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宜興陶藝大事紀要-陳宗嶽 整理於2003年(四之一)
2008/04/22 16:57:01瀏覽7425|回應0|推薦1

.

.

.

宜興陶藝大事紀要

.

陳宗嶽 整理於2003年(四之一)

.

-3000年:根據考古對宜興古窯發掘證實,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裏就開始制陶,到了漢代則更大量生產日用陶器。

-200年:宜興,戰國時代稱“荊溪”,秦漢時置為“陽羨”,晉時又改為“義興”。隋唐一直沿革“義興”這個名稱,宋時為避宋太宗趙光義之諱,在太平興國年間改“義興”為“宜興”。

1068年:1976年宜興丁蜀鎮羊角山發現紫砂古窯址,經考證出土紫砂茶具殘片,約當北宋中期,證實:宜興紫砂器的生產,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1368年:明太祖下詔廢除龍團鳳餅茶,無異就像解除了砂壺與散茶的戒嚴令般,直接刺激了茶的平民化與相關產業、器具的蓬勃發展。

1465年: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創始》載:約當成化~弘治年問(14651505),金沙寺僧搏紫砂細土搜築為胎,作成壺具,燒成傳用。

1484年:明代後期宜興陶業的大發展和紫砂器的獨樹一幟,這與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分不開的。明代前期的“匠戶制”,已較元代鬆馳,並自洪武十六年(西元1393年)起,實行了“輪班制”。到成化二十年(西元1484年),終於廢除了輪班制,改為征銀制度,使相沿達兩百年的工奴制宣告結束。這些改革使手工業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從而推進了包括陶瓷業在內的各種手工業的迅速發展。明代後期紫砂器的快速發展,更與當時宜興整個陶業的發展密不可分。

1506年:明代正德~嘉靖(15061566)年間,制壺名師供春所制紫砂荼具,新穎精巧,溫雅天然,所制“樹癭砂壺”為世所寶,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1506年:紫砂生產始於北宋中葉,至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開始興盛,並湧現出了許多民間藝人。其中供春,把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而成為最早的著名民間藝人。

1522年: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西元15221622年),宜興窯場的產品已是“于四方利最薄,不逕而走天下半”,紫砂陶的泥料,只有在大量生產日用陶的條件下才能取得,因為這種深藏於岩層下數百公尺深處的“甲泥”之中的紫砂泥料,必須從甲泥中分選出來,沒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砂泥也就無從取得。

1522年:明萬曆時期,一方面紫砂壺的聲名已遠播宇內,另方面工夫茶俗已風靡閩南、廣東等沿海地區,這兩股茶與壺的風潮隨著商賈、官吏的遷移,陸續在東南沿海融匯,相激相盪,並且迅速取代瓷壺、茶盞,以「世間茶具稱為首」之姿,與工夫茶俗緊密結合。

1522年:明代嘉靖~萬曆(15221619)年間,繼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藝人有董翰、趙梁、時朋、和元暢四人,並稱“名壺四大家“。其中董翰以製作菱花式壺最著稱,以文巧著稱,其餘三人則以古拙見長,趙梁所制壺多為提梁壺。同期的壺藝名家還有李茂林,他善制小圓壺,精美樸雅,不加款式,僅以朱書為號,人們認為可與供春壺媲美。

1572年:明末紫砂名師~時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被稱為“三大壺家妙手”,時大彬所制茗壺世稱“時壺”、“大彬壺”,為後代所景。

1572年:萬歷時名工有:歐正春、邵文全、邵文銀、蔣佰*(草字頭下一“誇”)、陳用卿、陳信卿、閩魯生、陳光甫、邵蓋、邵二蓀、周後溪、陳仲美、陳君用、陳君等。

1573年:“名壺四大家“之後,另外還有一位著名紫砂藝人李養心,是萬曆時人,他擅長製作小壺,樸素帶豔,世稱“名玩”。李養心的最大貢獻是開創了“壺乃另作瓦缶囊閉入陶穴”的匣缽裝燒法。此時還有明代的歐陽正春、邵氏兄弟、蔣時英等人,他們借用歷代陶器,青銅器和玉器的造型,紋飾製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們的作品也被後世廣為流傳,且被譽為“桃聖”

