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廖耀湘
2009/03/01 15:38:17瀏覽7463|回應46|推薦132

With General Liao Stilwell gestures to describe a "hooking" tactic. A few days after picture was made Stilwell decorated Liao with the American Legion of Merit for his service in Burma retreat of 1942. Only 36 years old, Liao studied at St. Cyr.

http://cbi-theater.home.comcast.net/~cbi-theater/burmawar/burmawar.html

廖耀湘
    別號建楚,湖南邵陽北鄉釀溪鎮(今新邵縣縣城)人。是蔡鍔將軍的同鄉,畢業于黃埔六期,1930年以上士資格派到法國,學習三年法語後進法國的聖西爾軍校。
    同年回國,任國民革命軍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騎兵隊少校連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廖耀湘升任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第2旅中校參謀主任,參加了淞滬戰役和南京保衛戰。國民政府撤退至武漢後,廖耀湘升任軍官訓練總隊上校大隊長,並上書蔣介石,提出建軍改進方案,得到蔣介石賞識。

    1938年3月,廖被破格提拔為200師少將參謀長。當年9月,200師在湖南湘鄉擴充為國民革命軍新11軍,旋改為第5軍,廖任該軍所轄新22師副師長兼軍幹訓班主任,因師長邱清泉未到職,代理師長之職。

    1939年9月,第5軍奉命南下廣西,發起昆侖關戰役,新22師作為該師主力,奪佔昆侖關並全殲日本守軍6000余人,廖因此被譽為抗戰英雄。之後,新22師被調往雲南,負責滇西一帶的守衛。

    1942年3月,廖耀湘將軍率新22師作為中國遠徵軍第5軍的一部赴緬甸與日軍作戰,在斯瓦戰役中重創日軍第55師團。不料當時全盤戰局,突然與遠徵軍不利,英方有放棄緬甸的計劃,盟軍決定全部退出緬甸。

    廖耀湘雖不同意軍長杜聿明決議由野人山返國之命令,率新22師掩全軍「轉進」,終在歸國之路被日軍切斷的情況下,歷盡千辛萬苦掉頭進入印度與孫立人部會合。

    1943年3月,在印度比爾哈省的藍迦,廖耀湘將軍的新22師與孫立人將軍的新38師組成了中國駐印軍新1軍,鄭洞國將軍任軍長,孫立人為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總指揮為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史迪威將軍。

    緬甸北部是熱帶樹林,經常有野人出沒,而被稱為野人山。野人山全為原始密林之高山,極為險惡,大部隊難以補給,重武器亦無法使用,日軍精銳18師團55聯隊以小部隊構築據點逐山防阻。

    在野人山中到處可以見到杜聿明執意率第5軍等單位由此回國,卻病困而死將士的白骨,常常是一堆白骨圍著槍架而坐,這裏躺著中國遠征軍主力近5萬具遺骸。

    就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經過美式訓練的新1軍擊敗了日軍精銳18師團,自己的損失也非常大,許多的連級幹部基本上換了一遍,可見戰鬥之慘烈。

    當時滇緬路已經被日軍封鎖了一年,中國急需要打出一條國際的交通路線來,以取得盟國物質援助和加強抗戰力量,統帥部決定現行反攻緬甸,並由美國黑人工兵團為主,負責修築一條由一度直達昆明的中印公路(後稱史迪威公路),以達得當時的迫切需要。


    於是新1軍開始了緬北反攻,新1軍在1943年的初冬季節打通了野人山,繼而血戰大龍河,殲滅胡康河谷的日軍,攻克于邦,破天險踏入孟拱河,偷渡南高江,奇襲西通,攻取加邁,掃蕩庫芒山,攻克孟拱,新1軍一路斬關奪隘,節節勝利,日軍主力聞風喪膽。

    1944年8月,在孟拱之戰、密支那攻防戰勝利結束後,新1軍擴編成兩個軍,廖耀湘榮升新6軍軍長,下轄李濤新22師及龍天武新14師、潘裕昆新50師;孫立人榮升新1軍軍長,下轄李鴻新38師及唐守治新30師(原任為胡素)。新1軍及新6軍為緬北反攻戰役的勝利作出了傑出貢獻,共殲滅日軍10幾萬人。

