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日本佐川美術館「樂吉左衞門館」十周年茶具展
2017/06/09 23:39:36瀏覽3818|回應0|推薦1

 

**

觀日本佐川美術館「樂吉左衞門館」十周年茶具展

圖文:陳宗嶽

 

  2017年5月31日下午,專程到滋賀縣守山市被譽為『水上漂浮美術館』的佐川美術館探訪,內設有日本畫家平山郁夫(1930-2009)、雕刻家佐藤忠良(1912-2011)、陶藝家樂吉左衛門三位藝術家的展示館,是日本二大宅急便之一的佐川運輸為慶祝開業四十週年而創建的,位於滋賀縣守山市,臨近琵琶湖大橋。

 

  從停車場進入大門到達前庭,清澈的大水庭將建築與藍天相映一體,由竹中工務店所設計的美術館完工於1998年,主要分成平山郁夫館(日本畫及部分其他作品)、佐藤忠良的雕刻館,後方的別館則完成於2007年,主要作為陶藝家樂吉左衞門展館及共同合作的茶室。

 

  在問明方向之後,穿過大廳的雕塑,直接往地下室的樂吉左衞門館鑽,入眼先是一排排的木柱椅,後來揣測是茶室,再進入展廳,則是一片幽暗,隨著展示照明開始逐步觀賞樂吉左衞門在1993年至2016年之間創作的水指、茶入、花入、茶碗等茶具,其中以茶碗為主軸。

 

  由於對樂吉左衞門創作思維的陌生,放眼所見以灰黑釉為基調,間雜以粉褐、乳白、墨黑、淡綠等色釉,陶土的肌理清晰可見,器形呈不規則筒形,整體的感覺是氣韻拙樸。當下的想法~先拍攝下所有的作品,以不負此行,之後再好好研究。因此花了一個多鐘頭,在非常幽暗的光線下,勉強拍攝下所有的展品。

 

  6月9日,得空閒再次審視這些照片時,決定將之整理出來,於是花了六個小時借助兩種修圖軟體將現場明暗對比強烈與照度不足、色溫偏黃的照片調校至最佳情況,由於習慣為立體物品拍攝不同視角的照片,所以每件作品都拍了三張以上。同時在修圖之中,因為修正了色溫的偏差與作品凹裡的陰暗面,可以真實地看到作品的色澤肌理,甚至比在現場看得還清晰,所以更感受到這些茶碗的樸拙氣韻。其中,還有兩幅橫幅的攝影作品是將同時展出之兩個茶碗的外觀全幅展開,有若一幅山水畫。雖然我與日文不相識,但是為了弄清楚這些茶碗的創作思維,特地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從中認識了這些茶碗的藝術內涵與在日本茶道中的精神價值,也讓自己對日本這個外表粗糙、內在完美的「樂茶碗」有了更精確地體認,以下是所整理的心得。

 

  簡單來說,日本茶碗中有所謂的「一樂、二荻、三唐津」,當中被視為最高級的一樂便是在佐川美術館展出的「樂燒茶碗」,當年茶聖千利休指導樂燒初代長次郎所燒製的「黑樂茶碗」,被公認是最能體現千利休茶道的「佗寂(Wabi-Sabi、わびさび)」之美〜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佗寂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侘寂的美有時被描述為“不完美的、無常的、不完整的”,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概念,特別是無常。此外,「侘寂」描繪的是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可意會不可言傳,有很廣的包容性。侘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寂是時間的光澤。1994年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在介紹侘寂的一本書《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Wabi-Sabi: for Artists,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中給侘寂下了一個註腳:Pare down to the essence, but don't remove the poetry.Keep things clean and unencumbered but don't sterilize.(削減到本質,但不要剝離它的韻,保持乾淨純潔但不要剝奪生命力。)這座樂極左衛門館,便是佐川美術館與樂家第十五代樂吉左衛門所合作設立,展館的設計、陳設與作品,完全跳脫出既有展館的設計,在幽微燈光照映下的空間裡,萬物皆滅,只見燒貫黑樂茶碗、黑樂茶碗、燒貫茶碗、荻燒茶碗、燒貫水指、燒貫茶入等展品的樸質與肌理。

 

