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閒話「玉煙嘴」
2007/08/23 15:09:44瀏覽3027|回應0|推薦1

一九九九年最價昂的翡翠「玉煙嘴」,價值一千一百六十二萬元新台幣,當年四月三十日由蘇富比拍出,圖片來自蘇富比圖錄。 

閒話「玉煙嘴」

圖文:陳宗嶽

  一九九九年四月三十日,香港蘇富比珠寶拍賣中,有一支極為搶眼的翡翠煙嘴,整支煙嘴上下都被鏤雕著雙龍紋的黃金包覆,只有中間露出老坑翡翠的嬌豔翠綠色,依據蘇富比的說明,這是一九二0至一九三0年代上海商人的私人藏品,充份顯現那個「紙醉金迷」的時代風華。由於包覆的黃金上鑲有一個小環,顯示當初曾像懷錶一樣,被一條金鍊扣繫在腰帶上。但是,因為實在太昂貴了,因此,用來「把玩」的成份居多,偶而才會拿來「抽煙」。

  論起它的價值,蘇富比先前的估價是港幣兩百八十萬到三百二十萬元,四月三十日當天以包含佣金的三百三十二萬元港幣,相當新台幣一千一百六十二萬元,這樣的價值,在台北市可以買一戶三十四坪左右的大廈房子,因此,除非擁有超過十億元以上的資產,是不可能對它付諸行動的。

  事實上,這支翡翠煙嘴雖然是「煙嘴」,卻不是今天我們用來抽香煙的煙嘴,而是十七世紀清朝初年開始流行旱煙袋上的「玉煙嘴」。

明朝中期煙草傳入中國

  中國在明朝以前沒有見過煙草,歐洲也是從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時,才向印地安土著學會「吸食」、「咀嚼」名為「淡巴菰(Tabacco)」的煙草,經由哥倫布帶回歐洲,數十年間,使「吸食」、「咀嚼」煙草成為不分男女、貧富、職業、甚而連神父都參與的流行嗜好,之後隨著西班牙人的擴張海權傳到了菲律賓,再由漳州人帶至福建,經江蘇、浙江北傳,也兼及台灣,到明朝萬曆末年已傳遍中國北方。由於當時的中醫認為:「煙草有避疫驅寒,明目醒腦」的功效,因此,煙草到了中國,不僅迅速流傳,並且成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開門七件事之後的「第八件事」。

只是,在使用煙草的方式上,「嚼食煙草」會形成像「嚼食檳榔」一般的口角變色、褐沫連連,且需吐出殘渣,與中國當時揖讓從容的儒士大夫作風,難以相容,因此,「嚼食煙草」,自始至終,就沒在中國流行過,反倒是用「吸」與「抽」的兩種煙草使用方式,大大影響了中國。

*

*

中國風行「吸煙」與「抽煙」

  「吸」煙,就是把煙草去莖磨成細粉,經過發酵,加入香料,製成專供鼻孔嗅入的「嗅鼻煙」,這種在明朝萬曆年間由傳教士引進的吸煙方式,到清初已經非常風行,因而帶動爭奇鬥艷、各種材質「鼻煙壺」的流行。

  「抽」煙,是把煙草切碎做成煙絲,經由燃燒煙絲,透過「旱煙袋」和「水煙袋」的兩種抽煙方式,來抽吞燃燒煙絲所產生的煙霧。由於水煙袋要盛水,燃燒煙絲所產生的煙霧,會先經過水的過濾再進入胸腔,比較符合當前衛生與健康的觀點;但是,因為有水,不方便攜帶,所以多半在居、官場、深閨等場合流通,所使用的水煙袋,為了防銹,大都使用不會生銹的黃、白銅製成,金、銀等貴金屬的材質,就屬稀有品。

  相對於「水煙袋」的侷限,由煙嘴、煙桿、煙鍋構成的「旱煙袋」,因為使用的簡便,自然成為人們抽煙絲的主要工具。同時,因為傳說「玉涼,可袪除煙中火氣」的說法,使得比較名貴的煙嘴,都用玉材雕成,並且蔚為風氣。

  從十七世紀的清初開始,中國抽煙的人口極其眾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都以抽煙為樂,像是乾隆年間的名臣紀曉嵐,就因嗜抽煙得了個「紀大鍋」的綽號。

