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4/21 02:25:42瀏覽2122|回應0|推薦12 | |
魯迅與「五四運動」的由來
——隨筆·四千四百九十九
見「反紅」也跟炒〈……魯迅夥食令專家震驚〉,感到既可笑又氣憤,就寫了篇〈瘋狂炒作魯迅爲哪般?〉,大致說了下。諸如,連十萬銀元在當時是個怎樣的價值與概念都弄不清、還談什麽「專家」,我都真懶得說。 有意思的是,竟有人在我〈瘋狂炒作魯迅爲哪般?〉後跟帖:「聽說這人,想法:多產作家罷了,不是正派的思想家。」何爲「正派的思想家」?于曆史,難道不該憑事實說話嗎? 我的文章後面,不知爲何、總有試圖引歪閱讀導向的跟帖;如是,就把我的《打倒魯迅》一書中的〈魯迅沒有參加過「五四運動」(之二)〉也發了。「之二」,是通過魯迅的學生孫伏園,1953年發表在《中國青年》第9期上的文章,實證了魯迅當天在家、沒有參加「五四運動」。 更有意思的是,竟又有人跟帖道:「把先生沒有參加五月四日的遊行,狹義地稱先生沒有參加『五四運動』。我只能呵呵呵」。沒有參加就是沒有參加。又哪裏來的什麽「狹義」、廣義呢?如是,我只好回複「不讀書,你是有權呵呵的」。 我爲何要嘲笑「不讀書,是有權呵呵的」呢?2007年及2008年等,我在網絡上發起「打倒魯迅」時,幾乎所有的人都以爲「五四運動」是魯迅領導的。因爲,「五四運動」是1919年;而中共,是1921年成立的。所以,很多人就想當然以爲魯迅領導了「五四運動」。 在我相繼發表了〈魯迅沒有參加過「五四運動」〉和〈魯迅沒有參加過「五四運動」(之二)〉等之後;北大的錢理群,還在企圖混淆是非,說什麽「魯迅給五四新文化運動提供了特定價值的思想」等。 正是因爲這些,當時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經過分析與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是兩場並行的運動。「五四運動」,是以點式爆發;而新文化運動,則是以線式展開。兩場運動,互有影響,但各自獨立。 「五四運動」的背景,是巴黎和會要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導火索是:4月24日,梁啓超通電外交協會,要求歸還青島。外交委事務長林長民發表:「山東亡矣,國將不國矣,願合四萬萬衆誓死圖之」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蔡元培找到張國焘等北大學生領袖,到北大食堂開會;而後,才有北大學生串聯北京十余所名校學生,「五四」上午3000余學生彙集天安門,及後來的火燒趙家樓等。 連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陳獨秀,都直到6月11日,才率高一涵等人上街,散發《北京市民宣言》。 那麽,魯迅呢?我用《魯迅年譜》給大家簡單梳理下:1912年,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1913年,魯迅公余校《嵇康集》。1914年,魯迅公余研究佛經。1915年,魯迅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公余致力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1916年,魯迅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1917年,魯迅仍搜集研究拓本。1918年,魯迅寫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余仍搜羅研究拓本。1919年,一月發表關于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五四運動」之前)。十月發表關于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五四運動」之後)。1920年,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笃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是年秋季,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也就是說,魯迅是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後,才真正接觸到陳獨秀等,才離開他的《嵇康集》、《會稽郡故書雜集》、《百喻經》、金石拓本等故紙。 換言之,魯迅就是錢理群這一類的人,長期炒作炒出來的。當然,也包括台灣的龍應台。龍應台就在〈百年思索〉中說過,「讓我們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魯迅所描寫的那個村子裏頭的人」。我就不知道了,假想自己生活在魯迅描寫的村子裏頭的人,有何意義?這不是一種無聊、一種作秀嗎?龍應台作完秀,不管了,而魯迅卻又被捧了。 錢理群這一類人,就更不用說了。只有瞎編、編出「新意」來,才可能評上職稱。難道我說得不對嗎? 而「呵呵」之流,不就是不讀書、沒見識嗎?
顧曉軍 2021-4-21 南京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