  樂燒之始乃長次郎在茶聖千利休的指導下,於京都造窯,以手捏及竹片削出之筒狀矮胖柔和之造型,燒出黑色及紅色的茶碗,將茶道之奧妙予以形象化之物。只是樂燒源自中國色彩鮮豔的「素三彩」,是長次郎的中國籍父親在歸化日本後將此燒製技巧傳到日本,再由長次郎在茶聖千利休的指導下轉換成樂燒,茶道文化自樂茶碗的出現而大放異彩,也是日本陶藝史上劃時代的創作。樂茶碗之所以能夠成為茶道中獨一無二的存在,是因為這種陶器鮮明地體現了利休茶道中的「侘寂」思想。

  日本茶道初由禪宗大師與僧侶們所發揚,14世紀時被富有的貴族採用,他們精心建造茶室,甚至出現如豐臣秀吉那般奢華的黃金茶室,使用從中國進口而來的華貴茶具。至16世紀,茶道大師千利休提出否定世俗之美後產生「無一物」之美的「侘び茶」方式,他一反當時奢華的茶文化,不用華美的茶器,只使用在地工匠長次郎所做的簡樸樂燒茶器,回歸到茶對人內心的修持。他設計的茶室空間狹小,外觀質樸,賓客要用爬的才能穿過小門進入茶室。在茶室裡,人可以隔絕於外界的困頓與煩惱,可以免除傳統社會價值的束縛,創造出獨立的藝術觀與哲學觀。茶室裡的擺設甚至去除家具,直接在茶室地板上當著賓客的面泡茶奉茶,以詩意的方式營造出安貧樂道的意象。千利休的這種茶道儀式征服了民眾,成為著名的侘茶道。

  長次郎的後代長久以來均守著樂燒之技法,現在京都的樂吉左衛門氏(RAKU Kichizaemon)是第15代掌門人,陶藝家。公益財團法人樂美術館理事長、館長。1949年生於京都,1973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雕塑系,後留學義大利兩年。1981年承襲第15代樂吉左衛門之名。榮獲過日本陶瓷協會金獎等眾多獎項。2000年獲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2007年親自設計、開辦的佐川美術館內的樂吉左衛門館及茶室。主要著作有《茶碗匠人》(淡交社)、《RAKU: A Legacy of Japanese Tea Ceramics》(合著,青幻舍),作品集《RAKU KICHIZAEMON》(樂美術館)等。

  以下是「樂茶碗」的介紹:

樂茶碗,靜寂中蘊含的奧妙

  樂家的開基創業者長次郎燒製的黑樂茶碗,無緣於華麗的色彩、獨特的造型和醒目的裝飾,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於16世紀後半期訂製的,它就像是將一掬泥土輕輕地捧在手中那樣捏製而成。這靜默無言的小茶碗中,蘊藏著兩個男人——利休和長次郎的精神真諦,他們在奢華輝煌的桃山時代,用生命去詮釋茶道的「靜寂」思想。

 

感動歐美的傳統茶碗

  創始人長次郎燒製的黑樂茶碗,名曰「大黑」,桃山時代(16世紀)作品,被譽為「長次郎第一茶碗」,因為能在靜寂中釋放出強大的氣場。當代掌門人樂吉左衛門嘗試將這類極具思想性的茶碗拿到不諳茶道文化的國外展出,包括1997年的義大利、法國和荷蘭,2015年的美國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及俄國的兩大美術館——艾米塔吉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和普希金博物館(The Pushkin State Museum of Fine Arts)等,展品涵蓋了第1代創始人到第16代的歷代單傳的樂茶碗作品約170件,有19萬人參觀過展覽,當這種體現特殊「靜寂、古樸」之美的樂茶碗,能夠吸引歐美和俄國觀眾的欣賞,為樂家帶來了鼓舞。

 

靜寂中蘊藏的激烈

  「在巴黎日本文化會館的展廳裏,很多法國人在長次郎的黑樂茶碗前看得入神,久久不肯離去。一位白髮女士對第1代樂茶碗表達她的印象:「感覺非常靜,而且與西方靜的本質不同,必須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那一刻,樂吉左衛門直覺感受到:現代西方人正試圖去捕捉日本式的「靜寂」的本質。這與19世紀後半期的日本主義不同,當時荷蘭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年)等人「對日本浮世繪的構圖以及全新的二次元變形手法感到震驚,並力圖在自己的畫風中嘗試這種表現形式」。樂吉左衛門感覺到西方人正在「超越裝飾性和設計性,探索隱藏在長次郎黑茶碗背後的思想性」。樂茶碗之所以能夠成為茶道中獨一無二的存在,是因為這種陶器鮮明地體現了利休茶道中的「靜寂」思想。

