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14 04:44:07瀏覽558|回應0|推薦5 | |
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 論文專輯 整合全球化下的華文文化資源 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會長 ■ 張鳳 在這動蕩的世局中,資訊革命形式的電訊和媒體,又快又新,對人的影響,已非數十年前的人類,所能想像。 負笈美國30餘年,適逢巨變。「全球語境的出現標准化,造成了巨大的憂慮,普適價值與地方價值,全球化與地方化的平衡,是系列研究課題;全球語境是指背後,有一個近乎普適化的生活方式﹔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凡俗化的美學的趣味存在。「 接續而來的文化抵制,文明衝突造成了巨大的隱憂。整合全球化下的華文文化資源,首先應呼籲重視傳承中華文化。 當代人因應天翻地覆的誘導,乘桴破浪已成遷徙世代,自我抉擇沉浮海外,在廣泛環境下,追求自認理想的生活。飄移流動的社群,雖然著力,仍無法積澱深厚的鄉土情,和華文文化資源。彷彿不拘囿於私,淡漠寡情在陌生的城市或新土,組成陌生的共同體,逐流隨波。客居成為定居,埋骨異鄉,故國成純樸的想像,鄉愁記憶漸漸弱化退色,沒人知曉如何回去,歸鄉路是通往虛無的烏何有之鄉。 眼見失序權謀敗德,感嘆遺憾正義寞落,夢魘般的世情,風暴般的塵囂,那裡的華文文化資源應還豐美﹗﹖迷惘無語問蒼天:「老天爺﹗你不會做天﹗」(唱起我研究的哈佛人物趙元任的歌﹗)快樂指數歸零﹗滿心疲憊,一身征塵,原能寧謐的心靈,皆帶有不同程度的傷痕,療傷養息,且把故鄉做他鄉,反之亦然。孤獨堅強前行,一站再一站作宇宙的過客﹗ 然而,故鄉從來是文學和文化的重要意象,生不逢時,我們需審時度勢,遠遷但卻不免眷戀故土親情。原本現代國族建構,需要文化歷史與精神資源,才能使族群,世界和諧互導,也可以消弭擾攘不寧。然後,把族群擱置在國際間,探尋主體,可為一種文化現象。 期待的也就是中華文化,成為華文文學和文化的資源,提昇華文文學的思想品格,把文學自由多元的思想,和發掘文學的思想深度,置放到整個華文文化空間的總體框架,通過戲劇,音樂美術各種藝術表現出來的文化思想性,也應成為整個空間核心的價值體系。要有將華文文學文化升等,為世界性語種文學地位的企望。在海內外,華文文學文化的課程,也應相繼開設。 在華文文化中,我們可以研討文學與藝術裡的中國符號的聚焦與失焦演變的意義,猶如國際勢力常有起落,如何突破﹖政治和地理對文化文學的侷限,是在推崇普適價值:中華五千年傳承的文化,過程中,同時要仔細對待的。 行事為文能以古為鏡,是可以知興替,要能正義凜然重德守義,雖蹈水火,必往從之,玉碎竹焚不毀其德,安能背義,華文文化操守道義看的很重,如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無論壽命長短,生與死的界限,在歷史的長河中,都算轉瞬即逝,是匆匆的旅人。因此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應該在人生中,把持住豪壯的高風亮節,就足以名傳千古,光照後人,其高貴的靈魂,也將昇華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今世希罕﹗ 再則,華文文化以流動的形式,存在於弱勢或強大的族裔文化中,文化不能空有理論,和文化想像空間…需要落實在不同的方向,展開實務。但是當他們面對強勢的影響下,認同的荒謬挫折,低姿態生活著,所代表與指稱的文化強勢、族裔認同、階級尊卑、心理歸屬感等…文化空間與空間錯位,人際文化雜交,漠視各方主體性的危機感,偏頗失序的重重問題…。我們研討如何平緩扭轉。 沉淪停滯的頹勢社會,以偏概全的認同,衍生出族群文化認同的焦慮…全球化現象,都令人浮躁不安,重創思想界的滿腔熱忱。 希望但經此轉捩點,用華文族裔賴以自豪的文化價值體系相融,打造追尋多元化文學藝術,達成「多樣、眾聲喧譁,有容乃大…。熾熱的情感,全可巧思熔融進入文字華文文學,成為文字的生命力。」 珍惜文化的豐富資產,重視文化內涵的工作,是漫長緩慢的志業,難於立竿見影,在短短指日可待的時間獲利,創作者往往不會媚世地費心營造商機,通常著力也不在財務行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通常是要長年辛苦投入心力,栽培整合華文文化,茁壯成長,又極需穩定社會。 首要面對的危機也是轉機:他國的啟蒙經驗也可汲取,因為目前全球化的速度相當快,而文化、媒體、電訊、產業…如何跨越鴻溝局限,展開心胸與步履攜手,瞭解對方,必要時甚至學習對方的部分專業概念,以助整合。 在數位化時代的時尚:真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已開放到無地域界限,成功運用華文網際網絡系統連接,在家能直接傳輸操作事業,調和人際關係、搜索增廣見識,華文文化傳遍歐美泛亞全球,有賴仍常握筆,或捧著電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奮力,忽融入情境,忽從之抽離,冷眼觀世情、也別忽略自己,正如北京評論家所評:以史家的冷峻,作家的溫暖,人盡其才。 全球化的驚人變幻,令知識文化界,能高瞻遠囑,憂國憂民者,各行各業皆集體反思,該何去何從﹖整合華文文化資源,刻不容緩﹗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