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6 23:45:19瀏覽13282|回應33|推薦72 | |
《我的團長我的團》在大陸收視火紅,連帶掀起討論熱潮,被兩岸政府 遺忘近一甲子的劉放吾團長,生前雖沒來得及感受到後代中國人的尊崇 ,但其公子劉偉民先生受邀在「仁安羌戰役」紀念日前,自美國回到大 陸接受電視節目專訪,暢談劉將軍的抗日戰績,也算是在中國歷史上掙 得了遲來的正面評價。 然而從訪談現場主持人與劉先生對話中竟發現有「孫立人師長搶其父 劉放吾團長戰功」的印象,在下覺得其中必有極深的誤解,包含受他人 的誤導,因此有必要予以澄清以正視聽! 以下就是在下費時近月的心得: 誤導之處首先出現在原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副司令兼第五軍 軍長杜聿明,他在1990年10月,由中共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遠征印緬抗戰》編審組編的《遠征印緬抗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 戰爭親歷記》一書內的遺著《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中,對 “仁安羌解英軍之圍”的記述,竟將此役日軍兵力說成只有一個大隊 ,而非事實上的日軍第三十三師團作間部隊、荒木部隊共約萬餘人, 或至少達8000餘人。 最令人難以費解的是杜聿明還將第一一三團團長說成查無此人的── 孫繼光,而不是他應很熟悉的劉放吾──因為在仁安羌戰役後,第一一三 團劉部曾配屬第五軍由杜指揮,負責掩護大軍後撤;1942年5月6日, 杜曾在溫藻親自召見過劉放吾,還詳盡詢問人員和武器裝備情況。7日晚 ,他又曾親自到卡薩劉團的陣地視察了一個半小時,“嘉許亦有指示”。 至於為何幾十年後,在其遺著中會發生“一個大隊”和將掩護他撤退 的老部下劉放吾改成孫繼光這樣的謬誤?是否是“筆誤”? 據新38師的老戰友戴廣德、丁滌勳先生等分析,這不可能是“筆誤”。 因為杜聿明與劉放吾兩人並無隔閡,問題出在杜聿明與孫立人之間的 “積怨”,而劉放吾不幸被牽連。因為第一次遠征緬甸,杜聿明身為 真正掌有實權的副司令長官兼第五軍軍長,卻損兵折將,10萬大軍出國 作戰,活著撤回國者只剩四萬餘,損失近五成國內輿論聞之譁然;而非 黃埔出身的孫立人,卻因「仁安羌之戰」救援英軍名揚中外,為杜所忌, 因而故意貶低或抹煞新三十八師的戰功。(※參考關於仁安羌戰役兩則 史實的考證──http://gpanda.bokee.com/3333182.html ) 比對以上種種史料說明,杜聿明遺著中關於「仁安羌戰役」日軍使用 的兵力的說法是錯誤的。他撇開了日軍包圍英軍的主力,把繞道英軍 之後的日軍一個大隊,當成了仁安羌之役日軍的全部兵力。 另外有關劉團長公子的說法也不盡正確,蓋因孫立人將軍確實親臨指揮 「仁安羌戰役」,部份論述如下: 一,查閱沈克勤《孫立人傳》p.143-p.158頁,共計引用包含《史林姆將軍 回憶錄》在內的七本著作,證實孫立人將軍確實親臨前線指揮,而且是 「力爭後的抗命作為」。 原本遠征軍司令羅卓英為顧及盟軍友誼,下令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就近率 113團協助英軍,孫立人得知後認為不足一千的國軍,在英軍指揮下作戰 很難發揮作用,在默契、協調不足及語言差異下極易遭到消滅厄運, 便連夜急見羅長官未果。 留守的參謀長楊業孔將軍甚至告訴孫說:「你不知道麼?