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15 07:38:14瀏覽2795|回應2|推薦4 | |
同事帶學生去動物園玩,帶回來兩段有趣的影片:一段是大象友信用牠的長鼻子替大象友凱掏耳朵,相親相愛溢於言表;另一段是蜘蛛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搶走正在獵取鏡頭的手機。我覺得十分有趣!現在照相機的攝影功能超強,很多人會採集一些生活周遭的點點滴滴,將快樂和奇遇分享給朋友。我也很想這樣做,更希望自己拍出來的片子,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 一知道台北縣文史學會要開記錄片拍攝的課程,就趕緊報名,期待從大師身上得到心法。上了第一節課,才知道記錄片最大的功能是「替弱勢者發聲」,與我的想法--要分享「生活中好滋味」大相逕庭。紀錄片兼具如此偉大的使命,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無知第一堂課看的紀錄片是「月亮的小孩」,主角的妻子蕭錦惠說:「我第一眼看到他,就覺得他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聽到這句話,就知道「他」應該是個特別的人物,但是螢幕上沒有出現人物,只有月亮,所以無法得知「他」的特點。我以為「他」像 直到主角吳國煌出現,才知道「他」的特殊是在於他的外貌。他的臉很白,頭髮是金黃色,留著西裝頭,穿長襯衫打領帶,感覺儒雅帥氣。我小時候就看過這種人,我覺得他們很漂亮,但是他們不太愛理人,眼睛常常瞇著,或者看地上。我的朋友告訴我,他們生病了,才會長成這樣,但是生什麼病他就不知道了。我的周遭沒有這種朋友,所以是看了這部片子才知道白化症患者的痛苦。 認識白化症影片進行到一半,我想:為什麼這些人會被歧視?這到底是種什麼病?回去我要上網仔細查一查。 就在這時,片中有一位醫生出來解釋:白化症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疾病,患者黑色素生成過程有缺陷,多半有畏光、視力差的現象。屬於隱性遺傳病,白化者與正常人結婚後,其子女罹患白化症的機率是200人中會有1個。編導吳乙峰先生真的太了解觀眾了,適時加入解釋,讓我豁然開朗。 人際關係小孩子喜歡譏笑白化症的人是美國人。正因為得了白化症,他們很白,與眾不同,內心自卑,所以這句話像一把匕首,深深刺進他們的心坎裡。如果能反向思考--有很多人都想拿綠卡當美國人呢!也許惡作劇的小朋友就無法得逞了。 片中有一個家庭,母親生了老大,是個白化症的女兒,希望再生個「白頭髮的」與女兒作伴;沒想到,天不從人願,連續生了三個「黑頭髮的」。這家的男主人還說:「白頭髮有什麼不好,看你生得出來嗎?」這個「白頭髮的」女孩是這部片子裡面最開朗的患者,應該要歸功於這對樂觀的夫妻,他們給予小孩肯定,女孩才能以正向的態度面對問題,經常發出爽朗的笑聲。 生涯規劃【工作】 十六歲那年,吳國煌從台灣盲人重建院工商班畢業後,到新莊一家紡織廠工作。沒想到會因為一頭發亮雪白的頭髮,失去工作。工廠有時要加班到半夜,有些女工在路上看到他,誤以為見到鬼。廠方「為避免影響全體員工工作的情緒」,希望他另找工作。 朱賀勝--另一位患者,參加農會信用部招考,錄取了。沒想到這竟是老天爺開的另一個玩笑,農會主管以「先天視覺障礙」,請他離職。鏡頭從「錄取通知單」pan到「解聘通知書」,很多學員都忍不住流下淚來。他們真是弱勢團體,遭受這些不公平的待遇,毫無反擊的能力。 【子嗣】 當「白毛仔」誕生,家人看到難免錯愕,沒有生物常識的夫妻可能要鬧離婚。這時最可憐的就是媽媽了,每天對著孩子一直哭。公婆不接納、孩子的爸說要驗DNA,還要擔心小孩「不平凡」的一生,諸多不幸都要一肩挑起。幸虧片中媽媽都有家人扶持,一起接受命運挑戰。 有人生一個「白毛仔」,還想生第二個「白毛仔」,不個這種人畢竟是少數。吳國煌的媽媽不勝唏噓地說:「生下吳國煌後,我去看醫生,醫師叫我多吃空心菜、菠菜,而且米飯還要伴醬油,先生押著我天天吃……說是這些東西色素多,也許還可以生個『黑毛仔』,誰知道,第二胎還是同款。」當命運無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時,就是「偏方」趁虛而入的時機。這個醫生還真會安慰人! 吳國煌雙手抱著黑頭髮的大女兒,心中一塊大石頭才落了地。白化症患者到底適不適合生小孩?1/200的機率不可說不大,但是有人願意「博一博」! 象徵手法一開始,螢幕中央有一個圓點,不知是什麼,圓點漸漸變大,出現一輪大大的明月。象徵剛開始蕭錦惠的家長大力反對,最後接受這個女婿吳國煌,一對戀人終於有了圓滿的結局。 編導讓片子首尾互相呼應,結尾是一輪大大的明月漸漸縮小,我們只聽到一對戀人交往受到阻撓的口白。 基本能力本片從白化症患者吳國煌迎娶蕭錦惠,到蕭錦惠懷孕生子的過程,長時間紀錄。拍攝者須涉入被攝者的生活,使其不對攝影機產生排斥與改變自己的行為,而這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溝通與時間。「溝通的能力」和「大量的時間」就成為拍紀錄片的基本能力。 紀錄片的功能現在要傷腦筋的是:找問題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