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供奉「武則天」佛像的洛陽龍門「奉先寺」
2016/11/16 16:26:32瀏覽6048|回應0|推薦2

 

 

供奉「武則天」佛像的洛陽龍門「奉先寺」

 

攝影、文(整理):陳宗嶽

攝於2016.10.09

 

  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是龍門石窟的主窟,在唐代武則天時期開鑿,從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到上元二年(675),歷時三年完成,奉先寺取其供奉祖先之意。原名盧舍那大像窟,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露天佛龕,刻畫了盛唐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代表唐代(西元618904年)「豐滿健壯、雍容華貴」寫實主義審美觀點的石刻藝術風格,現代專家給予相當高的評價,將奉先寺與陝西乾陵石雕,並列為現存唐代石雕藝術群中最成熟的兩組傑作。

 

  龍門石窟位在河南洛陽南部伊河入口的東、西兩山相夾之河谷處,北魏大和18年(西元494年)由山西大同遷都至洛陽前後開始開鑿。奉先寺則在西山南邊可避風雨的山崖凹處,前臨伊水,背倚西山(龍門山),以南、北兩側的山岩為護衛,以西山為靠背,與對面的東山(香山)相對應,屬於風水上的“應山”。山腳下的伊河從東南向北橫流而過,風水上稱為“德水”,屬風水寶地之勢。

 

 

  依據唐玄宗為了「彰顯高宗創建奉先寺的功德」而立的《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石碑所載: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薩七十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五十尺。全寺佈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再加上在菩薩與天王中間尺度較小的女性供養人雕像,則為十一尊雕像。當時的工匠為了讓這十一尊雕像如同真人般的活靈活現,除了在雕大佛時,特意模仿武則天的神態和威儀之外;雕迦葉、阿難兩弟子時,則顯現官宦虔誠的模樣;雕菩薩像時,模仿宮中仕女,既富態又溫順;雕天王像時,表現出大將軍的威武;雕力士像時,凸顯皇家衛士不可一世的強悍;就連天王腳下的夜叉,也是以唐代的番奴為寫照。所以奉先寺的雕塑雖然是佛像,其中且有六尊嚴重殘損,但是依然會讓人聯想到唐代的宮廷景象,這也正是奉先寺藝術水準高超的地方。

 

  主佛「盧舍那」,正中端坐,是釋迦牟尼的報身佛,大佛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由高僧善導及惠簡監造,是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大佛手肘以下部位的表面都已風化,佛像面部方額豐頤,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髮紋,月眉秀目,兩耳下垂,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顯現慈祥和善,令人敬而不懼;佛眼彷有靈性,不管從哪一個角度看,都像在注視著你,是將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典雅的外貌等特質完美結合在大佛上,因而具有極大的藝術魅力。傳說這是依照唐朝女皇武則天的相貌雕刻的,所以奉先寺落成時,武則天親率群臣參加盧舍那佛的“開光”儀式,因此,當地人亦稱盧舍那佛為「武則天像」。

 

 

一、盧舍那佛為何會照著武則天的相貌雕造呢?

 

  武則天是山西文水縣人,父親武士出生於貧窮的農家,後來經商致富,又步入仕途,晉升為利州(今四川省廣元縣)都督(統轄數州軍政的地方長官)。《舊唐書》等史料和傳說盛讚的那位星相家袁天綱,有年路經利州,看了小武則天的相貌,說是君臨天下的王相,便早早地使她產生了這個念頭和慾望。

  武則天14歲時,以美名被招進宮中侍奉唐太宗李世民。卻不被太宗寵愛,這個有心計的姑娘便憑著自己的美貌和才智,吸引住了太子李治。李治繼位為高宗皇帝後,武則天又一步步排除政敵,登上皇后寶座。

 

  武則天要「君臨天下」的念頭是很強的。她不僅逐漸插手政事,還通過各種通徑在天下樹立自己的神聖形象。

  高宗敬重佛教,曾在長安為亡母長孫皇后建了大慈恩寺,並給玄奘為首的譯經事業極大方便,但他更重道教,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命家家要備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李氏在建立唐朝之初,宣揚道教的教主老子李耳是自己的祖先,藉以抬高自家的地位,增強自家在社會上的號召力。麟德元年玄奘病歿之前,請求在公開場合改變「道先佛後」的次序為「佛先道後」,但是高宗不肯答應。

