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17 04:15:20瀏覽541|回應0|推薦5 | |
中華文化流傳至今可說有五千多年歷史,不但值得中國人驕傲,也該在新時代的二十一世紀更努力發揚光大。今天我們在此共聚一堂舉行中華文化學術研究會意義深遠,值得鼓掌。 我是從美國經華盛頓專程來此開會的,四年前作為在美國西岸洛杉磯開大會,我也應邀參加,非常熱鬧,此次在澳門召開我相信有更多學者專家們參加,而澳門大學和澳亞衛視公司協辦和給予作協不少支持,我也以會員之一代表致謝意。 我從小學開始就對中國文學發生興趣,外祖父是外交家,但對中國文學有深遠的研究,我在他北京住宅的書房裡讀到不少聖賢書,在北京上小學有很好的國文老師,介紹不少讀物,獲益非淺,影響深遠。那位小學老師名叫李潔吾,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回祖國訪問,還特別到北京孔德小學和他敘舊,孔德小學是現在北京的二十七中,在東城東華門大街,算是名校,出了不少人才。有政界、有外交界,也有學術界,我也引以為榮。 我在香港上中學,抗戰後期在抗戰大後方上大學,也很幸運得益於良師,國文教師有楊素影女士、羅慕華先生、吳重翰教授。得到他們的教導對我影響深遠,對中國文學詩詞歌賦的欣賞大有補益。 我覺得一個中國人能熟讀紅樓夢、水滸傳、浮生六記等名著是福氣,能背誦數篇古文和唐詩三百首是開心事,我想曹操可能不是百分之百的壞人,他能為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名句一定有點文采。再說我們深讀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怎能不感動萬千,古文觀止所收集的文章在學術和思想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因此千右流傳,今人若能作大塊文章,非讀古文不可, 可惜今日今世科技進步,許多年輕人在埋頭於計算機科技之外,和中國文學總有一段距離,而多數學校也不太注重中國文學,使許多青年學子失去了欣當中國文學的機會,太可惜了。 二十世紀的先進作客如魯迅、胡適、茅盾、徐志摩、巴金,他們在大時代的熔爐中有大膽的作風,不但承先啟後發揚古典文學,又推出白話文,為中國文學開了新紀元,值得敬佩。古往今來,秦始皇到清代皇朝,統治者的姓名沒人多注意,但大塊文章的作者卻名留千古百世,和日月爭輝。世華協會能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真是壯舉。 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經過不少大風大浪,從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回顧當年革命鬥士,不管他們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大都是有識之上,受過教育,尊重中國文化,都有投筆從戎的壯志,也可以說一半是受過中國文化的洗禮,爭取民族團結,光大中華民族精神,孫中山先生的總理遺囑就代表中國人的愛國心,所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又說「一心一德貫徹始終」,和毛澤東的豪語「且看今朝,且看今朝」,多麼豪壯。 今日我們且看海峽兩岸,二十多年來變化多端,大陸方面的文化大革命犧牲了多少文人,:口灣的白色恐怖也使不少文化鬥士遭殃,這些都是往事,不但不能再犯,而且要更多文化鬥士把這些史實謹記下來,讓後人瞭解發揚中華文化的路有多長,有多少艱苦,讓後人知道前人的努力,所流的血汗沒有白費。 二十一世紀可說是亞洲的世紀,也是中國人的世紀,西方國家學者研究中國文化的人愈來愈多,不少外國人學習中文漸多,這說明一點,中國文化對全世界都有了不可輕視的影響和作用。 我回憶到二十年前台灣的報人魏景蒙先生在電視公司作了一個很有意義的節目題為「中國人」,他把中國的文化從衣食住行各方面深入淺出介紹了中國的珍寶,當時傳誦一時, 我又懷念到中國的外交才子葉公超先生,晚年不得意時畫蘭、畫竹以明志,中國政壇未能加重珍惜愛國文人,是一憾事。 最後大家都關心兩岸的統獨問題,辜振甫、汪道涵兩位元老都已經先後於去年離世,他們兩位都深受中華文化洗禮,愛國運民,兩位前輩都是我的忘年之交,他們地下有知,一定會為這個有意義的大會祝福。 春江花月夜(古箏)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