1573年:江南地區的士紳也“爭向宜興定製文玩茶具”,如太倉趙凡夫、華亭董其昌、上海潘元瑞、長洲顧元慶、常熟陳煌圖和江西新城的鄧漢等,此期最著名的紫砂藝人是陳仲美、沈君用、陳用卿和陳文卿四人。

1573年:萬曆年間的名家有時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師徒三人,他們的壺藝都很高超,有“壺家妙手稱三大”之譽。另還有陳仲美、沈君用、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時英、陳用卿、陳文卿、閔魯生、陳光甫、邵蓋、周俊溪和邵二蓀等,可以說是名工輩出,名有絕技。

1620年:明未,紫砂器由葡萄牙人帶到歐洲,被稱為“朱泥器”或“紅色瓷器”,受到歐洲人歡迎。

1620年:項不損,明天啟至崇禎年間(16201166)浙江嘉興人,字不損。名真檇,國子監生,能詩能文製壺樸雅,書法有晉唐風格,為當時之名工。

1620年:萬曆後的名工有: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陳君盛、陳辰、徐令音、沈子澈、陳于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軒、鄭子候等。

1621年:天啟、崇禎年間(西元16211644年)著名的紫砂藝人有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惠孟臣和沈子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壺藝最精,為時大彬以後的一大高手,清初雍正元年(西元1733年)即有人仿製“孟臣壺”,其後仿者更多。

1627年:北京故宮所藏的紫砂胎剔紅漆壺,李久芳先生根據雕漆的技法把壺的下限定在天啟年間(16211627),該壺底部髹黑退光漆,漆層之下隱現豎行楷書「時大彬 」四字款,這把壺並非完整,流的部分已經從壺的根部斷裂,是經由黏合後才成為剔紅的漆胎,漆壺外觀呈四方形,圓口,底部四角突起矩形矮足。圓形蓋微隆,中心凸起圓椎型蓋紐。柄半弧形,呈C狀,彎流向上斜出弧度稍小。四面壁牆平直,上稍寬,下略窄,腹部微鼓,似倒梯形。通高13公分,腹徑8年:9公分。這件帶有大彬款的宮廷用器證實了「宮中艷說大彬壺」的真實性,也再次的讓我們感受到大彬壺在當時的珍貴程度。如此的一件殘器,在奢靡的皇宮中不但能夠躲過被丟棄的厄運,居然還有幸可以經過一番的改頭換面而再度受到重視,這發生在皇室收藏的器物中絕非尋常。在印象中最深刻的莫過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汝窯《紙槌瓶》,原先屬於盤口瓶的造型,推測可能是因為缺損了盤口部份而修飾成目前的狀態,珍貴性顯然是使這受損的瓶子得以保存下來的原因。因此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測:在宮中的這件漆胎(大彬款紫砂壺)肯定是被視為真正的大彬壺,才可能受到這種汝窯般的禮遇。

1644年:明未清初最著名的紫砂大師是陳鳴遠,號鶴峰又號壺隱,所制茶具雅玩,不下數十種,無不精妙。書法雅健,有晉唐人筆法,是當時紫砂業中文人風格的代表,與海甯人楊忠訥友誼深,曾為楊氏創制了一批紫砂壺,據說是他一生中最得意之作。

1644年:明末清初傑出砂藝家首推陳鳴遠,銘刻書法講究古雅、流利,傳世作品僅有幾件,此時名家還有虔榮、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陳觀候等。

1650年:荷蘭人仿鼎蜀壺製成最早的陶質茶壺樣本。

1661年:清初康熙年間,紫砂壺引起宮廷的重視,開始由宜興製作紫砂壺胎,進呈後由宮廷造辦處藝匠們畫上琺瑯彩燒制或製成的珍貴的雕漆名壺。雍正也曾下旨意讓景德鎮按照宜興壺的式樣燒制瓷器。乾隆七年宮廷開始直接向宜興訂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壺成為珍貴的御前用品。

1661年:雍正、乾隆年間,著名紫砂藝人有:善鋪砂精制壺的陳漢文、善制菱花壺的楊季初、善仿刻唐代懷素書法的張懷仁、陳滋偉、楊彭年、楊鳳年、邵大亨、朱石梅、吳阿昆。善彩釉並承製宮廷御器的王南林、楊繼元、楊友蘭、邵基祖、邵德沁、邵玉亭,陳文伯、陳文居等所作紫砂花盆亦曾暢銷日本。

