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孔子(仲尼)弟子列傳板書-下集
2024/10/13 20:04:26瀏覽24|回應0|推薦0

                         孔子(仲尼)弟子列傳

【二十】樊 須

孔子家語: 樊須,魯人,字子遲,弱仕于季氏。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樊須,字子遲,樊遲請學稼。孔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呂純陽祖師: 樊遲觀道之不行,意欲退隱務農,故請學稼圃。稼者,種五穀也。圃者,種菜蔬也。孔子之任,其教導,旨在德育,而以德養心也。樊遲所問者,農學也,農以養身。然孔子之道,非教人養身也。故云:「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孔子非不知農圃之事,此勉樊遲精進至道,以成君子之盛德也。樊遲不知夫子暗示,故出去。樊遲乃聖門弟子,而問稼圃之事,志則陋矣。孔子暗示,又不明聖意而出。孔子慮其終不喻,而求老農、老圃而學焉,則其失愈大矣,故復言之,使知前言者,意有在也。云小人哉者,謂不長進之人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者,為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也。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者。為上行義,則民莫敢不服也。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用情猶盡忠也。為上以信待人,則民莫敢不盡忠也。夫禮義與信,足以成德化民。如是四方之民,感化自來,皆以襁背負其子而至矣!何用學稼以隱乎?故云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二一】申 棖 

四書人物: 申棖字子周,史記原本稱申棠,今本稱申黨,字周。家語稱申績,另出於舊籍者,尚有申續、申繚、申堂、申儻等等。其姓名在古即難以分明,申棖為魯人,是孔子之弟子。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申黨,字周。

史記索隱: 申黨,家語有申繚字周,論語有申棖。鄭玄云:申棖,魯人,弟子也。蓋申黨是棖不疑。

孔子家語: 申續,今本作申績,字子周。

孔門弟子志行考述: 申棖之名,誤衍最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申黨字周。在孔子家語有申續字子周,黨字,或作堂,作儻,皆因棖而變。續字或作績又作繢,作繚,都是形近傳寫之誤。申棖生平事 ,無多可述。論語有一章記載,子曰:「吾未見剛者」。

論語公冶長第五: 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棖。」 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皇 侃: 剛,謂性無欲也。孔子言:「吾未見世有剛性、無欲之人也。」或有人聞孔子說,而答之云:「魯有姓申名棖者,其人剛也!」孔子語或人曰:「夫剛人,性無求,而申棖性多情欲。」多情欲者必求人,求人則不得剛也,故云:「焉得剛。」

程 子: 人有慾則無剛,剛則不屈於慾。

呂純陽祖師: 剛與慾正相反,剛者,任人之所不能為。忍人之所不能忍,志向堅定,不為名利誘。慾者,多情欲也。欲為七情之一,心有欲故,名之曰慾。孔子見時人皆多慾,故曰吾未見剛者。孔子弟子申棖性剛腸嫉惡如仇,或人聞孔子之言,乃對曰:「申棖性剛。」孔子謂或人,予言剛者,不屈於欲也。申棖雖剛腸,但性多慾,多慾則不得稱剛,故曰棖也慾,焉得剛也。

(注一)辭 海: 「欲」,多情欲也。

(注二)辭 海: 「剛腸」,喻剛直也。

文 選: 「剛腸嫉惡」,輕肆直言。

二二】澹臺滅明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卅九歲。狀貌甚惡,欲事 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游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舍去就,名施乎諸侯。 孔子聞之曰:「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注一)辭 海: 「行徑」,通行之小路也。

(注二)史記索隱: 「江」,按今吳國東南有澹臺湖,即其遺跡所在。

辭 海: 「澹臺」,湖名,在江蘇省吳縣東南。吳地記:「澹臺湖,澹臺子羽宅,陷為湖,湖側有墳。」

(注三)辭 海: 「取舍」,謂擇用與棄置也。

(注四)辭 海: 「去就」,猶云去 。

論語雍也第六: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          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偃之室也。」

(注)辭 海: 「行」,為也,今云:行為並此義。

辭 海: 凡由意思發動,而表現於外界動作,皆曰「行為」。

皇 侃: 澹臺滅明,亦孔子之弟子也。言滅明每事方正。故行出皆不邪徑於小路也。偃,子游名也。子游又言滅明方正,若非當公事,則未嘗無事至偃住處也。舉其事,明不託狎倚勢於朋友也。

錢 地: 古之謂得人,直謂得有德之人,其德為公不私謁。行不由徑以對之,乃謂滅明既公且方,方正也。合而言之,其為人也,能公能正,蓋中國人之大道在於公正而已。雖言滅明之小事,亦為治國之大事,舍此有何言哉!