  一八0五年英國倫敦出版的「中國服飾」(Costume of China)一書中,在所附的四十八幅插畫中,即有一幅抽著旱煙袋的清朝男子,如果圖上所繪的男子身高是一百七十公分,按比例他手中那桿旱煙袋就有六十五公分長,只是煙嘴部份沒有清楚的繪出。

  一幅約當一八二0年代流傳於日本的浮世繪上,兩名到溪邊戲水的女子中,一名坐在水邊浣水,另一名站在旁邊,手中即持著一桿旱煙袋,如果這名女子的身高是一百六十公分,這支旱煙袋的長度就有三十六公分,其中煙鍋、煙嘴各約四點六公分,顯然女士用的旱煙袋比男士用的精巧得多,由此亦可印證,不僅抽煙在中國中土盛行,即使是東瀛的婦女,亦是此一流行的同好。

玉煙嘴種類多樣

  從一九八0年開始的二十年間,中國大陸流出甚多玉煙嘴,依材質等級有翡翠、和闐羊脂白玉、和闐黃玉、和闐墨玉、和闐白玉、和闐碧玉、和闐青玉、和闐青白玉、白底青、瑪瑙、彷玉的琉璃料、地方玉等等,煙嘴的長度一般大約在八公分左右,因為要和煙桿相連,所以短的至少也有三公分,長的多到十二公分左右;按煙嘴大小約佔整支旱煙袋的八分之一長度來估算,八公分左右的玉煙嘴最符合標準,本次蘇富比拍賣的翡翠煙嘴長度目錄上隨然沒有標明,但是,依據現場握持的感覺,大約也在七~八公分左右,恰恰是在這個範圍之內,加以型制相符,顯示它當初確實是旱煙袋上的玉煙嘴。

  然而,在我蒐集到的數十支玉煙嘴之中,有一支和闐碧玉煙嘴,長度高達二十一點七公分,按比率推估,這支旱煙袋可以長達一百七十三公分,最起碼要一百八十公分以上的碩長身材才能勉強使用,因此這一煙嘴用來強化裝飾、比闊的成份居多,實用的性質較少。再從碧玉煙嘴的材質來看,雖然新疆碧玉的礦料本來就比較碩大,但是按成品只能保留材料的三分之ㄧ原則估算,要挑選出一塊能製作二十一公分以上煙嘴的良材,還真是不多,尤其會把如此佳材用來製作煙嘴的機率更是稀少,加以品相良好,通身油潤,沒有經常使用所遺留下來的囓咬齒痕,因此,雖然比不上價昂的翡翠煙嘴,但是,也堪稱絕無僅有的巨型碧玉煙嘴。

玉煙嘴以翡翠最昂

  論起玉煙嘴的價值,完全是以「材質」論英雄,因為它雖然是流行於清朝的「古玉」,但是,因為與嘴相含,講究的是光滑平順,不重裝飾,因而讓它受限為僅具「工具性」的工藝品,不像它的同胞兄弟「玉製鼻煙壺」,雖然也是吸煙的工具,卻因為器型扁平,可隨身把玩,也給予製壺者創意、裝飾的空間,流傳至今,早已成為風行世界、獨豎一幟的藝術精品,其間差異,真可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不過,好玉質的煙嘴,在當時,仍然是非常昂貴的,就以這次拍賣的翡翠煙嘴為例,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姑妄聽之」提到:「蓋物之輕重,各以其時之好,尚無定準也。記余幼時,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藍田玉」屬蛇紋石)、乾黃(在「田黃」產地之福建壽山中版稻田的附近山區,偶而也出產一些乾澀無光,材質粗礪,卻色呈黃色的山石,稱之為「山黃」或「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以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

