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2 17:01:22瀏覽6370|回應0|推薦0 | |
. . . 宜興陶藝大事紀要 - 1970年:應日本所提,將壺的出水口改成“球孔”。出口港由廣州改為上海。 1971年:日本、香港透過廣州訂購紫砂花盆、茶具、茶器及水平壺,並轉口美國。大量製作微型花盆和日本來樣花盆。 1971年:生產開始回升,產量和產值遂年增長。 1972年:宜興利新陶瓷廠生產壺。 1972年:以宜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小型竹節茶具”和“可心梨式茶具”作為饋贈給日本田中角榮首相的國家禮品;紫砂壺恢復為出口紫砂的主產品。 1973年:籌資29萬元建造 1974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建 1975年8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在宜興鼎山省陶研所舉辦“全省陶瓷美術培訓班”,楊永善、陳若菊、白雪石執教,紫砂工藝廠有汪寅仙、何道洪等參加受訓一年。 1975年:1975~1977年外銷擴及歐洲、美洲和澳洲,茶壺、茶具類佔60%,出水口以球孔為主。 1975年:出口五十五萬件,參加丹麥、法國、敘利亞等國的國際博覽會,赴日本、羅馬尼亞、西歐、北歐、北美、澳大利亞、斯裏蘭卡、香港等地展出。 1976年7月:宜興鼎蜀鎮蠡墅羊角山發現紫砂古窯址,考證年代:上限不早於北宋中期,盛於南宋,下限至明代早期。 1976年:南京大學考古系會同宜興陶瓷公司合力發掘丁山羊角山紫砂古窖址,考古證明宜興紫砂起源在北宋中後期。 1977年:2年:紫砂名師裴石民病逝,享年七十八歲。 1977年:在美國紐約舉辦“宜興紫砂陶藝展”,受到高度好評。 1978年:朱可心、顧景舟、蔣蓉被選為工藝美術師。 1978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加強工藝技術管理,平均每年有150件﹝套﹞新品問世。 1979年5月:紫砂工藝陶參加上海舉辦的第二次“全國陶瓷藝術展覽會”獲佳譽。 1979年8月:紫砂工藝陶參加北京故宮舉辦的“宜興陶瓷展覽”,徐漢棠製作、鮑仲梅鑲的一套15頭四方藏圓咖啡具被故宮收藏,另一套被美籍華人以1200元高價購藏。 1979年:1979~1987年,每年平均有3000人左右慕名到宜興紫砂工藝廠參觀,最多時達5000餘人,由此帶來的旅遊外匯年收可達70~80萬元人民幣。 1979年:江蘇紫砂傳統工藝品參加全國陶瓷藝術展覽會,同年宜興紫砂陶器獲輕工部國家質量評比銀質獎章。 1979年:沈蘧華被全國婦聯命名為全國“三八”紅旗子,表彰她在紫砂創作上的突出成就。 1979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加強了工藝管理和技術改進工作,使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並不斷開發新產品。 1979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紫砂陶器獲國家銀質獎,出口量80.5萬件,出口值105.9萬元。 1979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創新品種從每年50種上升到120餘種,單件出口值從0.1美元上升到0.5美元。 1979年:徐漢棠製作、鮑仲梅嵌銀絲的十五頭“四方藏圓紫砂咖啡具”和範盤沖設計製作的“寶塔紫砂台燈”,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1979年:紫砂名師何挺初,隨中國陶瓷代表團赴澳大利亞考察,並作示範表演。 1979年:紫砂名師徐漢棠製作、鮑仲梅嵌銀絲。