呂純陽祖師: 澹臺滅明者,孔子之弟子也,子游之同門也。澹臺為姓,滅明為名。得人,得有德之人也。為政以德為先,時子游為武城宰。 孔子至其所,故以直問曰:「女得人焉爾乎?」。 答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偃之室也」者。偃,子游之名。室,邑宰之廨也。言有澹臺滅明者,不行邪徑求升榮,若非公事,則不至邑宰公舍相與也。

(注一)辭 海: 「廨」,公舍也。按公舍,謂官吏從公之處,故通稱官署曰「官廨」。

(注二)辭 海: 「升榮」,升進於榮華之境也。

(注三)辭 海: 「相與」,彼此相交接也。

孔子家語弟子行: 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苟利于民,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 子曰:「獨貴獨富,君子恥之,夫也中之矣。」

【二三】巫馬施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巫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歲。 陳司敗問孔子曰:「魯昭公知禮乎?」 孔子曰:「知禮」。 退而揖巫馬旗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魯君娶吳女為夫人,命之為孟子。」 孟子姓姬,諱稱同姓,故:謂之孟子。魯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施以告孔子。 孔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親之惡,諱者禮也。」

(注一)辭 海: 陳楚名「司寇」為「司敗」。

(注二)辭 海: 相助匿非曰「黨」,論語衛靈公:「群而不黨」。注「助也」。又述而:「吾聞君子不黨」。注「相助匿非曰黨。」

(注三)辭 海: 孟子

(一) 人名            (1) 戰國鄒人。名軻—以下略—                           (2) 左傳隱元年:惠公元妃孟子—以下略—       (3) 齊靈公夫人聲姬,號孟子—以下略—                (4) 魯昭公娶於吳,謂之吳孟子。

(二) 書名—其文皆略—

(注四)辭 海: 「諱」,避也。

四書人物(一) : 巫馬施,複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史記作子旗,有稱巫馬期。生於公元前五二一年小孔子三十歲,是孔子之弟子。巫馬施是志學,力行之人,—中略—。家語中謂宓不齊(子賤)治單父三年,孔子要巫馬施前往觀政,巫馬施去華衣,穿破裘,夜至單父,見有人捕魚,每見捕獲又放。巫馬施詢以何故?漁人謂大夫宓子(子賤)以魚未成熟,仍待其成長,故放之。巫馬施歸告孔子。孔子謂宓子以德化民,無分日夜,民出自內心遵守,若以刑法禁止濫捕,民眾仍暗地漁獵。

(注)辭 海: 「志學」,壹志向學也。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辭 海: 「單」,(甲)音丹—中略—(乙)音蟬—中略—(丙)音善。單父,見單父條。

辭 海: 「單父」,舊縣名。春秋魯邑,宓子賤、巫馬期均嘗宰此邑。秦置單父縣漢仍之,劉宋改曰離狐。故城在今之山東省單縣南,明改單縣,徙今單縣治。

四書人物(二) : 呂氏春秋,謂宓子賤彈琴治單父,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施繼宰單父,星出星入,日以繼夜,而單父亦治。宓子賤自謂為「任人」,謂巫馬施為「任力」。中庸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斯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善用人固佳,如以勤補拙。身體力行,亦同樣成功之途。巫馬施亦為孔廟從祀之一,唐追封為鄫伯。宋加封為「東阿侯」,明改稱先賢至今。

【二四】顏 路

四書人物: 顏無繇,字路,家語作顏由,字季路。 與仲由(子路)之字相同。魯人,生於公元前五四五年,小孔子六歲。係孔子早期門下弟子,其妻為齊國姜氏。其子即孔子最喜愛之弟子顏回。據家語所載,孔子初教學闕里,而顏路即受學。

(注)辭 海: 「闕里」,地名,在山東省曲阜縣城中,孔子故里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顏無繇,字路,路者,顏回父,父子嘗各異時事孔子。

孔子家語: 顏由,顏回之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學于闕里而受學,小孔子六歲。

【二五】高 柴

四書人物: 高柴,字子羔。禮記作子皋,左傳作季羔。生於公元前五二一年,小孔子三十歲,是孔子之弟子。高柴可能是短小,而不精靈之人。史記謂:「子羔不盈五尺,受學於孔子,孔子以為愚。」在論語先進篇也有柴也愚,亦不無道理。

