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念佛,信願堅固,即一心不亂
2021/11/05 17:38:15瀏覽597|回應0|推薦0

念佛,信願堅固,即一心不亂
https://kknews.cc/zh-tw/fo/apbx6y6.html

念佛得生西方淨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印光大師開示:

須知西方極樂世界,莫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小聖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
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印光法師增廣文鈔卷一 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刀砍不入」一段,原無可疑。以閣下將自力、他力,禪宗、淨宗之界限未分,致成一大疑團耳。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若全未斷,及斷未淨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迴?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確證。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
經云「一心不亂」,遠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即是教令發願。又況下文勸信、勸願,不一而足。閣下截斷前文,止執一句,故有「不貴發願」之疑。又以無信願之一心,與有信願之一心,敵體同觀。故有刀砍不入,豈非純一,何以無願不得往生之疑。

又念佛之外,第二念,夾雜,難以枚舉。舉其正者,如求大徹大悟、得大總持等。非指發願為第二念,為夾雜也。須知淨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行如車牛,願如御者,信如前導。導與御者,正成就其車牛之進趣耳。是以朝暮必須向佛發願。又不念佛時,亦不可泥。縱令一念萬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謂有不念時,有發願時,便成間斷夾雜,便難成辦。試問此一心念者,亦曾見色聞聲、著衣吃飯、舉手動足與否?若有,彼既不間斷夾雜,此何獨間斷夾雜?若無,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處,而現身塵剎。其間斷夾雜,將不勝其多矣。心具眾理、應萬事,豈止佛、願同時而已?約常途修持,發願當在朝暮。亦有念佛一進畢,即發願者。閣下深通性相,謂佛念、求生念,不能兩具,似於事事無礙之圓理,未能徹信。又謂有則此念當剖為二,一半歸佛,一半歸願,如此,一人應成兩佛。閣下於日用之中,眼見色時,耳鼻舌身意便不聞聲及緣法等耶?若一時並行不悖,何獨於此而疑之?須知一念心體,其用無量。八識非一心之體用乎,彼既不成八佛,此何以成兩佛也耶?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雲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淨土一法,須另具隻眼,不得以常途教義相例。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有此經以來之第一註解。當以之為的,則他日往生品位,咸不得與閣下齊肩矣。古人修行,皆能證道。今人修行,少見明心。豈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歷觀傳記高人,咸皆視經像如視活佛。其敬畏之跡,雖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極。故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觀於二祖立雪、程門立雪,可見矣。今人視佛像如土木,視佛經如故紙。縱有信心,讀誦受持,亦不過供其口頭滑利而已,有何實益之可論也。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願閣下以博學宏詞,提倡佛法時,必須常以此普利一切。則法門幸甚,眾生幸甚。(印光法師增廣文鈔卷一 復濮大凡居士書)

附:淨空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菁華》節錄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

最重要的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綱領,修行的大綱。這一段蕅益大師的開示是了不起的開示,我們一定要把它記住。一般人往往沒有深入研究淨土,因此很容易對淨土產生誤會,以為念佛人(因為一心不亂)也許修點小定,認為念佛沒有智慧,這是大錯特錯。真信發願是第一等的智慧,「慧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沒有智慧嗎?正因為他有大智慧,所以他才相信、他才發願。持名是行行,所以我們信願持名就是定慧等學,定慧同時完成,這一定要知道。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這兩句話講得太好了,蕅益大師以前的古大德沒有說出來。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你肯不肯信、肯不肯發願,真信、真願,就恭喜你,你決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要注意「淺深」兩個字,不是說念佛多少。我念佛念得多的,品位就高;念得少的,品位就低,不見得。要有功夫,什麼叫功夫?佛號能把煩惱伏住是功夫。我煩惱起來、妄念起來了,「阿彌陀佛」,壓下去,煩惱妄想沒有了,這叫功夫。如果沒有這個功夫,雖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生氣,那有什麼用?那個沒用處,那個品位就很低了。所以你要曉得,那個念得少的,一天念十念法,念幾聲佛號,他一天當中他都能把他的情緒、煩惱控制得很平靜,這是功夫。所以蕅益大師講的好,功夫的深淺,不是在佛號多少。可是我們平常人,佛號還是愈多愈好。但是佛號裡頭一定要講求有功夫,沒有功夫,佛號再多都沒有用處。為什麼?一般平常人不念佛他就胡思亂想,所以用這一句佛號把胡思亂想打掉,這也是功夫,要懂得這個道理。

【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

這是講凡聖同居土的眾生。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真信、真願,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我們自己的功德,這是難信之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阿彌陀佛修了無量劫,我們才修幾天,我們就沾阿彌陀佛的光,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我們自己的功德。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rtisyen74&aid=17030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