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28 12:17:40瀏覽3996|回應1|推薦4 | |
※
※ 巡禮日本最大的唐式木造古建築~東大寺 圖文:陳宗嶽(2017.06.28)
2017年5月30日下午,專程探訪號稱興建於八世紀、約當中國唐代的日本最古老的木造建築~東大寺。
首先進入視線的高聳南大門,感覺上確有唐代建築的神韻,尤其門下那兩座木造金剛力士像,以及進入大佛殿看到的盧舎那大佛、菩薩、天王等巨大的木造佛像時,都令人聯想起同屬唐代時期河南龍門石窟的盧舎那大佛及菩薩、天王、力士等石雕佛像,當下即想要好好以影像記錄,除了木造與石造在工藝本質上的差別之外,還要仔細比對兩者在造型藝術上的差異!
整體而言,巨大高聳的佛像令參訪的人們相對顯得渺小,莊嚴、雄偉是最直接的感受,至於再深層的認識則需要參閱相關的資料。之後,開始整理所拍攝的照片與蒐尋相關資料時,才發現:東大寺約於西元800年建築完成,在經歷不到四百年就因為戰火付之一炬;再花費15年重建,又經過不到四百年再次被戰火波及而大部毀壞;再相隔100年,到相當於中國清代康熙48年的西元1709年再次完成如當前景像的重建。因此,現在的東大寺是建於清代的唐式木造建築,只是在真正的唐代建築就只有碩果僅存的四座之時,東大寺這個唐式建築的存在,就有其意義與重要性。
※東大寺的源起
東大寺,位於日本奈良縣奈良市雜司町,是華嚴宗大本山,南都七大寺之一,原建於一千二百六十餘年前,西元1998年以作為「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佛教在西元六世紀中葉傳入日本,到六世紀末聖德太子時代,朝廷才開始推廣佛教,奈良時代更成為鎮護國家的宗教,朝廷開始大興土木四處建造寺院,尤其第45任聖武天皇(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在位)是位極虔誠的佛教徒,想將國家打造成《華嚴經》裏的華藏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達到圓融和諧、光明遍照,所以東大寺內只奉一尊大佛。加上他在位的時候連番出現大地震、乾旱飢荒、皇子早逝、氏族對立等天災人禍,所以期望藉由興建大佛寺與大佛像來弭平社會的不安,保佑國家消災解厄。但是這項超大規模、曠日廢時的建築工事,卻使得國庫財政嚴重赤字,加上引自唐代的租庸調稅制讓貴族與寺院日益繁榮富有,農民負擔增加而愈來愈窮,國家變成M型社會,致使平城京裡到處可見餓殍與乞丐。
天平19年(747年)聖武天皇開始興建大佛像,歷時五年完成舉世最大的銅製毗盧遮那大佛,16公尺的佛身安坐在56葉蓮花寶座上,莊嚴肅穆,毗盧遮那原出自《華嚴經》,亦稱盧舎那,是釋迦牟尼的別稱 。為了安置這座大佛像,又繼續興建大佛殿,造就出這棟全世界最大的木造古建築(強調古建築是因為18世紀後有更大的木造建築)。就這樣「奈良盧舎那大佛」伴隨著大佛殿,直到其餘寺院殿堂陸續完成,整座『東大寺』前前後後工期長達四十幾年。
※飽經戰火摧殘的東大寺
氣宇軒昂的東大寺,終究和其它偉大建築一樣難逃戰火洗禮~平安末期一次,戰國時期兩次。最慘的是平安末期的西元1180年,由聖武天皇親賜,以金銅製成高16公尺的毗盧遮那佛,銅身遭火炙融化成小山,原本八萬四千相的慈顏完全焚毀,燒掉半邊天的烈焰,讓東大寺和興福寺的佛閣殿院與貴重經卷悉數化為灰燼。 燒成焦土的東大寺,在1195年鐮倉時代重建完成,還加了兩座日本最大木雕佛像:金剛力士像,這兩尊高度超過八公尺的巨像出自雕刻名師運慶與快慶,力士像逼真的憤怒表情、活靈活現的肌肉隆起跳動感,無不栩栩如生,令人讚嘆。不過大佛殿和大佛在1567年戰國時期又被戰火波及毀壞大半,而且當時戰亂頻以至無力修復。
現在看到的大佛殿是西元1709年再度整建,規模只有奈良時代的三分之二,最早的原型僅剩底座蓮瓣部分,之後幾經重建與修復才得有今日的東大寺,即便如此,東大寺的建築、雕刻、藝術文物在日本美術史上仍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寺院建築與中國唐朝的寺院規格相同,保留了唐朝時期的建築手法與特色,尤其今天中國大陸的唐代建築遺存只剩四座,全在山西,分別為:五台佛光寺東大殿、五台南禪寺大殿、平順天台庵大殿、芮城廣仁廟正殿,而同時期的木構建築遺存在整個亞洲區域的也僅存日本這樣類似的幾處仿唐建築。
※巡禮東大寺
走進東大寺,最前方的是南大門,門兩旁各有一金剛力士像。
在步入大佛殿之前有ㄧ座金銅八角燈籠,傳說這座燈籠是中國唐朝送給日本的禮物,是東大寺一直保留到現在的古物(按理寺院迭經戰火很難獨存至今,即使倖存也該珍藏起,因此存疑),燈籠高高度約4.6公尺。在點火部位的8個面板上,四面鑄刻著四個演奏樂器的菩薩像與四面鑄刻著四個騰雲駕霧的獅子,1200多年以來的期間,一直被用來為大佛點燈照亮。