十五頭“四方藏圓紫砂咖啡具”和範盤沖設計製作“寶塔紫砂台燈”,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1980年10月:由紫砂廠下放農村的技術人員為主體,在紫砂工藝廠的西側建立了”宜興紫砂工藝二廠” 1980年: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期,福建茶葉公司曾大量向“宜興紫砂工藝廠”(台灣玩家稱:一廠),大量下訂生產過“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廈門支公司”底款的水平壺,泥料為“紅泥”及“清水泥”,容量以十杯壺為主(台灣玩家慣稱此規格的容量為8杯)。不過,該批壺的底款是繁體字,壺身筒正面刻上楷書年:“請飲”:(於上方),中國烏龍茶(這五字刻在“請飲”二字的下方),及一個小茶船(上蓋下承),和六個很小的茶杯(也是紅泥或清水泥做的),整個套組都是用同品種的泥料生產。這批貨中的水平壺,因在台灣炒作的價位很高,所以於1980年代末期之後,廠外就有很多仿製品的出現,年:但都只生產茶壺(不附一茶船與六小杯),落款方式與刻字都類同。 1980年:香港雙魚有限公司羅桂祥先生8度赴宜興收集資料,介紹紫砂茗壺作者,並訂製17個高檔茶壺,按作者的名望分訂三種價,突出名家作品的聲譽。 1980年:紫砂的產量已達364萬件,產值248.65萬元,創利潤68.1萬元。隨著國內外需求的增加,部分鄉鎮也開始發展紫砂生產。 1980年:顧景舟建立“紫砂特藝班”,按香港收藏家羅桂祥先生的供樣,複製歷史名作,並挑選工藝師和高級工藝師每週為特藝班學員上課,奠定了紫砂藝術的基礎。 1981年9月: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拍攝成《紫砂工藝陶》科教片,並譯成英、法、俄、西班牙、葡萄牙等語言對外宣傳。 1981年9月:宜興紫砂工藝廠顧景舟、高海庚、徐秀棠和南京博物院宋佰胤,應香港市政局藝術館邀請,參加第六屆亞洲藝術節”舉辦“宜興紫砂陶藝展”,並專題演講“中國紫砂陶的歷史發展與生產過程”和作工藝示範表演,引起港、台對紫砂茗壺的狂熱興趣。 1981年10月:宜興紫砂工藝廠為山東生產一批紫砂葫瓢壺,並提供包錫工藝之壺。另出口“木瓜、柿子、荷葉、蜜桃、瓜菱、佛手、南瓜、梅花、十二生肖壺”等25個新品種。 1981年:宜興周墅公社紫砂廠(現紫砂工藝二廠)建成投產,在鄉村招收技術工人製作紫砂壺等產品。 1981年:宜興紫砂工藝廠成立特藝生產班組,專門為香港市政局的亞洲第六屆文化藝術節舉行的“宜興陶藝展”生產一批優秀作品,藉以宣傳紫砂壺的歷史、藝術和實用價值。 1981年:宜興紫砂工藝廠採用“方圓牌”註冊商標,並在紫砂隧道窯安裝燒成自動控制記錄儀,保證燒成品質。 1981年:為保護紫砂陶土資源,減少壽星壺、洋通壺的粗貨生產,再創新上百個品種。 1981年:香港舉辦亞洲6屆文化藝術節,宜興紫砂工藝廠為其參展作品定調為名人名作,藉以提高紫砂身價。 1981年:根據香港錦鋒公司的需求,將“魚化龍”改成大、中、小三個係列品種,製作小合梅、小集玉、小龍團、小櫻花等10個200cc係列小壺,年產三萬件,產值達30萬元,深受東南亞和台灣的歡迎。 1981年:高檔200CC紫砂小壺問世,暢銷不衰。 1982年5月:中共國家輕工業部和全國陶瓷美術學會在宜興鼎蜀鎮聯合召開“全國陶瓷美術設計評比會議”,徐漢棠、徐秀棠、高海庚等創作設計的紫砂作品,二件獲一等獎,九件獲二等獎。 1982年5月:日本名古屋電視臺到宜興鼎蜀鎮拍攝“紫砂陶器和龍窯窯址”電視片。 1982年9月:宜興紫砂工藝廠在北京天安門內端門舉辦“紫砂工藝陶展覽會”,展出各歷史時期的代表產品和創新產品400件(套),現場供應的20萬件紫砂工藝產品,不幾天全部售光。 1982年9月:宜興紫砂工藝廠在北京歷史博物館舉辦“紫砂名人名作展覽”。 1982年9月:陶覺公司經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藝廠廠長高海庚,赴日本考察陶瓷生產工藝技術。 1982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方園牌高級紫砂茶具”獲國家經委金質獎;八件紫砂陶,獲稱輕工業部優質產品;“大東坡紫砂壺”、“六件三友茶具”獲稱對外經貿部優質產品。 1982年:香港專營紫砂公司每年輪辦“紫砂陶藝展”,宣揚宜興紫砂的歷史、藝術和實用價值,積極推動“紫砂熱”的興旺發達。 1982年:高海庚、呂堯臣創作的“九頭竹圈紫砂酒具”獲中國國際旅遊會議優秀旅遊紀念品玉質獎。 1982年:紫砂工藝陶列入單獨行業評比,並多次獲國內、國外獎。 