(注)呂純陽祖師:    「柴」,弟子高柴字子羔。「愚」,愚直也。高柴之性,好仁過也,故言柴也愚也。

四書人物(二) : 據左傳及家語所載,魯哀公十五年,衛國太子蒯瞶回國與其子爭位。時高柴為衛國之士師,見衛國內亂,以政不及己,乃離此是非之地。適子路聞難而來,高柴勸阻而未果,子路終遇難。而高柴則逃走郭門,見有曾受其斷足之刑者守門,告知高柴某處牆有缺口可逃,高柴謂君子不踰。守門者又指點某牆有洞可出,高柴謂「君子不隧」。最後守門者為其找一密室,始逃過追殺。

(注)辭 海: 「士師」,官名。周禮秋官:「士師掌國之五禁之 。以左右刑罰。」

四書人物(三) : 在高柴將離開時,對守門者說:「過去執行刑法,而親自斷去汝足。今吾處危難之中,正是汝報怨之時,為何還再三幫吾逃命」。 守門者謂:「斷足是我應得之罪,況汝於行刑時愀然不樂,似於不得已之情形下執行之。我豈敢報怨」。 孔子聞之曰:「善哉!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孔子之嘉高柴處親喪為難能,見於禮記。 謂:「高子皋執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人之能連續三年不露齒一笑,確屬難能也。高柴曾任衛國之士師,成、費、郈等處邑宰、深得民心。其妻在成邑去世,送葬之人車夾道,可見其受民愛戴之一斑也。

(注)辭 海: 「愛戴」,謂心悅而尊奉之也。

孔子家語: 高柴自見孔子,出入於戶,未嘗越禮。往來過之,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之行也。

(注一)愚叟翁: 人之影子,照映地面,別人踐踏而過,本來無傷於人,而高柴不忍踐踏其影。

(注二)辭 海: 「啟蟄」,謂蟄蟲啟戶而出也。蟲類冬日蟄伏,至春得陽氣始振動。故謂之啟蟄,亦曰驚蟄。

(注三)愚叟翁: 花草樹木,春天發芽,人有時採取其嫩葉,高柴亦不忍採取也。

(注四)辭 海: 「見齒」,謂笑也。禮檀弓:「泣血三年未嘗見齒。」疏:「凡人大笑則露齒本,中笑則露齒,微笑則不見齒。」

【二六】曾 點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曾蒧字 。侍孔子,孔子曰:「言爾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者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爾歎曰:「吾與蒧也。」

(注一)辭 海: 「蒧」,音點,人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曾蒧,按:集韻云,通作點。

(注二)史記集解: 孔安國曰:「晳,曾參父。」

史記索隱: 家語云:「曾點,字子晳,曾參之父」。

(注三)辭 海: 「冠」,音貫,古體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注四)辭 海: 「童子」,未成年之稱,年十九以下皆是。

孔子家語: 「曾點」,曾參父。疾時禮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之。

(註)辭 海: 「疾」,憎惡也。

論語先進第十一篇: 子路、曾 、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朱 熹: 言我雖年紀長大於汝,然勿以我長而難言,聖人和氣謙德亦可見矣!

呂純陽祖師: 以吾一日長乎爾者,一日,言惟一也。長,上聲,年高也。爾,汝也。言吾惟一年紀長大於汝耳,曰毋吾以也者,言汝等毋以吾年長而拘束,不敢直言己志也。

論語先進第十一篇: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呂純陽祖師: 子路率爾而對者,率爾,不慎重也,言子路不慎重搶三人先而對也。千乘之國者,四馬駕一車曰「乘」,言有四千馬匹之國也。攝乎大國之間者,言挾處各大國之間也。加之以師旅者,師旅,軍隊之通稱。言大國以師旅侵襲於己所治之國也。困之以饑饉者,饑饉,五穀不熟也。言己國已被師旅侵伐,又國內因之大飢荒也。此國雖民困,而由(子路)亦能治之,至於三年,可使人民皆勇健,又知義方也。夫子哂之者,哂謂微笑也,言子路好勇,不達為政之以德、治國之以禮(作政治家要有德行,治國要有禮教,不是單靠武勇也),故夫子微笑也。

(注一)辭 海: 「乘」,車也,謂一車四馬也。

(注二)辭 彙: 「義方」,合乎正義的道理。

論語先進第十一篇(三) :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呂純陽祖師: 求,爾何如者,孔子問冉求之志也。方六、七十者,平方六、七十里也。如五、六十者,「如」猶或也。言或平方五、六十里之小國也。求也治此小國,至於三年,可使人民富足安定。故曰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也。禮樂者,猶教育也。若教育之任,己所不能,當以待君子為之。故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也。此冉求之謙辭也。

