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2/13 23:40:11瀏覽2757|回應2|推薦75 | |
1945年2月2日緬甸華僑許太白等仕紳,組團至緬北八莫前線向擊潰日軍的新一軍官兵,獻上「揚我國威」等錦旗與緬劍,由孫立人將軍(圖中戴鋼盔者)代表接受。
古之孫武 中外頌揚 克密支那 救仁安羌 奠勝利基 為民族光 圖麟異域 躍馬扶桑 非縱非擒 自服南荒 亦恩亦威 民皆悅氓 天下與盟 大道康莊 拯我橋黎 復我國疆 精弄巍巍 瑞麗泱泱 將軍英風 與國永疆 其後緬甸華僑並於1945年10月10日國慶當天,組團返國向駐紮於廣州的新一軍官兵與孫將軍致敬。 為紀念「八莫」戰役的偉績,盟軍當局特地把緬甸境內,從莫馬克到八莫市區的一段公路,命名為「孫立人路」;並將八莫市區中心馬路以戰績輝煌的新38師師長李鴻將軍之名,命名為「李鴻路」。
四年後的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後退入緬甸的異域孤軍,之所以能在滇緬邊界生存多年,其實是孫立人將軍與新一軍在抗戰時期奠下的基礎。 因為原新一軍中除有緬甸華僑青年加入外,另外當地的喀欽族原住民與新一軍是抗日盟軍,在戰時擔任嚮導與斥喉任務,關係密切;新一軍每攻克一個地區,只要有華僑聚落,必定協助設立華僑學校,教育華僑子弟。 凱旋返國時,新一軍內參戰的華僑戰士大多留在緬甸家鄉,無意間為國軍留下反共的資源,最後成為異域孤軍立足緬境的支柱。 後記: 本文參考自薛慶煜教授所編著之「鷹揚國威」一書,第341-342頁。 作者為北平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抗戰期間參加恩師林可勝教授創建和領導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與「戰時衛生人員訓練總所」,任衛訓總所防疫學組代理主任兼軍醫署第一醫防大隊第一中隊長。 1943年經時任軍醫署署長的林可勝(戰後兼任上海國防醫學院院長)推薦,赴印度擔任新3 8師的軍醫處長,其後並升任新一軍軍醫處長,全程參與第二次緬戰,直至抗戰勝利。 書中圖片係由孫立人將軍攝影官羅超群先生所提供,是其在白色恐怖時期費心義務保存下來的珍藏;羅超群前輩雖已作古多年,然其生前行儀堪稱新一軍「義勇忠誠」軍風之典範,孫將軍與新一軍袍澤的事蹟能夠傳揚不墜,羅先生實屬功不可沒矣!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