這一團是送人情 的,以一萬人被圍,一千人何能解救?」 孫立人回說:「我做部隊長的,不能白看著部下去送死!就是去死,我也 要同死,死馬也得做活馬用。」兩人就此從午夜磨到清晨二時許,最後, 孫對楊說:「‧‧,我勢在必行。不合理的命令,不一定要接受,責任問 題只有等任務完成之後,再來承擔。」 這時楊參謀長才鬆口:「好吧!你去吧!如果打了勝仗,算你首功。」 二,英軍支援火力交孫立人指揮例證,史林姆當面聽到孫立人在無線電話 中與英軍第一師師長斯高特的通話:「中國軍隊,連我在內,縱使戰到最 後一人,也一定要把貴師解救出來!」的承諾後,大為感動並下令英軍 第七裝甲旅留在拚墻河北岸的戰車與炮兵部隊,交由孫立人指揮。 這是有史以來英國皇家陸軍第一次奉命由中國將領指揮作戰的先例。 後來孫立人重獲自由的消息傳到英國後,當年被他指揮的英軍戰車部隊成 員,還製作紀念牌寄到台灣表達敬意! 三,勝利戰訊傳到盟軍總部,史迪威的反應是:「好得很!這傢伙太有種 了,又不怕打仗‧‧,我希望我們有更多的孫立人!‧‧。」 四,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於1942年4月20日,致電蔣委員長報告大捷 簡要:「‧‧,現據孫師皓未報稱:劉團經兩晝夜激戰‧‧。查孫師劉團 作戰努力,除獎勵外,謹聞。」 後來軍事委員會論功行賞,頒給孫立人師長四等雲麾勳章一枚,第113團 團長劉放吾六等雲麾勳章一枚,齊學啟副師長及參謀長何均衡等既大功 乙次。 五,孫立人親自為部屬斷後掩護過橋實證,摘錄新三十八師袍澤葉英周 在《我被孫將軍救了一命》文中所述: 「‧‧‧ 一天,部隊又在一個村落與日軍相遇,立即發生激戰,上級不 久即下撤退命令,要我們朝村邊一條大河退去,英軍已在橋上放了炸藥 ‧‧,英軍指揮官唯恐日軍增援部隊抵達,追擊中、英兩國部隊,要求 提早炸橋,意即犧牲中國一個連纏住日軍‧‧,但是孫將軍不准,他怒 不可遏,以英語痛斥英軍指揮官,然後親率一排弟兄留在橋頭,以炮火 掩護我們這批斷後部隊穿越過橋‧‧。我們一連人損失三分之一後, 終於順利通過那座寬約四公尺的水泥橋。在我最後押陣過橋後,孫將軍 問我後面是否還有人,我答說已無,隨後他立即下令炸橋‧‧。 事後,其他連隊人員告訴我們,孫將軍知道英國人不講道義,恐怕會 犧牲我們一連人,所以他親自站在橋上,英軍不敢犧牲中國的指揮官 孫將軍,我們這一連人才能安全撤出。」 (懋聯文化基金 許逖執筆《百戰軍魂─孫立人將軍》上冊P.146~147) 由上,可知孫立人將軍不僅具備崇高的指揮道德,同時更是作戰有方的 指揮官,而且他的領軍風格向來是身先士卒、臨陣當先,與袍澤同甘苦 共患難,為了部屬的權益甘冒「犯上」指責污名,願和他的長官爭得臉 紅耳赤,絕不後悔的正直軍人。 要是孫將軍真有「搶劉放吾團長功勞的事實」,早就被忌妒孫將軍的 那夥人大書特書了,絕對輪不到劉團長公子後來的「體會與發現」了。 況且劉偉民大哥亦曾說過當時年紀小,並不清楚箇中詳情與派系間的 糾葛與脈絡;多年來他會有所不滿,為父抱屈是人之常情,但或許 真的是怪錯人,也錯怪人太久了! 而如果拿劉團長的境遇和另一位被譽為「東方蒙哥馬利」的團長李鴻 中將相比較,後者一家子在台灣的遭遇豈止「悽慘」兩字得以形容! ◎ 延伸閱讀 《抗戰中的孫立人將軍》作者简介:孙宅魏,江苏省社会 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副研完员。http://gpanda.bokee.com/3295909.html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