    1945年4月,在國軍抗戰中最著名的雪峰山大戰中,為保證戰役的勝利,蔣介石委員長特命令陳納德將軍的第14航空隊,將全副美械裝備的廖耀湘新6軍之新22師及新14師3萬多人,空運到芷江作為戰役的總預備隊,保證了芷江會戰的勝利;而新50師則編入新一軍作戰序列。

    芷江會戰勝利後,《美國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說:“芷江會戰勝利佳音,可視為對日戰爭轉折之暗示。”不久,這段評論就被言中。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

    抗戰勝利後,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接收南京,史迪威的接任者魏德邁將軍說:日本現在很囂張,他並不認為他們失敗了,到南京去受降,部隊應該有一種威懾力量。現在中國部隊有威懾力量是新 1 軍和新 6 軍,新1軍還沒有回國,新6軍就在芷江,就在空軍基地。到南京幾個鐘頭航程就行了,應該讓新6軍去。

    1945年8月21日,以侵華日軍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為首的日軍代表飛臨新6軍當時的所在地湖南芷江向蔣介石國民政府乞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艱苦抗戰,終于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幾天後,廖耀湘將軍率新6軍奔赴南京,接受日軍正式的對中國戰區的投降,讓日軍投降的心服口服。

    第2次國共內戰爆發後,新6軍被調往東北戰場。廖率領新6軍于1946年1月抵達東北,到5月,他已經佔領長春等地,但是之後被林彪等人的遊擊戰法拖住手腳,未能北渡松花江。1947年8月,新6軍與新3軍組成第9兵團,廖出任兵團中將司令,此後,東北戰局發生逆轉,第九兵團逐步被壓縮回瀋陽一帶。

    據說,廖耀湘在戰局逆轉前曾致電給被明升暗降,交出新一軍兵符、調至台灣的老戰友孫立人 :「‧‧‧東北之局勢唯兄與余二人足矣‧‧。」其中的無奈似乎早已透露出對當局的失望!

    1948年9月,遼瀋戰役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包圍錦州,希望切斷東北戰場國軍部隊的退路。廖奉命前去解錦州之圍未果,被解放軍反包圍于黑山、大虎山一帶。10月26日,廖耀湘部被全殲,本人變裝成商販脫離戰場,途中被原單位降共之食勤人員認出而被俘。

    廖被俘之後,長期關押于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1961年12月25日被特赦出獄。後擔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擊,1968年12月2日在批鬥會上心臟病突發而逝世于北京。


參考來源:重走中國軍隊遠征之路組織委員會

圖片轉貼自:http://cbi-theater.home.comcast.net/~cbi-theater/burmawar/burmawar.html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vn68&aid=2698239

 回應文章 頁/共 5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coyote200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天意如此,徒呼奈何
2009/03/20 13:12
蔣介石犯的錯誤太多,已無法指出何者為最大錯誤。也不是說他的決策都一無可取,只是任何一個決策都要主客觀的情勢配合,否則一個看似高明的決策其實是笨拙的,一個看似笨拙的決策才是高明的,不過這些都是事後諸葛的後見之明,在當時有誰能識見明確的做一些正確的決策?以地下黨為例,中共地下黨遍佈各階層,很多主官身邊的人,枕邊人甚至主官本人都是地下黨,連陳佈雷的女兒傅作義的女兒都是地下黨,李鴻來台因知匪不報被關押,因他枕邊人是匪諜,近來又有資料說衛立煌,侯鏡如都是地下黨或與地下黨有接觸,如果是真,廖燿湘出兵遼西不敗也難。

種種的偶然與必然,不由得讓人相信歷史終究會照著劇本走,只能說天意如此,徒呼奈何?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3-20 22:58 回覆:

聽聞過衛立煌兩度被暗殺的事嗎?

現在只能告訴您救他的人是中央軍校十七期畢業的,曾經赴美受飛行訓練。

當年羅織「匪諜」的案子多如牛毛,李鴻的案子不信也罷!

您其他的意見在下多在先前的回應文中有所補充,不妨看看後再來交流交流!


