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兒童牙科門診鎮靜的貧病循環
2011/06/24 11:10:28瀏覽228|回應0|推薦0
  最近幾個月,順利地為幾位兒童牙科門診的小病童完成鎮靜診療。由於自己習慣在鎮靜前的評估過程,會儘量與小朋友拉進關係,所以就把女兒不常玩的玩具和貼紙等小東西,都塞進我的筆電「往診(おうしん),好讓我可以迅速解除醫病雙方的陌生感和提升彼此的信賴感。

  在門診鎮靜診療前的評估中,我會聽到小病童的雙親講述孩子過去的牙科門診經驗,以及此次鎮靜過程中要處理的牙齒或診療內容。其實,牙醫同道會找我協助鎮靜病童,就是看準可以在短時間內(約莫一兩個小時),為鎮靜中的病童處理一堆診療內容-這通常是兒牙門診清醒病童無法忍受或負擔的。好比下述的幾個案例。
  • 根管+透明牙冠 (5AB,6AB),2y1m,85 cm/12 kg,M
  • 根管+透明牙冠 (5A,6A)、OD (5CD,6BD,7DE,8D)、裂溝(5DE,6DE,7DE,8E),3y,102 cm/15 kg,F
  • OD (5AB,6AB)、根管+SSC (5D,6D,7D,8D),3y4m,94 cm/14.5 kg,F
  • OD (5BCDE,5CDE,7CDE,8CDE)、根管 (5A),3y5m,90 cm/14 kg,M
  • 根管 (6A,7E,8E)、SSC (7E,8E)、OD (5ABDE,2ABCDE,7D,8D),3y10m,102 cm/14.5 kg,F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幼童/兒童面對齲齒診療,都會讓牙醫師和家庭照顧者困擾不堪。但是,將時間和精力耗費在溝通、安撫,乃至於要對病童施予約束和壓制,經常讓牙醫師和龐大的診療團隊,只能在有限的約診時間內進行簡單診療,然後,便忙著再和照顧者約定下次診療日期。在病童家庭照顧者方面,除了得出動大批人馬穩定病童走進診間的情緒,還得尷尬地面協助牙醫師壓制病童,心中只能極端難過地望著/聽著躁動不安的病童,接受有限的診療,不捨之情,難掩於面。

  所以,不少兒童牙科醫師面對門診鎮靜技術大抵有三個期盼,一是,讓牙醫師順利地診療病童,無須花費過多心思在安撫、約束或壓制清醒躁動病童,提高牙科診間的照護品質。二是,讓牙醫師在短時間提供多種診療,免除病童與其照護者日後多次約診的舟車勞頓之苦。三是,口腔診療結束後,病童可以快速甦醒,減少診療團隊的後續照顧壓力。至於平常得進行恐怖壓制的病童雙親或是家屬,在看到Dr. Fan以TCI/propofol鎮靜病童的程序和牙醫診療過程後,也會出現三種反應。一是,她/他們終於可以安心地觀看和瞭解病童的牙齒診療過程,二是,在觀看十幾分鐘的鎮靜診療後,她/他們終於可以在診所等候區喝咖啡、看報紙,或是在離預定清醒還有一個多小時的空檔,趕著離開診所,以便處理工作上或家裏的一些事務。三是,診療結束且停止鎮靜藥物注輸後,病童能在半小時左右清醒,執行日常活動,照護家屬亦能輕鬆將病童帶回家,免除其他鎮靜途徑後續昏睡效應的照護壓力。

  但是,在上述我所操作的鎮靜案例中,我除了看到病童齲齒的臨床診療問題,也意識到兒牙診療背後的貧病問題。不少國際研究已指出,幼童/兒童的牙齒健康狀況與其社經地位有關。學者們發現幼童/兒童身處家庭的社經地位越低,則其罹患多顆/嚴重/細菌性蛀牙的機率(牙醫流行病學界有幾種指標)就越高,相對地,若其社經地位越高,則其蛀牙率便下降。而與社經地位有關的照顧幼童/兒童生活起居的家長的教育程度、職業、收入和其間的親子關係;幼童/兒童家庭照護者對病童齲齒預防與照護的認知,和其能否與牙醫約診,並協助病童接受牙醫診療;以及政府對幼童學齡前教育和兒童基礎國民教育的,所投入的口腔衛生教育資源多寡等多層次的因素,都對幼童/兒童的牙齒健康有所影響。然而,前述在先進或低度開發國家出現的幼童/兒童齲齒問題,似乎也在國內發生-兒童牙科門診反映出台灣社會的貧病問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94845002&aid=535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