 

中國「素三彩」是樂茶碗的起源

  要為樂茶碗尋根,也饒有趣味。長次郎的父親是從中國歸化日本的,他將施以色彩鮮豔的釉上彩繪的「素三彩」燒製技巧傳到日本,這就是樂茶碗的起源。長次郎大膽地將原本色彩豐富的陶器燒製成單調的黑色,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對世間的常識和傳統價值觀說『不』」,表達自己強烈的反抗。「因此,看似靜寂的長次郎的茶碗,在本質上蘊藏著深邃的思維,表現的亦靜亦強,經由這種寧靜,給予觀賞者強烈的震撼。」

 

「宇宙」的誕生

  樂茶碗中,具有思想象徵意義的是黑樂茶碗;另外還有一種赤樂茶碗,這種『赤』,不是顏色上的紅色,而是泛著褐色的陶土顏色,可以借此體驗到陶土的手感和色感。在窯火中,氧化鐵會給陶土染上紅色,從而燒製出赤茶碗。樂吉左衛門解釋:素樸的陶土本色與茶道中的「靜寂」精神是相通的,這便是「樂茶碗專攻黑與赤兩色」的理由。

 

  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一期一會」,意思是在茶會時領悟到這次相會無法重來,是一輩子只有一次的相會,故賓主須各盡其誠意。樂茶碗也都是絕無僅有之作,燒製不出第2個同樣的作品。專用於燒製黑樂茶碗的窯爐,正中置有一個起保護作用的內窯,茶碗是逐一放進去燒成的。這種火窯與電窯或氣窯不同,無法控制溫度和時間,因此即使用相同的釉藥燒製相同的時間,每個茶碗的外觀也不盡相同。

 

超越自我的祈福世界

  通過手拉風箱從火窯側面向窯內送風,燃料使用的是備長炭。騰起的火星如蛟龍升空。就像探頭窺視火山口那樣,看到一個茶碗橫空出世,那情景甚至讓人感覺仿佛親臨宇宙誕生的現場。午夜零點將坯體放入火中,到第2天傍晚6點約18個小時,風箱持續送風,樂茶碗逐一燒成。樂茶碗最後是在自然之窯火中,任憑各種偶然性來塑造完成的。所以樂吉左衛門說:「即便你想通過形狀和釉藥來表現自我,但最終還是要託付給自然,這與超越自我的祈福世界是相通的。」日本人的這種自然觀,深深地寄寓在了樂茶碗之中。

 

  此外,樂茶碗還與形、色要求完美無缺的中國青瓷和白瓷形成對照,它非常看重手工捏製的那種不規則形體與微妙的偏差。完美的東西可以用『了不起』來表達,但沒有思想融入的餘地;而不規則的樂茶碗裏,則託付了人的心靈,可以從中強烈地感受到與自然的內在聯繫。

 

與西方現代藝術貼近

  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期間舉辦的「In-Finitum」展覽會上,曾展出第15代樂吉左衛門燒製的樂黑茶碗。走進美術館昏暗的小屋,裏面只有這個茶碗與俄裔猶太畫家羅斯科的一幅繪畫,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年)的抽象主義繪畫也是「近乎黑色的、表現形式簡樸單純的單色作品」,此時樂吉左衛門體會到:「羅斯科的抽象表達與繼承了長次郎『基因』的茶碗的黑色,有著廣泛的共同領域可以互相傾述。」樂吉左衛門並分析說:「這些現代美術作品與400年前長次郎的作品相比,時代和條件相異,因此不能說是同樣的;但西方文明和日本文化亦已進入跨越時空對話的時代——『你也把畫布全塗成黑色了呀!』『你的茶碗也是漆黑的!』『這是為什麼呢?』」

(摘錄自2017.05.01.川勝美樹所撰「樂茶碗,靜寂中蘊含的奧妙」)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0420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