123酷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再談戰役
2009/03/20 11:15
國共最後三大戰役
老毛首戰遼瀋
就是想辦法不讓蔣的重點防禦部隊之一逃入關內
雖然國軍慘敗
不過在接下來的淮海戰役裡
老蔣的部隊倒是跟共軍打得漂亮
讓共軍贏得相當辛苦
黃伯韜、邱清泉被包圍舉槍自戕
杜也拒絕毛的招降而自殺未遂才被生俘
最混蛋的是聶榮臻
早就暗地搭上中共地下黨組織
他們三十五軍的將軍軍長遭圍勦自殺殉國
他卻率軍從北平出城改編入解放軍
不知老蔣退守台灣之後
想起這些有什麼遺憾的嗎?

123酷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談起遼瀋戰役
2009/03/20 10:45
酷媽認為蔣介石犯的最大錯誤
就是沒有堅持撤退東北、鞏固華北、確保華中的戰略
當時國軍和共軍在東北的兵力相差懸殊
國軍兵力還分散在幾個孤立的城市
共軍主力攻打錦州
廖耀湘從瀋陽出兵援救根本來不及
而且行動都被料準的
才會在黑山大虎山之間被林彪七個縱隊合殲
蔣介石當初聽信衛立煌失去了東北
衛立煌卻在廖中伏之後乘飛機從瀋陽逃走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
真是@#$%^&*()(*&^%%$#..............!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3-21 00:28 回覆:

弟總覺得衛立煌個人並不贊同打內戰,才能解釋他那段時間表現得荒腔走板的原因。

先嚴在世前曾提過,差點調到他那兒幹營長,後來因故沒去成,否則現在的我可能生到別家去了!


coyote200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替杜聿明講些話
2009/03/20 09:53

研究歷史最重要的,是要摒除個人好惡,抛開立場成見,否則立論不會客觀。

比如杜聿明在第一次入緬戰役中的功過,不喜歡他對他有成見的人,認爲他要對戰役失敗,翻越野人山,造成“50000”非戰鬥減員負責,但事實果真是這樣嗎?杜當然有他該負的責任,但杜應該爲戰役失敗負全責嗎?

首先我們看遠征軍的出兵序列,第五軍(杜聿明),第六軍(甘麗初),六十六軍(張軫),三個軍長另外兩位若非我在這提起,一般只看電視劇和部落格的網友恐怕聼都沒聼過,何以大家只針對性的指責杜聿明?無非是因爲杜的名氣太大,這跟許多人檢討遼西會戰失敗,刻意忽略守錦州的范漢傑,東進兵團的侯鏡如,一股腦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廖燿湘,也是因爲廖名大遭嫉。

再看整個遠征軍指揮系統,三個軍上面是司令部(長官部)司令官羅卓英,上面還有一位美國客卿史迪威以蔣委員長參謀長的身份全權指揮,這兩位在情勢不利時,撇下十萬大軍,帶著幾個衛士跑到印度去了,可我很少看到有人認爲他倆要負完全責任,可事實上遠征軍回落到如此不利的情境正是史迪威瞎指揮的結果,當時六十六軍在曼德勒,掩護遠征軍的後方,史硬是把新卅八拉去解圍仁安羌,把另兩個師拉去掩護英軍撤退,導致張軫成了光杆軍長,曼德勒失守,遠征軍退路被斷。仁安羌之役,經歐美媒體大肆報道,成就了孫立人將軍的一世英名,若孫能預見這樣的結果,以他敢頂撞中國籍上司的個性,是否也敢頂撞美國上司的亂命?

