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于而凡(周福源):又是春節
2008/03/14 15:44:17瀏覽509|回應2|推薦4

印尼華文寫作者協會2007年12月15日榮獲第三屆金鷹杯散文創作比賽冠軍

歲月如梭,一瞬間春節又來臨。自98年改革風暴衝擊印度尼西亞社會,這已是好幾個春節。雖然節日很快又過去, 狂歡的氣氛也早已冷卻,但是,每年隨節日而來的感慨與激動,卻依然不能平歇。歡慶後、宴會後,千頭萬緒總是鬱結在心頭。記憶中,最早的春節是在四五歲左右過。那時,對於小孩,春節的意義也就是拜年,跟父母親去拜訪老一輩遠親近友。一次又一次我們向長輩合掌抱拳,回報的是一塊一塊的紅包。對這些節目孩子們大都是不耐煩,雖然有紅包可領新衣服可穿,過節的趣味甚至不能跟看一部電影相比。可以理解,那時候並不是每天有電影放映。那時候,商店裏的商品沒有像現在多彩多樣,我們都滿足于父母買給我們的便宜玩具,也善於利用廢物自造出形形色色玩物,而大人也不允許孩子們在外面買零食,所以我們都沒有消費的習慣。紅包裏的錢變得沒有用武之地,也顯得不太重要,拜年得來的收穫只有儲蓄起來。在春節裏一定有舞長龍舞醒獅的節目,那肯定很合小孩子的興趣,不過這種節目並不是春節專有,所以我們也不怎麽稀奇。只有那一盞盞挂在屋檐上的花花綠綠紙燈,一直是我永久的專愛。年歲又增多,我可以參加更多的春節節目、欣賞各色各樣的文藝演出,也幾次參加了學校的舞蹈表演。還有,我也已經學會幫家工的忙,用竹條與油紙製造出各式各樣的花燈。自小二以來,我也開始收集好多種類的圖書本,當然一切都是從連環圖本開頭的。儲蓄得來的零錢,終算有地方可花,拜年也開始變得有價值,春節也開始有點意思了。隨著年齡的增加,學校的影響也相對增大。我們兄弟姐妹全都念華校,而那時印度尼西亞的華校大多面向故國大陸,教學很左傾,觀念也相當激進。從老師口中,我們得到很深刻的印象:農曆新年是一個封建的傳統,過時了,應該改成更進步的國際新年。從那時開始,我對春節的感覺漸漸變壞,那些歡慶節目再不能令我身心投入。在夠長的時間裏,這種心情一直存在著,一直延伸到少年時代的我。我所受的華校教育並不長,因爲在無憂無慮的童年讀書生活中,那災難之日子終於憑空而來,——那就是難忘的一九六六年!每逢想起一九六六,總是想起那一群群示威遊行的暴徒,成群結隊呼喊著口號,大吵大鬧打我們家門口走過去,一直走過去,往我們學校方向沖闖!那一天,世界末日來臨了,雖然還是一個孩子,我卻已感受到了非常強烈的震撼。多少年過去了,那場情景卻不曾從腦海裏消逝,割在心中的傷痛依然留痕到如今。他們瘋狂衝擊了我們每天上學的校園,破壞了我們每天上課的教室,然後,把我們的學校當成一部輝煌的戰利品,貢獻給在背後支援他們的政變軍隊。我們的校園,終於給他們長久佔領永久霸駐!不得不休學時,我還在念小學四年級。而後,那所謂“新秩序”的政權誕生了,軍隊掌握著政權,慢慢地,有計劃地,把華人所有的權利一一奪掠,禁止華族文化的條例一個又一個出現,最後,春節的慶祝活動也被波及了。最初,我們家還會關閉店門來慶祝春節,雖然沒有公開慶祝節日,互相拜訪之習俗依然如舊。可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政府的鎮壓也越來越強厲。我們再不敢關門放業務假,連那拜年的儀式,也只能在近親間暗暗舉行。父親過世後,每一年,每逢春節前幾天,我們一家人終會去市郊掃墓。除夕,母親擺開供桌點燭燒香祭吊父親,過後,一家人團聚吃盡供祭桌上的菜飯。這情景不能算是愉快的,那淡淡的憂愁總是隱隱地藏在節日背後。並不是每一年我能回家過節,但是,總有一種失落感漂浮在心頭,總是點不出是那一種感受。能肯定的是,那節日的影子漸漸變成灰黯。回想起來,我屬於一個不擁有節日的人。因爲生在那四年一次的二月二十九,所以沒有慶祝生日的習慣。因爲不信任何教,也沒有歡慶聖誕之類之宗教節日。每當看到人家興高彩烈,心底常會有一絲寂寞感。惑然有一個概念干擾著我:我們本來不是擁有春節大節日嗎?難道我們就這樣心甘情願放棄它?想重溫往日燦爛的欲念,無原由地在心中浮現。