論語先進第十一篇: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章甫,願為小相焉!」

呂純陽祖師: 赤,爾何如?者,孔子問公西華之志也。非曰能之,願學焉者,言禮樂之事,非謂我所自能,願學為之。宗廟之事者,宗廟非指祭祀,是指朝聘也。如會同者,諸侯相見曰會,眾頫曰同。端章甫者,端,玄端也,即朝服也。章甫,禮冠也。願為小相焉者,相,擯相也。小亦謙辭也。

論語先進第十一篇: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呂純陽祖師: 點,爾何如者,孔子問曾晳之志也。鼓瑟希者,思所以對答,故瑟音轉希落也。鏗爾者,投置其瑟而末音鏗然也。舍瑟而作者,置瑟而起立也。異乎三子者之撰者,撰具也。言己所志者,異於子路、冉求、公西華等之志所具也。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者,謂各言其志,於義無傷也。莫春者,「莫」,音暮,春夏交節時也。春服既成者,暮春天氣和暖,而衣單袷之時也。古禮男子二十加冠曰冠。童子,未冠之稱也。沂水,山東之名勝也。舞雩,求雨之壇處,其壇在沂水。言春夏交節,天氣和暖,我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游泳於沂水之上。風涼於舞雩之下,歌詠盡歡而歸也。夫子喟然歎曰者,孔子聞其不求為政而樂其道,故讚歎也。吾與點也者,既歎而云吾志與曾 同也。

五經正義: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生值亂時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時,志在為政。唯曾晳獨知時,而志在澡身浴德,詠懷樂道。故夫子與之也。

(注)辭 海: 「澡身」,謂能澡潔其身,不染濁也。   「浴德」,謂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

論語先進第十一: 三子者出,曾晳後,曾 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呂純陽祖師: 孔子非笑子路之志,笑子路出言不讓也。為國以禮,禮貴謙讓。子路率爾搶嘴,故笑之也。

禮記曲禮上: 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左 傳: 君子曰:「讓,禮之主也。」

朱 熹: 為國以禮,禮道貴讓,子路出言不讓,故笑之也。

【二七】司馬耕

四書人物: 司馬耕,複姓司馬名耕。或曰名犂,字子牛,左傳及論語稱司馬牛。因系出宋襄公之父桓公,故又稱桓氏。宋人,是孔子之弟子。司馬耕兄弟五人,其兄向巢、桓魋、子頎、子車,均驕侈暴戾。非兄弟鬩牆,即沆瀣一氣製造禍亂。惟司馬耕心懷仁厚,不齒其兄行為。曾對子夏言:「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子夏答:「商聞之矣。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注)辭 海: 稱人之志同道合者,曰「沆瀣一氣。」

孔門弟子志行考述(略記): 司馬牛,姓向名耕,或曰名犂字子牛。系出宋襄公之父桓公,故又稱桓氏。桓氏世為宋司馬,以是論語與左傳皆稱司馬牛。兄弟五人,長兄向巢、次為桓魋,亦稱向魋、三為子頎、四為子車,司馬牛最幼。兄弟四人皆不賢,向巢為宋太師。桓魋為宋司馬,其人驕盈凶暴。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予何」。

孔子家語: 司馬犂耕,宋人,字子牛,牛為人性躁,好言語,見兄桓魋行惡,牛常憂。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司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可謂之仁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呂純陽祖師: 「訒」音刃,忍也,謂忍言而不輕易發言也。「仁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視聽不妄語多言為戒。司馬牛多言而性躁,故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牛意嫌孔子所答,未盡其義,故復問:「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難」,仇怨也。言之不訒,妄口輕言,一言不慎,輕則使人難堪,重則與人結讎。故孔子答之云:「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注一)辭 海: 「訒」,音刃,難也,謂言難出也。

朱 熹: 「訒」,忍也。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發,蓋其德之一端也。

(注二)辭 海: 「躁」,動也,急疾。

辭 彙: 「躁」,性急。

(注三)辭 海: 「嫌」,不滿也。

辭 彙: 「嫌」,不合意。

(注四)辭 海: 「難」,仇讎也。周禮春官典瑞:「穀圭以和難。」,又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難,皆謂相與為怨仇也。

(注五)辭 彙: 「難堪」,難於忍受。

【二八】公哀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公晳哀字季次。孔子曰:「天下無行,多為家臣,唯季次未嘗仕。」