跟杜聿明翻越野人山的事實上只有第五軍軍直屬部隊和新廿二師(所謂造成50000非戰鬥減員的説法是個笑話),其他如九十六師與二〇〇師因所在位置的關係根本不可能撤到印度,故都各自尋路撤到雲南,杜是有機會在去印與回國之間做一抉擇,去印是否會如同某些人的看法一路順風,或是為日軍追上,以當時隊伍當中有傷員,輜重,平民的情況看,我保持懷疑的態度。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3-21 00:18 回覆:

閣下談到「研究歷史最重要的,是要摒除個人好惡,抛開立場成見,否則立論不會客觀。」

在下承認:「我是有個人好惡的!」

要不然也不會以「孫立人的粉絲」自居!主要就是要凸顯孫將軍與那些熱血好漢,在中華民國境內被刻意塗抹的事實。

不管令尊是否先為第五軍新22師,後為新1軍,再為新6軍的事實;如果新1軍與孫將軍及前台灣防衛司令部兼陸訓部等幹部,過去的冤屈沒被正視,就輪不到新22師;畢竟這些英雄前輩的不平遭遇是遠比不上前者的。

還有杜聿明為何不服從上級長官羅卓英、史迪威的命令撤往印度,還越級報告,然後造成崑崙關大捷英雄部隊的重大損失,這難道不該被討伐嗎?

另外您提到:「去印是否會如同某些人的看法一路順風,或是為日軍追上,以當時隊伍當中有傷員,輜重,平民的情況看,我保持懷疑的態度。」

在下的看法是:對比於新38師除須護衛英緬殘軍與男女平民、傳教士、記者外,一樣有軍民傷患的問題;同時還撥出兵力擔任撤往中國國境的友軍做掩護部隊,副師長齊學啟還因為收容傷員,歸還所借車輛遭遇伏擊而負傷被俘,最後被刺殉國的。

總之,軍人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沒話說,但讓部屬死於饑餓病困而非彈盡援絕,就是無能,這是事實沒啥好辯的!

或許有人還會說,是因為杜聿明率第五軍走野人山,才造就孫立人往印度的成功‧‧,那就真的是瞎掰過頭了了!

至於後來杜聿明在廖耀湘部的掩護下折往印度,孫立人聞訊派部接濟,考量友軍長途跋涉一路挨餓下,容易狼吞虎嚥導致腸胃不適應而暴斃,下令先煮粥供應友軍,竟也被渲染成「新38師不夠意思,自己吃米飯,給友軍吃稀飯‧‧。」的說法。

再者,您提到:「‧‧若孫能預見這樣的結果,以他敢頂撞中國籍上司的個性,是否也敢頂撞美國上司的亂命?」

事實上,孫立人不僅曾為了作戰計畫頂撞過史迪威,還曾派衛士「限制」過史迪威的行動呢!

在國內,總是有人對孫立人將軍的過往抱持負面的態度,認為他與同輩間不好相處,孤傲自大,就連王鼎鈞先生的四部曲回憶錄裡也有些許批評;說實在的在下並不以為意──因為每一位軍人都是人生父母養的,也是國家的寶貴資產,他所看不起的「多半」是任令部屬大量死傷而只顧自己仕途的人,在下承襲先父的個性,就是欣賞孫立人將軍這種視兵如子的軍人,就是這樣!


coyote200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第一次緬甸戰役日軍不止一個十八師團
2009/03/19 18:11
第一次緬甸戰役日軍除了十八師團,還有五五,五六兩個師團,不是像某位老哥所說只有一個十八師團。
日軍的師團編制兵力等同國軍一個軍,故在緬甸的日軍總兵力約與中英聯軍相當。討論歷史一些細節問題還是要注意。


老同事
加油,不只是平反
2009/03/18 18:12
信哥:加油!不只要平反孫立人,更要讓軍人重新找回軍人的價值和靈魂!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團長我的團已經在大陸熱播
2009/03/16 22:30
杜聿明確實是天殺的,決策失誤、死傷無數呀。。野人山的非戰鬥型減員就50000多,人禍呀。。

夜風樓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封鎖癲緬路
2009/03/13 01:29

英國不是據說封鎖滇緬路是 應日本要求禁止緬甸港口〈仰光〉卸下中國用物資 真的作到封鎖滇緬路作中國用物資通行 封鎖前政府向歐洲買入五千輛卡車及供這五千輛車裝載的物資 如西藥 電池 輪胎 汽油等 被英國扣在仰光不準出關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才放行 但臨時國內找不出裝配五千卡車的技工與駕駛員 不得已 委員長親自對東南亞廣播 說明此時起英國是我們的盟國 要求所有華僑應幫助英國作戰 並要求 華橋中會裝配汽車的技工 與會開車的駕駛 自行前往仰光報到搶運這批車輛與物資 自動報到的華橋 配合國內支援人員 在仰光陷落前 全部組裝回國 可惜部份華僑是平常開小車的 捨命上場 在彎區的滇緬路上連人帶車翻落山谷 懸捱不可能救 為國犧牲卻連名字都未留下 這些物資支持到美援越駝峰前的作戰

