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08 16:08:00瀏覽2141|回應2|推薦10 | |
您好!我是清淨虛空 戒律,簡單而言,就是讓修行人了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末學以為戒律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跟《三國誌·蜀志傳》記載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所言:「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這樣解釋似乎比較容易有初步的理解。 而佛戒律的內容,是看眾生的情況來因才施教的,最繁複的為出家人的相關戒律,到最一般的受三皈依守五戒,戒律的精神與大方向,大抵為止一切惡,行一切善,也就是演博師兄大作第一章提到的:遠離十惡業,落實十善業。 十善業落實的重要性〈印順長老〉在他的經典大作《成佛之道》提到: 「諸善」業,原是極多的,但從顯見的重業來說,是十善。所以善業的「根本」,「佛說」就是「十善業」。在大乘法中,這是菩薩戒,也是聲聞、緣覺、天、人——一切善行的根本,所以說:「人天善所依」止,「三乘聖法」由之而成「立」。在佛法中,十善業是徹始徹終的德行,如《海龍王經》說:『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又說:『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 戒律一般給人的感覺是限制、拘束,然而戒律的精神其實是在於收斂自己的身口意,是世尊為了保護我們修行人而制定的,就像多了解法律,就是在保障自己的權利一樣,因此若能了解戒律,進而天天持續的遵守戒律而能持戒,就如同將知法守法的精神落實在生活中一樣,可以去除我們心理上的障礙,讓我們生活的煩惱更少,修行的效率也可以更好。 有些人以為戒律是小乘佛法,甚至有大乘佛法不用持戒這樣的看法,乍看似乎有些道理,末學過去也是這樣認為,然而當有機會逐漸深入經藏之後發現,戒律分為兩大部分,即聲聞戒(小乘戒律)與大乘菩薩戒(大乘戒律),因此大乘佛法也有戒律,而且若對於戒律的護持與持續的遵守,這樣持戒的行為,還是世尊所讚嘆。 如《佛說大乘戒經》世尊讚歎戒法:「若人持戒當得見佛。戒為最上莊嚴,戒為最上妙香,戒為歡喜勝因。戒體清淨,如清冷水,能除熱惱。戒法最大,世間咒法、龍蛇之毒而不能侵。持戒得名聞,持戒獲安樂,如是命終時,復得生天上。」 另有許多經典甚至明示,持戒除了是成二乘的果位的必要條件之外,也是成佛、成菩薩的必要條件。 《增壹阿含經》世尊開示:「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無願不獲。」 佛法分為三乘,小乘聲聞、緣覺(亦有將緣覺稱為中乘),大乘的佛乘(或稱菩薩乘),世尊說,若想獲得三乘的果位,通通都必須要透過持戒來達成,我釋迦牟尼佛現在能成佛,也是透過持戒,以五戒、十善來而成就聲聞、緣覺與佛果,沒有不達成自己所願的。 尤其在《梵網經》中世尊明白的表示,要受持菩薩戒(佛戒)才能成佛。末學引用〈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裡面提到的內容跟諸位同修參考: 《梵網經》又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大正藏》二四.一○○四頁上)菩薩戒是一切諸佛成佛的根本原因,所以從因位上說,稱為菩薩戒,從果位上說,便稱為佛戒。 故在《梵網經》輕戒第四十一條中又稱菩薩戒為「千佛大戒」。意思是說:過去莊嚴劫中的千佛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現在賢劫中的千佛,也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同樣是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乃至推及過去三世三劫的千佛,未來三世三劫的千佛,過去無量三世三劫的千佛,未來無量三世三劫的千佛──總之,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無一不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得成佛。 由此可知,菩薩戒的功能之大,是大得不可思議的了。 成佛必須要行菩薩直到圓滿六度萬行,要知道如何行六度萬行,就不得不詳細了解《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此部經典〈演博居士〉大作有收錄,而且還非常貼心的幫我們做了新式標點符號與註解讓我們可以閱讀,真是佛心來的。 此經記載了大乘佛法的內容與精髓,提到菩薩要成佛,必須圓滿六波羅蜜多,分別為: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其中淨戒波羅蜜多是六個波羅蜜多中的第二個,世尊對〈彌勒菩薩〉開示淨戒波羅蜜多的重要如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大乘者,若欲圓滿“淨戒波羅蜜多”,應當如是發廣大心:『普為憐愍一切眾生,所謂不怖地獄、不求生天、不為已身自求解脫護持禁戒。』 復作如是正念思惟:『我於昔時已發誓願,若見有情毀禁戒者,誓當勸令堅持淨戒,以佛淨戒而為瓔珞莊嚴其身。若我不能護持戒者,云何以戒攝護有情?以是因緣勸令持戒?若不如是,云何能置一切有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諸凡夫自不清淨為毀戒者,雖說正法勸他持戒,終不信從反被輕呵:「若欲教他護持淨戒,何不自護而毀犯耶?」以是思之汝應持戒,汝若不持,汝口雖說自耳不聞,如是種種被他譏毀,何能勸人守護淨戒?』 以是當知,先自檢身離諸放逸,堅持“淨戒波羅蜜多”,然後為人說正法要。