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1/24 16:12:48瀏覽749|回應0|推薦1 | |
「鬼斧神工」的當代橄欖核雕
2020.3.21 陳宗嶽編寫於台北
核雕最初多為桃核雕刻,穿孔繫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用。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技藝的增長,核雕逐漸成為了一種把玩的收藏品。 從古至今,玩核的名人不勝枚舉,從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從富賈巨商到三教九流,如:明熹宗朱由校自己動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對核雕偏愛有加。他們把小小核雕作為一種垂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繡袋下面的墜物,既可以裝飾和點綴,也方便把玩。
至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再僅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與富家子弟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還可以配上象牙、紅木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
有記載的雕刻作品最早始於明代 立體微雕的歷史非常久遠,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魏國有一位奇人,能在棘刺上刻一隻洗澡的母猴,是為典故。而利用核桃等果核類雕琢圖畫,屬微型雕刻藝術。 明末清初,立體微雕佳作紛呈,材料大多是核桃、杏核、橄欖核、櫻桃核、楊梅核和象牙、犀角、沈香木之類,因為質地細膩堅韌,紋理縝密,易於奏刀,作品常與玉器、寶石扇墜、金銀配飾一樣炫耀於世,被奉為珍寶。 核雕原產於西亞南歐,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通西域之時,民間最初用核桃略作雕刻,穿孔繫掛在身上作為「避邪」。中國自古流傳桃木是仙木,民間把桃木奉為驅邪扶正、避凶趨吉之物,桃符、桃梗、桃核自然位列其中。民間傳說將核桃掛於胸前,可化煞消災,改善人際關係。膠東地區男女傳情,女贈男用荷包,男贈女則用桃核雕品。 確鑿見於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是明代之物。《清秘藏》記載明代宣德年間有個叫夏白眼的,「能於橄欖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
明代核雕 造型古樸渾厚,人物、動物造型注重外型而不追求細部刻畫。從雕法上看,明代核雕一般雕工剛勁有力,利落醒目,線條、稜角分明,人與物連接不緊密,鏤雕留有鑽孔痕跡,磨工較粗,留有刀痕。明代核雕名家有王叔遠、夏白眼、邱山、刑獻之等。《核舟記》一文描寫 的就是 明代常熟的王叔遠 , 在細小的桃核上雕刻出一條船,舟上艙軒篷楫,什物俱全,鐫刻蘇東坡等五個人物,精妙傳神。明代的夏白眼,相傳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了十六個嬰兒,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人稱一時聖手。
清代核雕 造型精巧玲瓏,人物、動物造型注重寫實,人物臉部雕刻更著重於逼真,動物著重於動態表現,雕工剛勁有力,線條直,邊線流暢,方圓合於規矩,稜角分明,人與物連接較密,鏤雕很少留有鑽孔痕跡,浮雕地子磨得較平,略留刀痕,磨工細,核雕穿線孔比明代及現代的核雕大。清代核桃雕藝人,傳康熙年間蘇州有位金姓老者,善核舟之雕,人稱「有刻棘鏤塵之巧」;乾隆年間的陳祖章、杜士元都被人稱為技高藝絕的「鬼工」,陳祖章的代表作「東坡夜遊赤壁」核舟,舟長不及二寸,有篷有窗,人物除蘇東坡外,有客人、客婦、艄公、書僮等八人,人物神態自然、寧靜、超逸,個個刻畫精緻,舟底刻赤壁賦全文,其刀筆工夫令人難以置信。現在陳祖章的核舟尚有一件傳世,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外,清代邱山核雕技藝精湛,作品傳世亦少。晚清核雕藝人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為其力作,林木扶疏處,怪石參差間,竟雕刻三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驚奇。