這是大批 也有小批從香港用魚船延岸走送到閩浙沿岸小港再用獸力經山路轉後方


夜風樓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關古寧頭的補充
2009/03/11 23:10

我有幸認識兩位參戰老兵    一位是工廠同事 當時是201師的士兵 且是海防第一線 確實作到有死無退 全連一百五十人〈因是孫立人編的不吃空缺是滿編部隊〉打完戰剩21人一直到我離開他 他每年初二未死的21人固定到連長家聚會 而連長因不是黃埔生 有這大功勞仍是連長退伍 另一位他太太是我洗腎病友三年多 他陪太太洗腎 一周三次每次四小時 他原是廣東海豐農民16歲 胡漣由江西敗入廣東

村長要他門躲一躲 他就去放牛黃昏才回家 不料胡漣部隊 一連才20人 沒兵就等在村中 有步槍高的都捉走 麻繩捆到汕頭 這樣一連才70-80人 上了登路挺才鬆綁 海上三天 只教步槍打了五發 手榴彈〈未投實彈〉就上金門  戰役結束 死亡一半以上 他因傷後送台灣傷好後又改編到運輸兵 是本糊塗戰 我一個金門同學說 他父親曾被征招參戰 李光前部都是新兵 聽到槍砲腳就發軟 當時下令衝鋒 卻沒人衝 後有督戰隊 他只有自己衝 我伯父是當湯恩伯科長 他說編戰史時他也交了資料 但像201師不是嫡系 沒人發言 而後來胡漣升上來 一批拍馬屁的 加上雞犬升天的 又重寫戰史 所以同是國防部史政局 不同年代出的戰史都不一樣

國軍入緬 對敵只日軍十八師團一師團 對英軍與我軍三個軍 日軍一聯隊可以在仁安羌包圍英軍一個裝甲旅加一個步兵旅算是奇聞 而孫立人一個團可以打垮日軍 以二千人救出七千人 更是奇聞 國軍除孫部外軍紀不良 有摸入英國營房偷毯子的

〔因國軍當時物資缺乏〕有向緬人強征食物的〔因後勤接不上〕後見之明 如在野人山上死 不如死在陣地上 當時國軍缺砲 而救出的仁安羌英軍逃跑時拒絕將砲借我軍後來砲代不上山全丟入水中 〔這河名一時想不起來就是孫部撤退副師長齊學啟被彿的那條河〕 

國軍在民國60年以後 大陸來的軍官都退伍了 軍官都是鳳山出生 較無派系

但一些戰役真相卻無法找出全貌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3-12 13:57 回覆:

我在回應文中所暗示的立功的201師的委屈,和李光前的真正死因,承您寫出真相就不贅述了!

另外,緬甸之役,英軍根本就想撤,沒要守,遠征軍初期真的是著了英國的道。

原先中國對外通路均被日軍封鎖,獨留緬甸,日軍在偷襲珍珠港前威脅英國封閉滇緬公路,據說英國就照作了,直到珍珠港後,日軍取香港、打東南亞英屬地,中英才結為同盟,並開放滇緬公路。

但隨著英國重歐輕亞的政策,英國只想守住印度,所以要中國派遠征軍入緬協防保住滇緬公路只是幌子罷了,他們真正的目的就是──落跑回印度,拿中國人當擋箭牌!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混亂局面的難以周全
2009/03/09 16:35

想來在那個動蕩的大時代裡,領導人的性格氣度左右了成敗的因素,層級分明需要有完美的分層領導人,一旦出現了盲點和不適任者,掌握關鍵的中下層級只能處於氣悶的景況,要成為一個面面俱到的領導者,知人善用之外,性格很重要呀~!


頁/共 5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