有情聞已便能信受,既信受已護持佛戒,具足清白乃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 慈氏!若有眾生發菩提心,普為一切五趣四生,乃至護持一禁戒者,亦得名為入佛“淨戒波羅蜜多”,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因此,若沒有護持持續遵守戒律,無法入淨戒波羅蜜多,而且大乘佛法要傳播,也要堅持淨戒波羅蜜多才能為人說正法精要,無法傳佛法則無法渡眾生,當然無法圓滿菩薩六度萬行,更不可能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此可知,戒律的重要性與其他成佛的法門是平等無別,同等重要。 末學引用《大方等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第二之一〉中,〈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請教世尊: 云何名為菩薩之行?以何瓔珞莊嚴菩薩,能令菩薩所行清淨?云何能壞愚癡諸闇?云何能斷疑網之心?云何菩薩為諸眾生修慈悲心?云何菩薩擁護眾生?云何菩薩真實能修菩薩之業善業不誨業? 世尊讚嘆〈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而開示,菩薩有四瓔珞莊嚴: 一者、戒瓔珞莊嚴。二者、三昧瓔珞莊嚴。 三者、智慧瓔珞莊嚴。四者、陀羅尼瓔珞莊嚴。 世尊於並於本品最後強調:四莊嚴瓔珞,能端嚴大乘,所謂戒、定、慧,無上陀羅尼。 以上若您看得很吃力沒關係,末學嘗試以白話文簡述一下主旨如下: 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請教世尊:菩薩如何能莊嚴淨行圓滿菩薩之道呢? 世尊回答:菩薩以戒、定、慧、陀羅尼四種瓔珞,端正自身,莊嚴大乘。 可見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戒、定、慧、陀羅尼缺一不可,因此我們修持真言法門,若過度強調陀羅尼,卻不學、不持、不行戒、定、慧,則非菩薩,而佛是菩薩的究竟位,若非菩薩如何能成佛,這點我們必須要了解。 由此我們亦可知道,戒、定、慧三學是大小乘共通的,其中持戒更是三乘的基礎,因此,若持戒都持不好甚至破壞戒律,連小乘的聲聞、緣覺都不可能成就,何況是想行大乘菩薩道成為圓滿的佛,豈非緣木求魚?因此想成菩薩,當然也是要持戒,這自然是無庸置疑的。 持戒既然是三乘的基礎,大藏經自然也常見佛菩薩開示陀羅尼配合戒律的記載,其中世尊於《佛心經》開示,其以佛心中心法門擊退魔軍,由悉達多王子變成釋迦牟尼佛,因此可知此法門的殊勝。 世尊要求修行此法門必須符合經文所列的十種條件(十種持)才能有效使用,以免修行人心念知見不正確的人錯誤使用,若無法做到諸佛設下的十種條件,即使看得懂經文、會結手印,也是枉然。由此可知,這十種條件的性質也是戒,因此無論您修到多高的法門,戒律都是必須要遵守的,因為持戒是三乘的基礎,若您認為修真言法門可以不用受戒、持戒,這一定是天大的誤會。 因此,〈聖嚴法師〉才會在《戒律學綱要》裡面提到:「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嚴,即在於佛教弟子們對於戒律的尊重與遵守;所以凡為佛子,不論在家,或者出家,一進佛門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則,即使自稱信佛學佛,也是不為佛教之所承認的。換句話說,那是一個門外漢。」 被譽為大乘經典的經王《華嚴經》更斬釘截鐵地提到:戒是無上菩提本。《佛遺教經》提到: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楞嚴經》世尊開示: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如良師,指引方向;戒如軌道,規范身心;戒如明燈,照亮前途;戒如寶劍,斷除三毒;戒如船筏,到達彼岸。《梵網經》謂: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大般涅槃經》云: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論是在家、出家,欲於修行有所增益,必須以戒為師,依戒而生諸善法,淨化身心,直趨菩提。 整理至此,相信大家對於戒律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可以有所體悟,也應該可以明白,受戒不是束縛和限制,而是修行的指導與保障,使吾人具備正知正見,依循正確的準則而行八正道,清淨身口意三業,漸次提升,而能與佛道相應。因此,戒是一切修行的基礎,一切善根功德皆由持戒而生,戒是生善滅惡的工具、超凡入聖的指南、成菩薩成佛的階梯,是入道的根本。 末學多年來深感修行路上障礙重重,看別人修的順順當當,自己修的是綑綑綁綁,演博師兄指點與生生世世,包含今世,持戒不嚴有關。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明白持戒並重視戒律,善護身口意,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 因此〈演博居士〉曾於電子郵件中提到:「"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諸佛菩薩的教誨、守護慧命"比他人的誹謗更重要。」這段金玉良言令末學獲益良多,於此跟大家分享。 若以上的內容,讓同修們因此對於戒律與持戒的重要性,能產生恭敬信仰,哪怕只有一點點,末學也就心滿意足了。 我們可以從天天的日常生活中,要求自己的身口意來做起,就如同天天修持真言法門一樣,期待同修們能去法鼓山受戒、持戒、護戒,將佛法的命脈能繼續傳承下去。 預祝每位師兄師姐都能修行順利,將來淨土相逢,阿彌陀佛! 註:延伸閱讀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