1662年:康熙、雍正年間(16621735)紫砂藝人陳鳴遠,製作各式自然型的紫砂器,有南瓜壺、梅樁壺、束柴三友壺等,成為傑出名師。

1662年:清代康熙~雍正(16621735)年間,陳鳴遠所製瓜果、砂壺為世稱絕,所製茶具、陳設品逾數十種。

1672年:英國人模仿鼎蜀壺製成第一批茶壺。

1685年:康熙24年清朝海運開禁,紫砂壺大量銷往國外,宜興陶器生產發展迅速。

1723年:清代雍正、乾隆(17231795)年間,名工有:陳漢文、楊季初、張懷仁。王南林、楊繼元、楊友蘭、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等善製彩釉砂壺,並承製官廷御器。

1723年:"清初雍正和乾隆年間著名的紫砂藝人有陳漢文、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楊彭年、楊鳳年、邵大亨、朱石梅、吳阿昆等。其中陳漢文善鋪砂,楊季初善制菱花壺,張懷仁善於壺技篆刻,以仿唐代書法家懷素的筆法知名。王南林、楊繼元、楊友蘭、邵基祖、邵德沁、邵玉亭等均善制彩釉砂壺,並承製宮廷御器、王南林的作品則以體質堅淨、款式精雅而著稱,邵玉亭所作“乾隆御製”壺,工雅可觀。陳文伯和陳文居等所製紫砂花盆,曾暢銷日本。"

1736年:乾隆時紫砂茶壺分成二類:一為普通日用壺採用貼花、玲瓏、爐鈞釉彩裝飾,模製而成。一為上層名流指定名工製作,工藝精細,價格昂貴,以齋堂名款置於壺底。其後因商業大量生產,產品粗劣,出口銳減。

1736年:清代乾隆(17361795)年間,名工有:陳文佰、陳文居、“寄石山房”、“荊溪水石山人”,所制紫砂盆,遠銷日本,陳覲候的“紅砂雕花觚”、陳滋偉的“紫砂梅枝筆架”,極其精緻。

1736年:清代乾隆、嘉慶(17361820)年間,名工有:惠逸公、范章恩、潘大和、葛子厚、吳月亭、華鳳祥、貞祥、君德、吳阿昆、許龍文。

1736年:清乾時經濟繁榮,紫砂壺工藝達新高峰,除陶刻書法,新創爐釗彩釉、浮雕、貼花、泥繪、玲瓏、攪泥、包漆、磨光等工藝,並採陶模、木模銜造,分段合成之技法。

1742年:乾隆7(1742)一批紫砂壺再次入選皇室,作為皇帝每年往承德避暑山莊時的飲茶用具。

1742年:清代雍正、乾隆(17231795)年間,王南林、楊友蘭、邵基祖等奉旨承製紫砂茗壺,以琺琅彩於紫砂壺上,精緻華貴,另有雕堆的泥繪施於壺體,一面堆乾隆皇帝的長詩,一面堆繪園庭景色,增加壺的文學美感。

1750年:清代前期宜興龍窯約有四、五十處,除分佈在鼎蜀鎮周圍外,青龍山南麓和北麓、任墅石灰山、川埠寶山寺及上袁、潛洛、湯渡等地均有。清代後期,宜興陶業的商品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其窯場的產品已是“鬻於四方利最溥,不逕而走天下半”,各地商販雲集,“商賈貿易纏市,山村宛然都會”。

1790年: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間,宜興紫砂又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此時最著名的是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藝名昭顯,此人精書法、繪畫、篆刻,與彭年制壺創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他所制壺形多為幾何體,質樸簡練、大方,開創了紫砂壺樣一代新風。曼生壺銘極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國傳統文化“詩書畫”三位一體的風格至陳曼生時期才完美地與紫砂融為一體,使宜興紫砂文化內涵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1796年:清代嘉慶、道光(17961850)年間,名工有:陳曼生、楊彭年兄妹、邵大亨。陳曼生善書畫、纂刻,曾任溧陽縣宰,相傳曾設計“壺樣十八式”交楊彭年等製作,由陳的幕僚江聽香、郭頻迦等鐫刻書銘。

1812年:嘉慶年間陳鴻壽,號曼生,精書法、繪畫、篆刻,任溧陽、荊溪縣宰(18121816)期間,創壺式十八種,聘紫砂名匠楊彭年製作,並親在壺上銘文,篆刻,督造茗壺逾千個,人們以三倍價格競購,使“壺以字貴,字以壺傳”成為不衰的時尚,簡潔而生動的幾何形體逐漸取代自然的花貨。