在這裏,我們已不可能享受到那種節日的氣氛,所以決定乘著年假,約一個朋友同去中國大陸,拜訪在杭州探親的朋友,也順便感受一下故國故土的春節氣氛。那時氣候還很寒冷。到杭州的第二天,雪霍然下降,從早到晚,天都是黯灰色,連那蘇東坡的西子湖,也變得那麽慘白無光。出發前沒想到,已接近春天天氣還會那麽冷,預備的大衣顯得不夠厚,一到夜晚只有在街頭戰抖。半夜除夕,在朋友父母的小公寓裏,我們參加了他們一家的過年餐。大早起來,在春節的第一天,我們參觀了市內的黃龍公園,聽了一回古樂看了一回越劇,與那些來遊玩的市民混合在一起。在大路上,看見一群一群市民成群結隊地湧向山上靈隱寺的方向,全都渴望能在新的一天去燒香許願。杭州以後,我們乘火車去上海、蘇州與南京。因爲還在過節,上海的店鋪大部分都還在關閉,只有那吊在路上的彩燈與裝飾可供我們欣賞。市中心大道上路人非常擁擠,從他們的穿著可以推測大部分不是都市人,應該是市郊村鎮來遊玩的鄉民吧。從蘇州去南京之旅程,是一個很難忘的經歷。那已是在春節第五天,假日的回潮開始漲高。因爲買不到車票,我們不得不從一個老太婆手裏買黃牛票。車站的候車室裏非常擁擠,一等到那期待的火車頭進站,乘客們便爭先恐後,又推又擠地湧上車廂,那狂亂的情景就像戰爭的場面一般。終於能進入車廂了,這時我們才領悟到我們上的是最低級的班車。車廂裏又雜又亂,很不容易找到位號入座,而在那中間的走廊,沒有位號的乘客們坐滿了底板,跟難民車沒有兩樣。也許,這情景與印度尼西亞民衆過解戒節的情況相似。不過,我們華人通常都不過解戒節,安排度假行程時總會避開那些緊張的日子。所以對我們來說,這算是不曾遭遇過的辛苦經歷。在南京,在史上有名的秦淮河邊,我參觀了現代春節花燈的展覽。比起小時候看的花燈,這些花燈更精工更大型,也更多彩多樣,有的還裝上機械能自動轉動,不過我難於忘懷的還是小時候的花燈,因爲那時的花燈不像現代這樣集中在一個地區展覽,而是挂在家家戶戶,挂在華人密居的大街上。那一串串挂在屋檐下的紙燈,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人們同心合力製造了熱烈的春節氣氛。雖然好多花燈作得很粗糙,卻都是每家每戶自造的,就顯得更自然,比現代商業化的花燈也顯得更有活力。遠離家人在國外過春節,是一個全新的經歷。在故國的土地上,跟同宗同族的人們一起過節,應該可以讓我感受到快樂吧?可是事實上,那兒的節日氣氛卻不能感染我,始終不能讓我溶入其中,這是怎麽回事?雖然不是在中國出生長大,可那五千年的故國文化,已深深地紮根在我腦海裏。每時每刻,故國的一山一水總是纏繞在心中,故國的苦難與輝煌時時都會讓我激動。不過,話說回來,百年多的萬水隔離,也把我們海外華僑改變得好多好多,我們有自己的生活習俗,我們有不盡相同的人際關係,擁有不盡相同的價值觀,遊子們已經走得太遠太遠,已重建了自己的家園,擁有了自己認同的社群。我們對故國的認同,歸根結底並不是對一個社群之認同,而是對一個博大中華文化的認同。雖然,在新的土地上我們也不能完全紮根,然而,想回歸也早沒有路了!——-算回頭只有煙波路,卻恐他鄉勝故鄉﹗這就是古今遊子的悲哀。我們印度尼西亞華人通常稱“春節”爲“陰曆新年”或“新正”(福建方言〕。故國的春節,是中國人民歡慶的春節,可到底不是我們的“新年新正”!一家歡樂一家愁,在別人的歡笑中我只能暗地裏傷悲。從大陸回來,得到的不是快樂,而是一種空虛感,總是感覺到好似失落了一些東西。總有一個疑問盤踞心中:哪里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地方?也去過那詩人們頻繁提詩賦詞的江南,也有去那常在夢中回蕩的西湖,獲得的印象卻是那麽底憂傷,黯然中,一首小詩暗暗地浮上心頭:爲何你那麽慘白當雨絲飄瀟我敲響你門扉時唯有寒冷在咆哮 哪里有一一風荷舉?疲憊困擾白堤與蘇堤黯然水色愁殺一切詩句春天原來不是在這裏好多年來我一直不看重春節,現在卻惑然那麽迫切地向往著,究竟是何故令我突變?以往,我有欣賞過那歡慶的氣氛嗎?是不是人的年歲一長偏好懷舊,總愛無原由地大發騷情?漫長深思後我才感悟到:我對春節的需求完全是來自對自由的渴望,渴望那沒有桎梏的自由,渴望能表現自我的自由!而這個需求,可不是在他人的家園可以滿足的。 “新秩序”上臺後,不僅是禁止春節,它也禁止全部華文教育,禁止中華文化的傳播,禁止一切漢字和華文書。從小,喜愛看連環圖書的這習慣,漸漸培養出我對中華文學的喜愛。當禁止華文書的條例嚴厲實行,我被逼放棄很大的生活樂趣,而深深地體會到那無奈的失落感。經過好多種途徑,躲躲藏藏地、我仍然能閱讀一些禁書。每從國外回來,一接近雅加達機場的海關,那抑壓著的不安總會加激,而一切的起因,不過是在行李箱裏——那深深地埋在髒衣服下的幾本寫著漢字的書籍。這是多麽荒謬!如何才能夠理解到,在這文明的世界裏,居然會有一個國家施行禁止一種文字的條例!而這個條例可堂堂正正地公佈出來,排印在供入境者填寫的海關表格裏——與禁止黃色書籍、毒品、火器的條例堂堂正正並列在一處!這抑壓之心態,無可避免地,令我對那製造束縛與禁區之當權者引起反感與怨恨,我也能理解到好多華人之悲哀與失落感。人們被逼放棄那代代相傳的習俗,儘量不去聽春節的召喚,儘量壓制著每年狂歡的欲念。是什麽樣的政府,竟會那麽狠心地、奪掠人民享用自身文化的權利?改革之風吹來,新秩序一夜之間倒臺,印度尼西亞華人開始打破沈默敢於發言表態,敢於爭取自身應得的權利。他們要新政府承認春節的合法性!一瞬間,醒獅的舞蹈處處都能看見。三十多年了,當再次看到那醒獅在春節裏出場,我總是不能壓制心中澎湃的激動,我的心戰抖著,默默地哭泣,不停地發問:醒獅,你究竟犯了何罪,竟讓那暴君枷鎖你的四足?是誰把你當著邪物看?在那漫長的年月裏,你那麽無助地深深隱藏!如今,當你帶著滿身傷痕再現身,還能有所大作爲嗎?你用力地抖動著體軀,充滿欲望地扭動著,仿佛要把那多年來深藏在心底的悲痛與抑壓,統統地釋放出來,而那鼓聲好似助你呼叫抗議。你的出現,肯定是給那把你加上桎梏的霸君,打了響亮的一巴掌。你的再現,再次提醒我們,中華文化是一個頑強的文化,歷經三十二年的鎮壓,仍然沒有枯萎死亡,時機一到,那更變之風一吹,它又再勃勃重生!就像那白居易曾寫過的古老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在興高彩烈的氣氛中,憂慮卻一直深存在我心底。這自由的氣氛會不會是曇花一現,那迫害人民的政權會不會捲土重來?就算明朝的政府依然尊重民主尊敬人權,不再施行那包含種族歧視之政策,難道在民衆堆積了好幾個世紀的種族偏見會在一夜之間消失?我們今天是不是可以放心,毫無顧慮地過日子,毫無顧忌地歡慶春節?這個問題,不僅是我們印度尼西亞華人的問題,也是全印度尼西亞民族的問題,我們應該孜孜不倦地把它浮現出來,我們要一直提高警惕,不停地提醒自己。我們永遠不可忘記往日之苦疼,那往昔的記憶將引導我們正確地往前跨步。我們要時時刻刻牢記,反抗種族歧視,反抗狹窄種族主義的鬥爭,是一個長久性的、永無停歇的鬥爭。這漫長的任務,也是全球全民族的義務,應該一代傳一代!在狂歡自由的忘我中,在那慶祝宴會結束以後,還有好多好多的工作,需要我們認真地、一個一個地做下去。最終,我們應該回顧一下,辛棄疾在元宵夜中寫下的名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wacan&aid=1694309

 回應文章

洛基山莊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2008/03/15 12:00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ellen chou 雨僧笑立爾雅階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路走來
2008/03/15 05:20
華僑子弟在這樣困苦的環境中從未放棄祖國文化的傳承﹐歷經不斷的殘酷打壓﹐竟能有如此亮麗的成績﹐令人感佩。
本文也描述了海外華僑對祖國五千年文化的認同﹐以及在僑居地溶入異國文化而萌發出新的﹑與古老傳統不盡相同的習俗﹐產生了新的﹑更多元的生命力。
讓我們祝禱﹐莫讓這些炎黃子孫再受欺凌﹐平安﹑幸福﹐年年過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