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剪粘師 保原師》導演談紀錄片拍攝
2009/06/03 16:32:53瀏覽1258|回應0|推薦10

《剪粘師  保原師》導演談紀錄片拍攝

台北縣文史學會請紀錄片《剪粘師  保原師》的導演曾吉賢來幫我們上課。拍紀錄片的導演都很直爽,講話不拐彎抹角,曾導演更是如此。他講了很多幕後秘辛,不怕給自己帶來麻煩,這也是他在拍紀錄片的精神--有自己的堅持。

 

曾導演告訴我們很多拍紀錄片的重點,以下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

 

用片子證明什麼觀點?先要有定見,影片繞著核心轉。

片中常民文化剪粘老師父保原師直指修復古物的荒謬:現在已經有油漆了,修復還要用桐油?用水泥復原古物,看不出來啦!為什麼要用石灰?政府撥給各種藝術的比例,足以看出孰輕孰重。這些是誰的觀點?是老師父的,更是導演的。

 

跟主角「博」感情

 

跟片中角色建立感情是很重要的,但彼此仍要保持一段距離,關係不可以太密切,只要讓對方知道你是關心他的。

 

片頭在醫院那短短的一分鐘,導演跟保原師卻聊了兩個鐘頭以上。有時候,攝影機要放下,純聊天,情到深處,對方流下眼淚那一刻,拍片的人內心一定很掙扎,想把攝影機拉過來拍,但是要忍住,這個時候不適合拍,不可以讓對方認為你是個唯「拍」是圖的人。

 

保原師年紀大了,很少出門,曾導演開車帶他去各個寺廟看剪粘,回味年輕時的作品。剪粘藝術長期不受重視,已經式微,曾經叱吒一時的老師父,內心黯淡,不勝唏噓,可想而知。曾導演請保原師去鑑定古物,保原師一眼看出是出自誰的手法,解決了歷史文物典藏處的難題,保原師也找回自己的價值。

 

拍攝流程

初階課程主要是欣賞與討論紀錄片,如果現在就想拍片,就參考下列幾項原則:

1.          先筆錄。

2.          拍攝時,要找對地方,問對問題。

3.          情境訪談和訪問交錯。

4.          不知要拍什麼的時候,就放下攝影機,用眼睛看,找到重點,是你要拍的鏡頭,才拿起攝影機。

社區藝術殿堂可以拍出最客觀紀錄片,因為社區居民熟悉當地情形,不拿公部門的經費,純粹要紕漏問題,呈現真相,曾導演認為紀錄片朝這個方向努力,一定能百花齊放,成果豐碩。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xytw&aid=300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