1813年:吳騫著《陽羨名陶錄》錄紫砂名人與陶藝,載有邵二泉、瞿子冶等名師,與用玉器及創製包錫紫砂壺的朱堅。

1839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古董商紛來我國蒐購文物,紫砂器也在收購之列,因不足以供應無盡之取求,出現競相模仿古器之風,工藝雖不如前,卻擴大紫砂器市場,銷往墨西哥和南美洲較多。

1850年:“鮑鼎泰”和“鮑生泰”兩家陶器店在太平天國前就在上海設立的。

1850年:宜興陶業的手工業工廠,形成於十九世紀的後半期,一批新興的“窯戶”,每年能獨資燒出3040窯的陶器。

1850年:清代道光三十年,宜興鼎山白宕窯戶鮑氏,在上海開設“鮑生泰”陶器店,是宜與第一家在滬開設專售本鄉陶瓷器的商號。

1850年:清未的制壺巧匠和雕刻名手還有邵友廷、黃玉麟、馮彩霞等,其中邵友廷是紫砂產區上岸裏人,善制掇球、鵝蛋等壺。

1851年:太平天國後,邵大亨所製魚化龍靈妙天成,“一壺千金不可得”。

1851年:咸豐(18511874)時的戰亂使窯業蕭條,藝人流散,所產砂壺重複前朝之簡單造型,做工粗劣,壺身飾以陶刻、爐鈞釉。

1860年:清代咸豐十年,鼎山白宕客戶葛翼雲,在上海設“葛德和”陶器店,銷售宜興陶瓷器。

1867年: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宜興紫砂輸入日本,惠孟臣、陳鳴遠製壺格外受到歡迎。

1867年:日本東京南畫家富岡鐵齊,出版《鐵齋茶譜》,是日本最早出版的紫砂茶具圖譜。

1870年:同治後期,制壺名手周永福善製鵝蛋壺,主要是學習邵大亨的技法,據說,其佳者可以奪真。邵赦大以楊彭年的作品為準則,“心摹力追,盡傳其妙”。蜀山人蔣德休,壺藝極精而無師承,善製壺、盆、盤及書案陳設等器,“色工致,為一時冠”。

1870年:同治後期有學邵大亨、善制鵝蛋壺的周永福,力摹楊彭年的邵赦大,善制壺、盆、盤及書案陳設的蜀山人蔣德休,善制掇球、鵝蛋壺的紫砂產區上岸裏人邵友廷,以及黃玉麟、馮彩霞等。

1875年:清末(18751911)同治翰林、二廣巡撫吳大徵(註:徵字為三點水部,非雙人旁,因查無此字,故以此暫代,特說明)聘紫砂藝人黃玉麟合作並仿製紫砂壺,並要其觀賞家中收藏之古器,使技藝提高,另聘藝人俞國良為其製壺,技藝精巧,傳爐壺曾得芝加哥博覽會優等獎。

1878年:清光緒四年(日本明治十二年),宜興紫砂名師吳阿根、金士恒,應日本國常滑陶瓷名匠鯉江高須之邀,赴日傳授紫砂制壺技藝,從學者有鯉江方壽、杉江壽門和伊奈長三人。

1880年:清未的制壺巧匠和雕刻名手有邵友廷、黃玉麟、馮彩霞等,其中邵友廷是紫砂產區上岸裏人,善制掇球、鵝蛋等壺。

1880年:清未的紫砂雕刻藝人有沈才田、陳柏亭、陳硯卿、羅蘭舫和邵雲如等。其中沈才田、陳柏亭最為著名。還有一位元鄧奎,字元生,擅長書法篆刻,他曾為上海瞿氏(瞿應紹)到宜興監製紫砂壺,並加刻花卉和銘記,署款為“符生”,器底有“符生鄧奎監造”或“符生氏造”等篆文方印,但其藝術水平要比“曼生壺”略遜一籌。

1890年:清未紫砂雕刻藝人有著名的沈才田和陳柏亭、以及陳硯卿、羅蘭舫、邵雲如等。元鄧奎,字元生,擅長書法篆刻,曾為上海瞿氏(瞿應紹)到宜興監製紫砂壺,並加刻花卉和銘記,署款為“符生”,器底有“符生鄧奎監造”或“符生氏造”等篆文方印,藝術水平略遜“曼生壺”一籌。

