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咱紀代
2009/01/19 04:28:51瀏覽431|回應1|推薦4

前幾天和朋友提起「咱紀代」(我們這一代)尚歹命,我們要上承父母,下順子女;和我們所受的尊敬長輩、慎重追遠的教育差距太大;而下一代的年輕人,他們會重視倫理觀念嗎?看看現況,我們不禁感嘆!這是什麼時代啊,天地生倒翻(顛倒)!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生的這一代人,看到父母親的辛勤,及對祖父母的孝順,遇有委曲總是「吞忍」在內心。然而,到我們這一代,看到父母逆來順受,因為,還有保留傳統樸實的美德;我們卻給下一代的子女,錦衣玉食、吃穿不愁、有求必應;只因為上一代過得太苦了,所以希望不要再讓下一代受苦,結果在此一善念下,我們漸嘗苦果。

現代社會,已不信何謂:天理;昔日農業社會的甘心、人情味今已不復見,人我之間愈來愈疏離;從現代子女應對父母的態度,不像以前對父母行孝道的行止。於是,友人感慨,我們這一代還有慎終追遠的美德,到了下一代還能信守祭祖的儀節嗎?這也只能說,這一代都祭不夠了,還煩惱下一代會不會行祭祖之儀,自己過好就了啦!存一些老本較實在……。

昔日,當父母年邁往生後,在「出山」(出殯)之日,為人子女的還要「捧飯斗」送山頭,現代很多儀節都省了,加上政府獎勵火葬,土葬方式在撙節開支及基於環保,往生者家屬幾乎同意或支持改以火葬。除非往生者在生有交代,不然就直接送火葬場了。

我們要說的是:火葬或土葬無所謂那一方好或不好,只是儀節的背後有深沈的文化意義。更甚者,新潮派主張:用網路祭拜就可以了,何必大費周章呢?用網路祭拜並無不可,只是那種感受就好像是:收到朋友的親筆信(甚至毛筆書寫),和收電子信的心情是不一樣的。如果,敬拜祖先事必躬親,其精神內涵遠大於形式的作為。這是有心自然形成動力,也是內心仁德的養成;但現代人已經看不到這一塊了。友人說:那不就拜到「咱紀代」?!

 我們無法為下一代設想什麼,只要盡心,身教言教並重,一切順其自然不是嗎?如果寄望下一代有心,何不自己先種福田,下一代自然誠心對上;但是,社會上的矛盾價值行為充斥期間;說可憐,下一代更可憐,他們沒有機會過「咱紀代」的困苦生活,他們生長在一切以工具理性思考的環境中,人文自然被擺一邊!可憐?在下一代!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canok&aid=2576607

 回應文章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的確,現在在公車上會主動讓坐的
2009/01/20 17:30
大部分還是咱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