(注)史記索隱: 家語云:「公晳哀,未嘗屈節為人臣,故孔子特賞歎之」。亦見游俠傳也。

辭 海:  公 哀,春秋魯人。字季沈,亦作季次。孔子弟子,不肯屈節為大夫之家臣。孔子稱之。

史記游俠列傳(略記): 季次,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中略—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身。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注一)辭 海: 「蓬戶」,編蓬為戶,以言貧陋之室。

(注二)最新增訂本辭海: 「褐衣」,粗陋之服,貧賤者所衣也。

(注三)辭 海: 「疏食」,粗飯也。

(注四)辭 海: 「果」,誠也。按:為實行之意。

【二九】商 瞿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孔子傳易於瞿。

辭 海: 商瞿,春秋魯人,字子木,孔子弟子,特好易,孔子如其志傳之。

【三十】梁 鱣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梁鱣,字叔魚,少孔子二十九歲。

【三一】顏 幸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顏幸,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六歲。

【三二】冉 孺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冉儒,字子魯,少孔子五十歲。

【三三】曹 卹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曹卹,字子循,少孔子五十歲。

【三四】伯 虔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伯虔,字子析,少孔子五十歲。

【三五】公孫龍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公孫龍,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歲。自子石。已右三十五人,顯有年、名,及受業聞見于書傳。其四十有二人,無年及不見書傳者,紀于左。

【三六】冉 季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冉季,字子產。

【三七】公祖句茲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公祖」複姓。孔子弟子有公祖句茲,字子之,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三八】秦 祖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秦祖,字子南。

【三九】漆雕哆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漆雕」複姓,字子斂,孔子弟子漆雕開,路史:「吳後有漆雕氏」。

【四十】顏 高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顏高,字字驕。

【四一】漆雕徒父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漆雕徒父,字固。

【四二】壤駟赤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壤駟」複姓,字子徒,孔子弟子有壤駟赤。

        【四三】商 澤。 【四四】石作蜀。 【四五】任不齊。

 【四六】公良孺。 【四七】后 處。 【四八】秦 冉。

 【四九】公夏首。 【五十】奚容箴。 【五一】公堅定。

 【五二】顏 祖。 【五三】 單。 【五四】句井疆。

 【五五】罕父黑。 【五六】秦 商。 【五七】申 黨。

 【五八】顏之僕。 【五九】榮 旂。 【六十】縣 成。

 【六一】左人郢。 【六二】燕 伋。 【六三】鄭 國。

 【六四】秦 非。 【六五】施之常。 【六六】顏 噲。

 【六七】步叔乘。 【六八】原亢籍。 【六九】樂 欬。

 【七十】廉 絜。 【七一】叔仲會。 【七二】顏 何。

 【七三】狄 黑。 【七四】邦 巽。 【七五】孔 忠。

 【七六】公西輿。 【七七】公西箴。

(注)史記索隱: 家語云:「孔忠,字子蔑,孔子兄之子。」

附錄 公伯繚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公伯繚字子周,周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繚,繚也,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孔子曰:「道之將行,命也,道之將廢,亦命也,公伯繚其如命何。」

(注一)辭 海: 「愬」,譖也—中略—按:謂不直告而加以誣詞也。

(注二)禮記檀弓注: 肆諸市朝,肆陳尸也。大夫以上於朝,士以下於市。

(註一)辭 海: 「肆」,謂處死刑而陳尸也。

(註二)辭 海: 「尸」,人死未葬,謂之尸。

四書人物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 孔子弟子七十七人,其中有姓「公伯」名「繚」者,字子周。春秋時魯人。通志及家語亦均有其名,在論語中則稱「公伯寮」。由於其嬖於魯桓公之後季孫氏,讒愬子路。致後世謂為非孔子之弟子,罷祀於孔廟。

(注一)辭 海: 「公伯」,複姓。通志氏族略:「魯有公伯僚,仲尼之弟子。」

(注二)辭 海: 「嬖」,謂受幸之人,詳「便嬖」條。

辭 海: 「便嬖」,近習嬖倖之人也。

(註)辭 海: 「嬖倖」,謂褻近獲寵者,後漢書皇甫規傳:「又因緣嬖倖,受賂賣爵。」

呂純陽祖祖註解 玉真真人講述仲尼弟子列傳講記板書 正心講堂整理抄寫

連結:仲尼弟子列傳網址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P2d9x3sdYZDbowe4TCSYNtQuesatZJB&si=8KNvMV5t41RrF03T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786a319&aid=18116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