1902年:清代光緒二十八年,宜興鼎山白宕窯戶鮑氏、陳氏合資,在新加坡開設“鼎生福”陶器店。

1910年:清代宣統二年,宜興陽羨陶業公司和宜興物產會生產的“海竹頂紫砂壺”、“寶鼎壺”、“傳爐壺”和“大柿壺”,獲南京“南洋勸業會”金牌獎。

1910年:清末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在南京舉辦了我國“南洋第一勸業會”,其宗旨是為獎勵農業,振興實業。宜興陽羨陶業公司的紫砂陶器獲獎。

1910年:清末宣統二年,在南京舉辦了我國“南洋第一勸業會”,其宗旨是為獎勵農業,振興實業。宜興陽羨陶業公司的紫砂陶器獲獎。

1911年:18161911年間在上海、蘇南和杭嘉湖地區開設的陶瓷商店就達十家。二十世紀初,丁山鮑、陳兩姓大窯戶合資在新加坡開設“鼎生福”陶瓷店,銷售大龍缸等貯存陶器。

1912年:1912年前後,宜興芳橋開明人士周文伯(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的父親)提倡實業,創辦“利用陶業公司”,聘任宜興川埠上袁村的前清秀才邵詠常為經理,並在上海、天津等地開設分店,擴大經營業務。

1912年:外地一些資本家也紛紛到蜀山、潛洛等地投資建窯設廠

1912年:民國元年,宜興鼎山白宕窯戶葛翼雲和日本商人合資,在日本名古屋市開設主銷宜興產品的陶器店。

1912年:民國初年﹝1912年﹞後,蜀山紫砂同業公所、利永陶器公司、江蘇省立陶器工廠、陽羨紫砂陶藝公司相繼成立。

1912年:由國家投資創辦的”紫砂陶業工廠”在民國初年創辦,到民國十一、二年解體,請過程壽珍、俞國良、范福奎、楊阿時為技師,進行培訓,學生中有馮桂林、陳漢西、陳繼泉、葉德喜等。

1912年:蜀山、潛絡、上袁一帶形成紫砂手工業工廠(作坊),以同一姓氏家族合營,每窯有510個小作坊主,燒造的龍窯已有10條,全年產量逾100萬件。

1913年:民國二年,宜興蜀山興辦“利用陶器公司”,聘請紫砂名師範大生為技師,創辦“利用陶工傳習所”,建造一座龍窯,招收學員多名,?有史以來第一所培養紫砂人材的學校。

1914116:民國三年一月十六日,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聘請樊均、葛翼雲為參加美國三藩市“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宜興陶器公司的名譽經理。民國四年九月二日,“葛得和陶器店”和“利用陶器公司”生產的紫砂器,在“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獲得頭等獎和二等獎。

1915年:上海專營紫砂店“鐵畫軒”、“吳德盛”、“陳鼎和”、“利永公司”、“葛德和”直接從宜興訂壺,刻上各店的店號或標記,銷日本的成套茶具上刻有“楓橋夜泊詩”、“心經一卷”;銷泰國的獨鈕茶壺;銷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彩釉茶壺”和“孟臣小壺”;銷英、美、法、德、義大利的彩釉茶壺與浮雕茶壺;更遠銷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墨西哥等地。

1915年:山西平定陶業廠,聘紫砂藝人吳雲根、李寶舟、楊阿時任技師。

1915年:民國四年,宜興鼎蜀鎮成立紫砂業公所,缸業(粗貨業)公所、黑貨業公所、砂貸業公所和溪貨業行會同時成立。

1915年:利永公司由程壽珍(18581939年,別號“冰心道人”)製作的“掇球”、“仿古”壺紫砂器在巴拿馬國際賽獲得頭等獎。

1915年:窯戶聯合成立紫砂同業公所,統一市價,以銀兩計算產業行情。

19174月:江蘇省立陶器工廠在宜興蜀山成立,招聘陶瓷專家和技術工人十七人,徒工四十多人,年產荼具、花盆、文具、罐和鼎等十二萬件,並對泥質、泥色及造型進行研發。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805913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1 07:00 【udn】 這裡便宜!北京 御製 宮廷 乾隆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