穿過門檻,進入東大寺大佛殿,正面寬度57公尺,深50公尺、高48公尺,雖然只有原來規模的2/3,但是還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古建築。大佛殿內,放置著高15公尺以上,總重380噸,是世界最大的青銅佛像——盧舎那佛,因為佛教內部不同學派對「毗盧遮那佛」的解釋不同,一般說來,毗盧遮那佛(梵文 Vairocana),又譯為「毗盧遮那」、「毗盧舍那」、「盧舍那佛」、「遮那佛」、「大日如來」(梵文 Mahavairocana),原出自《 華嚴經 》,是釋迦牟尼的別稱,因為譯音不同 ,造成後世各宗派對它有不同的解釋,其中華嚴宗認為毗盧遮那佛為報身佛,是蓮華藏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認為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密宗則認為毗盧遮那佛為至高的唯一法身佛,金剛界的根本。殿內盧舎那佛旁左右各有一尊虛空藏觀音與如意輪觀音;殿後左右各有一尊佛教四大金剛的西方廣目天王與北方多聞天王。東大寺院佛殿前還有南大門,佛殿後還有能夠俯視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區的二月堂,以及三月堂、正倉院、戒壇堂等。
※虛空藏菩薩
又名虛空孕菩薩,密號如意金剛、庫藏金剛、富貴金剛,是中國大乘佛教中八大菩薩摩訶薩之一,在眾多菩薩中是專主智慧、財富和功德的。因為虛空藏菩薩將智慧、財富和功德如空虛一樣無邊無際,並且能滿足於世間的一切,讓無限的眾生都能夠獲得無窮的利益,所以將他叫作為「虛空藏」。虛空藏菩薩的地位十分崇高。釋尊對虛空藏菩薩極為讚嘆,用很多比喻來描述虛空藏菩薩的功德:「是菩薩具諸三昧猶如大海;住菩薩戒如須彌山;忍辱之心猶如金剛;精進勇猛猶如疾風;智如虛空;慧如恆沙。」描寫他的功德還有很多,總之虛空藏菩薩將世間美好的東西聚集於一身。
依《觀虛空藏菩薩經》的描述,虛空藏菩薩的形象是:「頂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作紫金色,若見如意珠即見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佛像現,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現,虛空藏菩薩身長三十由旬,若現天身,與觀世音等。」
在八世紀的時候,虛空藏信仰傳入了日本,在各僧侶間盛行此能增強記憶,於是日本僧侶就每天修行。在民間,也同樣傳遍了,認為虛空藏菩薩能夠增進福德和智慧,消滅災難。因此,虛空藏菩薩在日本所受到的信奉遠勝於中國。
※如意輪觀音
梵名Cintamani-cakra,音譯爲振多摩尼,意譯爲如意珠輪。如意輪觀音一手持如意寶珠,象徵能生世間與出成間的二種財寶,以布施眾生;一手持金輪,象徵能轉動無上妙法以度眾生,爲密教如意輪法的本尊。在六觀音或七觀音之中,都有此尊,於六道中是度化天界眾生的觀音。
※佛教四大金剛〜西方廣目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梵文:Virapaksa;藏名:Mig-mi-bzan,Spyan-mi-bzan):「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故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冑,手纏一條龍或是蛇,表世間多變之意,另一手上拿著寶珠,表內心不變之意。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以龍王、富單那等為廣目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
※佛教四大金剛~北方多聞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梵文:Vaisravana;藏名:Rnam-thos-kyi-bu / Jambhala):又名毗沙門,「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或作寶幡),有兩義:一:傘蓋代表要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外面環境染污;二、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以夜叉與羅剎為多聞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
※智慧之河 & 智慧洞
這處位於大佛殿內後方的樑柱,位於奈良大佛左後方,這個樑柱上的大洞被稱為「智慧洞」或「智慧之河」,洞口大小為30cmX37cm,又被稱為「大佛的鼻孔」,據說人只要穿過這個洞口,大人可以心想事成、脫胎換骨,小孩可以智慧增長、平安順利,只是限於洞口太小,在排隊鑽洞的行列中絕大多數仍是孩童。
|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