1982年:擴大高檔壺產能,全年創新83件(套),出口訂貨80258件,新增產值69萬元。 1982年:顧景舟被國家評定為工藝美術師,1989年晉升為高級工藝美術師。1988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授予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榮稱。 1983年6月:臺北故宮博物院邀請謝瑞華女士演講“談宜興紫砂”。 1983年10月:周墅紫砂工藝廠更名為「宜興紫砂工藝一廠」從此拉開了宜興民間紫砂大鎮的序幕。 1983年11月:香港葉榮枝先生應臺北陸羽茶藝中心之邀,與臺灣壺藝界舉行座談“宜興紫砂制壺諸問題”,是臺灣首次獲得較詳盡的宜興壺資料。 1983年:民國73年之前,宜興紫砂壺底均落款“中國宜興”、“荊溪惠孟臣”、“荊溪X製”、“宜興紫砂”,使業者常蒙當時的“警備總部”關切,“宜興紫砂工藝廠”因此換掉印章,癸亥年、甲子年(1983~1984年)出現大批壺底刻上正楷年號“癸亥年”、“甲子年”之壺。 1983年:江蘇省高淳縣利用當地秀山等地的黏土礦,新建高淳紫砂廠,生產紫砂茶壺。 1983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獲國家經濟計劃委員會頒發金質獎。 1983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榮獲國家金質獎和江蘇省優質產品獎。 1983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為日本榮華公司仿製“供春壺”、“仿曼生提樑壺”、“掇球葵仿古壺”等7個高檔產品,由日商指定紫砂藝人製作,出口單價在500元以上。 1983年:臺北陸羽茶藝中心邀請謝瑞華女士舉辦“宜興紫砂”座談,這是外地專家,第一次到臺灣介紹宜興紫砂壺藝。 1984年2月:春節期間,臺北歷史博物館徵集民間收藏,舉辦大規模“古代茶具特展”,大部分為宜興古代紫砂茗壺,是臺灣古壺收藏的高潮。 1984年3月:李昌鴻應邀赴美參加“新奧爾良國際博物會”,這是紫砂藝人第一次被邀請參加國際博覽會,並在“中國經濟貿易展覽館”示範紫砂工藝。 1984年4月:李昌鴻、沈蘧華製作,沈漢生鐫刻的“簡紫砂茶具”和顧紹培製作、譚泉海鐫刻的“壽紫砂瓶”榮獲德國“萊比錫春季國際博覽會”金獎。 1984年4月:李昌鴻、顧紹培等人的紫砂『竹簡茶具』、『百壽瓶』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 1984年6月:香港“茶具文物館”開幕,藏品多半為宜興古今紫砂荼具,促成港、台壺藝的研究風氣,活躍了臺灣古壺市場。 1984年:宜興陶業界名人華蔭棠,將珍藏的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製壺名師楊氏作的“竹段紫砂壺”、“風卷葵紫砂壺”和鼎蜀醫院中醫楊葆清將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製壺名師邵大亨作的“棳球紫砂壺”,贈給政府,現藏於宜興陶瓷博物館。 1984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全年創作了377件(套)新品種。 1984年:宜興紫砂工藝廠應用“黑泥”和“紅泥”等新材質生產茶壺。尤其用紅泥製作的水平壺代替了沾漿紅泥水平壺(台灣稱為內紫外紅標準壺)。 1984年:香港舉辦的“江蘇陶瓷展覽”中,鑲銀絲鳳形茶具以港幣5.5萬元出售。 1984年:紫砂“百壽瓶”、“竹簡茶具”在民主德國萊比錫春季博覽會獲得“金質獎”。 1984年:紫砂名師鮑仲梅等在斯里蘭卡示範紫砂製作。 1984年:紫砂名師顧紹培出席江蘇省先進表彰大會,獲評為江蘇省勞動模範。 1984年:隨紫砂陶的需求增多,宜興紫砂二廠、三廠、四廠、五廠、高淳紫砂廠相繼建成投產;宜興紫砂工藝廠與合新廠、紅旗廠實行企業聯營單位。 1984年:顧紹培作的紫砂“百壽瓶”,李昌鴻與沈遽華合作、沈漢生裝飾的“竹簡茶具”,獲得德國萊比錫春季博覽會的金質獎章。 1985年3月:科教片《紫砂陶》,由中共文化部翻譯成英、法、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語言對外發行。 