  至於「翡翠」價格何以會在乾隆後期飆漲到遠超過新疆和闐玉的地步,除了新疆「回部」、「準部」的平定,使新疆的產玉區在乾隆二十五年就全部納入清朝的控制,僅乾隆四十四年的「貢玉」就達到一萬八千一百多塊,這還不算數量更龐大的「特貢」和民間的私採,由於新疆和闐玉的來源增多,影響價格自然下滑。加以西風東漸,西方的審美觀念亦影響了中國,這種色彩翠綠且泛著強烈玻璃光澤的翡翠,不僅有著耀眼奪目的裝飾效果,也符合人類喜歡看綠色的「本性」,因而價格扶搖直上,甚至冠居群珍;如果從較長遠的角度來看,也屬必然。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七日,佳士得春拍中,有一套一八六0年八國聯軍時從圓明園失蹤至今,是乾隆皇帝生前最喜愛、使用達三十三年、且刻有其詩文的玉板指,預估價二百八十萬至三百二十萬元港幣,最後以四百九十七萬港幣被一位華僑透過電話標走。這套裝在剔紅紫檀三魚朵梅海水圓盒內的七枚玉板指之中,六枚和闐玉(二白、一碧、一灰褐、二黃褐),一枚翡翠,由此可見:當時的翡翠雖然已經登堂入室,價或高昂,但就比率仍居少數,並不能掩蓋中國傳統和闐玉的光華。

慈禧偏愛助漲翡翠

  只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當政,因其不是正宮,嫁娶時只能穿「綠裙」,不能穿「紅裙」,後來是因為生了同治皇帝才得成為太后,但是,不能像明媒正娶般的穿紅裙出嫁,始終是慈禧心中「永遠的痛」。因此,她表明特別偏愛綠意蒼翠的「翡翠」,影響所及,清朝後期宮婦、嬪妃就經常配飾翡翠,若遇慈禧賞賜首飾,也多要求賞賜翡翠,因而使翡翠的價格更高,儼然成為清朝皇室與官宦之輩用來炫耀同儕的珍寶。

  清末擔任光緒皇帝老師的翁同龢,在光緒皇帝大婚時,獲賞「戴花翎」(花翎即孔雀羽毛,貝子能戴三眼的羽毛,公爵能戴二眼的羽毛,羽毛需插在翎管中,繫於官帽上。)此一殊榮原本必須「貝子」、「公爵」等皇親及「獲特旨賞賜」的官員才能享有,想清初平定台灣的施琅,康熙皇帝原本要封他為「靖海侯」,施琅卻懇辭改求「賜予花翎一支」,可見「戴花翎」在清朝官場上的珍罕;因而同朝達官、親友紛送賀禮,像醇親王送的玉翎管和花翎各一,福中堂送的玉翎管、花翎各一,翁同龢都收下了,但是,當北京大木商馬得春送的「翡翠翎管」和花翎各一送到時,翁同龢覺得「翡翠翎管」太貴重了,不便收受,特予退還。以翁同龢當時的地位,仍然覺得「翡翠翎管」對他而言是太貴重了,可見清末「翡翠」珍貴的程度,尤其優質的翡翠價值,今天是以「等倍級數」在跳。

存世玉煙嘴仍能撫慰思古幽情

  自一九八0年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玉製煙嘴大量外流,其中多含煙垢形成的「煙沁」和入土後形成的「土沁」,加以齒咬的囓痕,因而品相完美的玉煙嘴並不多,為求銷售順利,多半在香港就改雕成玉觀音和玉羅漢,除了一些特級品可以開價數萬元,其餘以每尊新台幣二千至三千元的價格在販售。如是經年累月,歷經十五年而日漸稀少,再過十二年的今天,玉質、品相俱佳的玉煙嘴更形稀罕,雖然,用以「抽煙」之旱煙袋上的「玉煙嘴」,因為缺乏藝術的原創性,難以像「吸煙」方式之「玉製鼻煙壺」那般受寵,但是,不可否認,歷史上也曾有過「人手一桿『旱煙袋』」的輝煌記錄。

  撫今思昔,除了不勝悵惘,一支十萬元的和闐羊脂白玉、三萬元的和闐墨玉、十萬元起跳的翡翠、數千元的青白玉或白底青材質的煙嘴,仍能撫慰這股思古幽情,或許那年風水輪流轉,玉煙嘴也能像鼻煙壺那般「再領風騷」,也說不定呢。

圖片說明:

圖二 一八0五年英國出版「中國服飾」一書中,所附「抽旱煙袋的清朝男子」插圖。

圖三 一八二0年代印售的日本浮世繪中,持旱煙袋的日本女子。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18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