瀏覽421|回應1|推薦6

窗外,秋雨紛飛,夾雜東北季風的威力,雨水滲進窗台尋找水路。到山居與錶定的時間晚了三十分鐘,還好這場雨讓我睡不寧,不然可能連下午的稿子都寫不完了。

原以為往天秀宮的路上,會遇見狂風暴雨,但行進中卻沒有想像中的大雨滂沱;看到的是路上被風雨衝下的樹枝,輾過的樹枝,發出哩拉哩拉的聲響;想來,我是避過這場狂風暴陣雨。

從天秀宮遙透峰瀑布轉彎處的山頭,霧開始凝聚,四分尾山與大尖山系的群巒蓋起面紗,讓來客想像這霧中之美;由於霧起雲湧,彷如霧與山共舞,舞出秋日的齧葉隨風掉落,這難道是迎接冬日來臨的前兆嗎?

這條路堪稱是汐止的最佳景觀公路,在迷霧中忐忑行走,一旁的山亭沾著霧氣中的水分子,經光的反射顯得蒼涼無助;在陣陣淒冷的風吹襲下,亭子在山岫中,更顯得孤寂。這裡該是康誥坑溪上源的「聖水區」;前來取用「聖水」,是一桶桶排列,從中看到世人的貪婪,他們似乎,想要把山霧的水氣及「聖泉水」一口氣吸光。

日據時期汐止第一任街長陳定國所開設的水圳(水源地),當年則立碣示惕,意為維護自然水源及山林,不讓水因此而枯竭。看來,景觀公路的開闢,對水源的保護是無意義的。飲水思源,是先人寄後代人的希望;但後代人卻不珍惜生態保育,為貪圖方便,把路開盡了。人類在利慾薰心下找不到身性靈之所在,更無視於「水源路」命名的意義。

大崎頂,這條往石碇與汐止交界盡頭點的康誥坑古道,曾經讓此一聚落的村民家破人亡;而這段傷心的故事,就是發生在一九五二年的「鹿窟事件」,這是二二八事件以後的一次最大政治受難事件;當年這裡的無數村民,透過這條康誥坑古道與家人訣別,這條古道也成為村民的生死古道。而大崎頂,更成為聚落居民的「望鄉台」。聚落居民等不到親人回來,絕望的紛紛搬離自己的家鄉 ─ 鹿窟。

鹿窟禪寺是清末古寺,當年鹿窟事件的「罪犯」在此一廟寺對多數無辜村民行刑之處;在冬夜裡,聽不到佛陀慰藉世人的頌經聲,而盡是村民受到苦刑的哀號。觀者心痛,行刑者殘酷,大雄寶殿上的佛陀低眉不語,這是人世間的劫業啊!

或許,為政者在更替統治時,已洞察事件的扭曲真象,並立「鹿窟事件紀念碑」以惕後世人勿重蹈這殘酷的錯誤,在族群的包容中,透過時間來化解仇恨,而不再製造仇恨。

越過鹿窟稜線,雲霧漸散,畚箕湖山在薄霧中慢慢甦醒,隱約見到畚箕湖山煤層露頭,這裡曾經是茶農放棄茶業,而投入煤礦開採工作,這些地底的無名英雄,最後以塵肺病結束一生。

遠望東區是亮麗的驕陽映照著,須臾,畚箕湖山周邊山區又舉著白幡,戴著白帽,為的是緬念鹿窟及鄰近地區在一九五二年受難村民而哭泣。山風又起,「霧愈聚愈濃,濃成一陣雨來 ……… ,」在汐止與南港交界的大坑溪谷落下。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canok&aid=460732

 回應文章

■歐亞非■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原來不是台中大坑。。。
2006/10/02 10:27
剛開始還以為

你的大坑‧是我的大坑。。。(笑)


            ─*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