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定要出家才能修行嗎?
2013/08/28 19:50:00瀏覽1885|回應0|推薦0

您好!我是清淨虛空

  絕對沒有這回事。佛教徒一般提到四眾,分為在家出家兩大類,在家稱為優婆塞優婆夷,出家稱為比丘比丘尼出家只是少數,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數。

  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謂將此身心施予三寶和施予眾生︰施予三寶是為求法;施予眾生是為度眾。施予三寶乃為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施予眾生則可攝化、救濟苦海的眾生。能夠難捨能捨,難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確目的。

  從難捨能捨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難忍能忍而言,是承擔如來的家業和眾生的苦難,故所謂看破紅塵實與出家的宗旨無關。所以出家不是厭世逃避責任,而是承擔更多眾生的責任。

  菩薩道”本來就是入世而行、合乎待人接物的標準,大乘佛法的渡己渡人的精神,也必須要從入世開始。

  從這點來看,在家居士就比出家眾來的方便許多,因為在家居士弘揚佛法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也不用拘泥於形式,確實可以因眾生的需要來救渡。在家居士照顧家庭與弘法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護持道場,並接引有緣眾生來皈依三寶,四眾分工合作讓佛法僧三寶能夠久住世間。

  諸佛不一定有出家,我們的世尊在印度示現出家相(丈六老比丘)是適應印度文明而權巧示現,但佛的真實身毗盧遮那佛(法身佛)不是出家相而是在家相,諸佛左脇侍菩薩和右脇侍菩薩均是帶髮的在家相,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等。像維摩詰居士就是在家修行得證等覺菩薩,示有妻子,常樂梵行即是一例。波斯匿王的女兒勝鬘夫人也在家居士,能說非常深奧、圓滿、究竟的法門佛陀讚歎勝鬘對佛法的虔誠、信心,並授記勝鬘於二萬阿僧祇劫後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而且十地菩薩以上的大菩薩中,也只有地藏王菩薩現出家相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所參學的菩薩多是在家;《維摩詰經》〈方便品〉維摩詰居士弘法的對象也主要是在家人。印順法師進一步提到「這二位在家菩薩,一是修學的,一是弘揚的,都是以一切人類的正行,融化於佛法而使他更合理化。這一切的人間正行,即是菩薩的廣大正行。這不像出家聲聞的偏於遁世、禪定而不重視慈悲。」

  以上證據在在表示出家修行在家修行都有機會成道,而且修行程度功力的高低,是以有沒有實際精進修行來判斷,不是由否出家的形式來判斷,所以修行人切莫被表相所執著,認為一定要出家才有辦法修行,或是出家眾的能力一定比較好。

談在家人如何修行(聖嚴法師-大法鼓 0012)

  印順法師《勝鬘經講記》提到:

  佛法有出家與在家的兩類。有以為佛法是出家人的,或出家眾是特別重要的。其實,約大乘平等義說,學佛成佛以及弘揚正法,救度眾生,在家與出家,是平等平等的。

  像本經的勝鬘夫人,就是在家居士,她能說非常深奧、圓滿、究竟的法門。若說大小乘有什麼不同,可以說:小乘以出家者為重,大乘以現居士身為多。維摩居士,中國的學佛者,都是知道的,他是怎樣的方便度眾生呀!考現存的大乘經,十之八九,是以在家菩薩為主的,說法者不少是在家菩薩,而且也大多為在家者說。

  向來學佛者,總覺得出家勝過在家,然從真正的大乘說,勝過出家眾的在家眾,多得很。有一次,文殊與迦葉同行,文殊請迦葉前行說,你是具戒、證果了;迦葉轉請文殊先行說,你早已發菩提心領導眾生了:結果是文殊先行。發菩提心的大乘學者,雖是在家眾,也是被尊敬的。

  從佛教的史實上看:晉時法顯去印度時,見到華氏城的佛教,多虧了一位在家居士羅沃私婆迷的住持。唐時玄奘到印度去,先在北印度,從長壽婆羅門學中觀;次到中印度,跟勝軍論師學瑜伽。近代中國,如楊仁山居士等,對佛教的貢獻及影響,就很大。

  小乘說,出家得證阿羅漢果,在家就不能得;以大乘佛法說,一切是平等的。反之,佛在印度的示現出家相──丈六老比丘,是適應印度的時代文明而權巧示現的,不是佛的真實相。如佛的真實身──毘盧遮那佛,不是出家而是在家相的。不以出家眾為重,而說出家與在家平等、為大乘平等的特徵之一。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提到:

  菩薩行的開展,是從兩方面發展的:

  一、從聲聞出家者中間發展起來。起初,是「外現聲聞身,內秘菩薩行」;自己還是乞食、淡泊、趨寂,但教人學菩薩,如《大品經》的轉教。到後來,自認聲聞行的不徹底,一律學菩薩,這如《法華經》的回小向大。現出家相的菩薩,多少還保留聲聞氣概。這稱為漸入大乘菩薩;這在菩薩道的展開中,不過是旁流。

  二、從聲聞在家信眾中間發展起來。在家眾修行五法而外,多修六念與四無量──無量三昧能入真,也是長者說的──這都是大乘法的重要內容。如維摩詰、善財、常啼、賢護等十六大士,都從在家眾的立場,努力於大乘思想的教化。這稱為頓入大乘的菩薩,是菩薩的主流。

  經典的部分末學整理一些內容讓大家參考: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觀世音菩薩有解釋其義:

  菩薩者,於諸有情常起悲智,倖無慳惜嫉妒之心,乃得修治無上法故。又菩薩者,恒為有情勤修善法,是故得名真是菩薩。言菩提薩埵者,何謂也?菩提名智、薩埵名悲,溥示方便之眾義也,因此二法荷濟有情,乃得名為菩提薩埵。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世尊稱讚“在家修行”

  以清淨心為善業根,以不善心為惡業根,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

  汝今在家有大福德,眾寶瓔珞無不充足,男女眷屬安隱快樂,成就正見、不謗三寶,以孝養心恭敬尊親,起大慈悲給施孤獨,乃至螻蟻尚不加害;忍辱為衣、慈悲為室、尊敬有德、心無憍慢、憐愍一切,猶如赤子,不貪財利、常修喜捨,供養三寶,心無厭足,為法捨身而無悋惜。

  如是白衣雖不出家,已具無量無邊功德。汝於來世萬行圓滿,超過三界證大菩提,汝所修心即真沙門、亦婆羅門,是真比丘、是真出家。如是之人,此則名為﹝在家出家﹞。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五》世尊將有修成果位的居士,稱為「勝義僧」

  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形式是出家或是在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您是否有一顆想要修行利益無量眾生的菩提心。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lo99&aid=8256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