民國核雕 蘇州太湖邊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漸興起 , 舟山核雕的歷史有100多年,吳縣香山 (今吳中區香山街道舟山村)人殷根福 , 以橄欖雕刻羅漢頭成為核雕名家。舟山核雕主要是在橄欖核上雕刻山水、風景、花鳥、人物、羅漢、菩薩等 , 蘇州核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現代雕刻 1949年之後,舟山村殷榮生、殷雪芸兄妹和須吟笙留在上海,從事橄欖核雕藝術。1966~1976年間,橄欖核雕遭遇寒潮,僅有幾位老師傅在堅持橄欖核雕刻,當時的作品只能以寥寥的幾刀雕磨出大致形狀。 到了1979年後,蘇州舟山橄欖核雕迎來春天,橄欖核雕刻藝人創辦橄欖核雕組織,殷榮生兄妹以及須吟笙、鐘年福等老一輩雕刻藝術家招收年輕學徒,悉心傳授技藝,從藝人員多達百餘人,花色品種越來越豐富,恢復了「十八羅漢佛珠」橄欖雕刻生產,通過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銷往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國家。
時至21世紀,橄欖核雕市場規模日益壯大,市場體系日益完善,核雕工藝品種日益豐富,甚至出現了核雕產品的工業化。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戶戶都在製作核雕,從業人數達五、六百人。北京等北方大城市民眾對蘇州核雕鍾愛有加,當地村民足不出戶,客戶卻紛至沓來。由於市場前景看好,附近從事木雕的藝人紛紛轉入核雕,從業人員不斷擴大,也湧現了一批出類拔萃的民間藝人,如陳素英、周建明、宋水官、董蘭生、須培金、殷毅軍等繼往開來的新一代核雕高手。
如今,殷派核雕也不局限於羅漢頭,殷派傳人們以殷派的雕刻風格創造更多殷派風格的作品,如:彌勒、關公、如來、觀音等這些傳統人物,其他如:龍、金蟬、貔貅等傳說中的瑞獸也以殷派風格表現出來。
目前在江蘇泗陽、蘇州吳縣的光福、東山一帶 ,揚州、山東濰坊 ,以及 廣東 、 浙江 、 河北 、 遼寧等地均有核雕工藝流傳 。大都雕製一些八仙過海、鳳戲牡丹、熊貓食竹、群猴嬉船、猛虎上山、雙喜花籃、花鳥寶瓶等。現在市場上常可見到一些羅漢頭、觀音、松鶴童子等工藝較為簡單的核雕作品,多半以批量生產。但是,見諸當下的精雕作品,如今的核雕技法早已超越歷史之作,雖不一定「絕後」,但是一定「空前」了。
文人追捧偏好蘇工 核雕工藝大體分為北工與南工,北工以河北廊坊為代表,有手工雕刻和機器雕,機雕占比略多,但產量大,沒有一點收藏價值。南工主要以蘇州工為代表,均用手工雕刻(存在少部分的機雕),工法細膩,題材屢有創新。蘇州工藝作品在目前的核雕市場上占有90%的份額,對於收藏投資而言,更是收藏家的不二選擇。
雕工與包漿成就傳世精品 如何選擇核雕精品?雕工永遠是第一位的,以雕工細膩,用刀爽利,造型生動,神態自然的為優。
在果核上施刀,如同在獨木橋上走馬,刀鋒遊走恰似四蹄騰飛,靠的全是運刀走刃的技藝和揚鞭策馬的果敢。俗話說:「人巧莫如家什妙。」看一個人的手藝如何,只需觀察一下他的工具便能知曉。一位成熟藝師的工作檯上,通常會整齊地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擺放著20餘把不同大小的刻刀。「一套刀基本要有15把以上,在進行不同方向的雕刻時,需要不同的刻刀。因為每一刀都必須精準合適,方才能做出上乘的核雕。」
刻刀的種類很多,最寬的鑿有4-6厘米,最窄的鑿只有針尖那麼點兒。刻刀分為平口刀、圓口刀、斜口刀和三角刀。在雕刻時,要根據所刻之物的形態來選擇不同的刻刀。不同刻刀的運用,造就不同的雕刻手法。在核雕中,主要有浮雕、圓雕以及鏤空雕三種手法,其中鏤空雕的技藝最難。
除此之外,鮮亮的包漿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經過玩家的把玩,核雕會隨著年代的推移,產生表裡如一的棗紅色,並呈現出瑪瑙般的半透明質感,用行話說就是盤出來了(玉化)。盤玩的越好,核雕的價值也會隨之增大。另外,題材、境界、藝術性也都是考量核雕作品優劣的因素。
橄欖核雕的保養 橄欖核內部有3個囊室,裡邊都有仁。核雕一般會取掉仁,這時橄欖核裡邊就是空室,如果裡外濕度不一樣,就會往裡收縮,使橄欖核開裂。 所以橄欖核防開裂,第一就是要防水。如果不小心沾上水,也切忌急於求乾,最好的方法就是綁在塑料袋裡,但是袋口最好開一點,讓它慢慢自然風乾。然後就是防風,主要還是因為天候乾燥,尤其北方春秋,本來氣候乾,這時候一旦被乾風吹,很容易會開裂。再有就是冬天,要防暖氣,因為橄欖核很怕乾熱的環境。 核雕存放的氣候,以攝氏5~27為宜,在冬天的時候,室內外溫差大,最好不要把橄欖核揣兜里,因為人體也是一個烘乾機,熱量大,對橄欖核保養也不好,一旦在外邊拿出來,也容易開裂。如果太陽太大,也要儘量少戴曬大太陽。
因為橄欖核本身就有油性,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過很長時間後,油性是會慢慢消散,所以核雕必須隔一段時間上一次油,在表面上油,讓它吃進內部,塗抹均勻,使整個核雕都可以吸收到油分,以常保滋潤飽滿。
橄欖核雕的收藏 橄欖核雕的收藏應堅持自己的收藏準則,將品質列為首要因素,價格其次,才能夠收藏到真正的精品!
核雕工藝最近興起的時間不長,大約在2002年左右,2008年再被選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目前市面上全是新工作品,佳品一枚要數千元台幣。老件則只在玩家圈內流通,目前一枚老件要價已逾數萬元台幣。
臉書圖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860460230/posts/2979284402110213/?d=n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