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把楊葆(寶)年造的壺
2012/12/07 17:56:06瀏覽1047|回應0|推薦0

*

 

 

*

兩把楊葆()年造的壺

圖文:陳宗嶽

 

*

 

 

 *

  楊葆年,又名寶年,字公壽,清乾隆至道光年間製陶名藝人(1773—1853),是楊彭年之弟,楊鳳年之兄。善制茗壺,擅捏制法,常為陳曼生造壺,所選泥料均為名貴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藍,精光內含,溫潤如玉

 

  曼生壺,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著名文人陳鴻壽(1768-1822),因其號曼生,曾在宜興任過三年的縣宰,與當時宜興壺最為出名楊彭年、楊寶年、楊鳳年三兄妹合作,依據陳鴻壽手繪十八壺式,創作出名聞一時的曼生壺。陳鴻壽黃易、趙之琛等並稱西泠八大家,其文學、書畫、篆刻樣樣精通,才氣過人。

  曼生壺一般都在壺底鈐有阿曼陀室銘款,把下署彭年印章這不能視作只是陳鴻壽與楊彭年兩人合作的作品,事實上,為曼生壺作銘的除曼生本人之外,多是他幕中友人如江聽香、郭頻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人。製作者也不楊家三兄妹。曼生壺的創作班子,實則以陳曼生為領銜,由文人、藏家和陶工共同參加的紫砂壺藝術興趣小組。這種由文人參與的紫砂製作方式,雖然早在明末就已出現,但是將紫砂茗壺與詩書畫印等藝術相結合的風氣,的確是經由陳曼生的鼎力開拓推廣的,這種流風餘韻一直影響到今天。

  楊彭年,清乾隆至嘉慶年間(17361820)製紫砂壺名藝人,字二泉,號大鵬,荊溪人(一說浙江桐鄉人),善製茗壺,因與陳曼生合作而名噪一時,統稱曼生壺,所製作的壺,有的渾樸雅致,有的精巧玲瓏,且善配泥色,他和另一位名手申錫亦有合作,茶壺敦樸別致,被世人譽為申楊壺

  十九世紀初期,宜興陶藝最重要的人物是陳鴻壽。陳鴻壽字曼生,生於一七六八年的乾隆時代。他是一位深受文化薰陶的學者,對古文經學有深入的研究,並精擅書法、繪畫和篆刻,被譽為西冷八家之一。他傾心於紫砂銘刻,經常構思書畫,並親手在砂壺上鐫刻詩文,且多有精品。陳氏曾任宜興縣令三年之久,並致力復興宜興陶業。據說他曾設計十八款宜興壺新式樣,並聘請楊彭年、楊葆年、楊鳳年、邵二泉、申錫及吳月亭等名家製作這些茶壺。

  以陳曼生的意見來說,一件茶壺的製作需要三位元元人士的參與。首先由壺手捏製茶壺,待其坯胎乾至皮革硬度時,則請書畫家在壺上施予繪畫或書畫的裝飾,隨後再請人在壺上刻畫,完成後始進行燒窯步驟。因此,一件作品可能有四個印章,包括壺手的、繪畫的、雕刻的和訂製茶壺主人的室名。

  實際上,清代嘉道年間,士人與壺手通過融洽無間的合作和探索,不僅製作了精美的紫砂藝術品,也歸納出來一套獨特的紫砂雕刻裝飾藝術,同時也創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為輝煌的「文人壺」時期。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711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