1985年9月:紫砂工藝廠的“紫砂藝術集錦系列小壺”獲全國輕工業開發新產品一等漿。 1985年:1985~1986年間,香港錦鋒公司、英泰貿易公司、海洋紫砂陶藝公司、雙魚有限公司相繼舉辦紫砂陶藝名人名作展覽會、展銷會,印製“壺錦”、“砂壺集”、“紫砂春華”等書籍,形成國內外的“紫砂熱”。 1985年:1985~1986年間,紫砂工藝廠成為生產高檔品為主,所產200cc高檔壺有400多種。 1985年:沒有“中國宜興”印章後的宜興壺,和台灣壺不易區分,因而銷售大幅下滑,遂改落個人“姓名”章款於壺底,直接促成近代“名家壺”的迅速竄昇。 1985年:坪林茶業博物館開幕時,一群包種茶癡提議,要求沖泡時,水溫下降不能太快,以此向宜興訂購百支【內紅外紫】,以紅紫砂加塑土施工法製壺,結果很理想,開水沖入茶壺後,水溫不但沒降低,反而上昇五度,放置一旁,空壺壺內溫度,尚保持長時間的高溫,這是包種專用茶壺,烏龍茶或包種夏茶,不能沖泡使用,否則會泡成咖啡茶。 1986年1月:紫砂名師沈遽華應邀赴日本進行紫砂技術表演。 1986年3月:27年:紫砂名師朱可心病逝,享年八十三歲。 1986年4月:以上袁,潛洛的製壺技術為基礎,在宜興川阜,成立了紫砂三廠. 1986年:宜興紫砂工藝二廠(生產“華藝牌”茶具)成為出口廠家,高淳紫砂廠也生產出口紫砂陶40多種,同時研製成功紫砂cs-A型壽星牌紫砂磁化水壺。 1986年:徐秀棠、李昌鴻創作的“丙寅大吉壺”獲中央輕工業部召開的“全國陶瓷創作設計評比會”一等獎。 1986年:紫砂名師徐秀棠、李昌鴻創作的“丙寅大吉壺”,獲中央輕工業部召開的“全國陶瓷創作設計評比會”一等獎。 1986年:紫砂名師鮑仲梅赴孟加拉參加“紫砂陶藝展”。 1987年7月:川滬鄉宜興紫砂三廠建成投產,9月周墅鄉常安村辦宜興紫砂四廠建成投產,隨後大浦鄉洋渚村改產宜興紫砂五廠,均以生產紫砂茶壺為主,供少量出口。 1987年7月:川埠鄉的宜興紫砂三廠建成投產,9月,周墅鄉常安村辦的宜興紫砂四廠建成投產。是年,宜興紫砂產品有壺、杯、瓶、鼎、餐具、花盆、水底、掛盤、文房雅玩、假山石、盆景、人物雕塑等1000多個品種。4家紫砂廠的從業人數在2620人,年產量1290.22萬件,年產值1850.9萬元,創利潤548.49萬元。 1987年:以原紫砂農村加工戶技術為基礎,在紫砂廠北建立了紫砂工藝四廠. 1987年:江蘇省內已有6個生產紫砂壺的廠家,行銷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東南亞等50餘國,宜興紫砂工藝廠全年創匯150萬美元。 1987年:宜興紫砂二廠評為“明星企業”,廠長史俊榮被評為當代中國優秀農民企業家。 1987年:宜興紫砂工藝精品40件套被選入中南海紫光閣,獲國務院頒發榮譽證書。 1987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申報顧景舟為工藝美術大師。 1987年:宜興紫砂工藝廠淘汰“雲玉壺”、“龍眼酒壺”、“各式茶器”、“小水平茶具”等老產品。 1987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獲輕工部優秀質量管理獎。 1987年:宜興紫砂已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宜興紫砂一、二、三廠的出口值共達673萬元(含旅遊產品值),比1978年增加5.63倍。 1987年:紫砂二廠生產的“華藝牌”、“夏意”工藝雕塑和“一節竹段壺”獲中共農牧漁業部“創新產品”獎。 1987年:紫砂工藝二廠生產的“蠡龍茶具”,獲中央輕工業部“優質新產品”獎。 1987年:紫砂工藝品種類達數千種,從業人數達2620人,年產1290.22萬件,產值1850.9萬元,創利548.49萬元,行銷54個國家,創匯631.39萬元。 1987年:紫砂工藝廠生產的“紫砂中低檔茶壺”,獲“全國名優陶瓷展評會”的“消費者滿意產品”。 1987年:顧紹培創作的“天龍頂珠紫砂壺”和“紫砂大汽鍋”,獲“全國陶瓷質量評比”優勝產品獎。 1987年:顧景舟創作的“五頭提壁茶具”,獲“全國旅遊紀念品展評會”一等獎。 .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