 

  武則天要想改變唐朝,建立自己的新王朝,不僅要在社會力量上打擊李氏勢力,像她稱帝後大誅李氏封王一樣;還要在形象上樹立自己至高無上、君權天授的神秘色彩。因此,武則天一直是把自己的形象和佛的形象有意的連在一起,混為一體。

 

  另有一說:是她撒著嬌,讓高宗開鑿這尊大佛時依自己形象為摹本的;有說是她慷慨捐助了兩萬貫脂粉錢(大佛左側束腰部位碑刻記有捐錢事),工匠們受感動後主動依她的形象為摹本。總之,這尊佛和其他佛像確實不同,的確是位慈祥貌美的女性模樣。

 

  大佛雕好後,名為盧舍那,盧舍那譯意為「光明普照」,武則天後來造字給自己取名「曌(zhao、照)」,意為:「日月當空」,與這有著相同的含義。

 

  奉先寺竣工後的第十年,武則天當上了皇帝,便常來此禮佛謝恩,據說這與大佛頭頂上那塊近七十立方公尺的巨石有關。這塊巨石位於風水所稱的“臨官”位上,“臨官”位上山峰起,出仙、出聖、出賢良。可能當時武則天認為自己能登上皇位,與位於“藏風聚氣”寶地上的大佛保佑有著關係。

 

  現今洛陽市有一個易經學會,他們經過幾年的現場觀察,發現每年冬至那一天早晨六點四十分至七點半,剛升起的太陽將大佛和左右二弟子的上半身照得紅光煥發,而三尊像的頂部卻被月亮映照得淡紫瑩瑩,這恰是“日月同輝”的奇觀,堪稱巧合!

 

  武后稱帝前夕,授意翻譯註解並大力推廣了佛教《大雲經》,明明白白暗示出武則天就是彌勒菩薩轉世,要成為女王,天下之人都將崇拜歸順。這實質上是繼盧舍那之後,又在官民心中依照武則天形象塑造的另一尊大佛像。

 

 

二、「奉先寺」的十一尊雕像

  奉先寺十一尊雕像的配置是正面五座,兩旁各三座。除了正中間的大佛是釋迦牟尼的報身像~盧舍那佛之外,其餘為:

 

  右側(南側)是:釋迦牟尼弟子阿難、文殊菩薩、供養人、南方增長天王、金剛力士。

 

  左側(北側)是:釋迦牟尼弟子迦葉、普賢菩薩、供養人、北方多聞天王、金剛力士。

 

  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左側(北側)侍立者迦葉,雖然形體嚴重殘破,但嚴謹持重、飽經滄桑的苦行僧形象栩栩如生;右側侍立者阿難,眉清目秀,表情矜持,有一種超脫世俗的清高之美。

 

  二菩薩:在迦葉、阿難像的外側,分別雕著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兩菩薩高1330公分,面貌雍容華貴,慈眉善目,頭戴蓮花寶冠,上身披天衣,身掛鏈狀瓔珞,身姿優雅端莊,猶如雍容華貴的唐代貴族婦女,靜立臺上。

 

 

  二天王:菩薩之外是英武雄健、蹙眉怒目的天王。南側的天王頭像已經完全風化了,身體也殘破不全,而北側的北方多聞天王保存的非常完好,手托寶塔,肅穆碩壯,一手插腰,一手高舉,極富藝術感染力。多聞天王身穿甲冑,足踏仰頭咧嘴、用力掙扎的夜叉,神情威武,展現護持佛法決心。(四大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南方增長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

 

 

 

  二金剛力士:北側的金剛力士,高1030公分,豎眉怒目,袒露上身,一手立掌一手撫衣,胸、手、腿的肌肉隆起,雄健有力,神情威武,氣勢逼人。南側的力士頭像已經完全風化了,身體也殘破不全。

 

 

  二供養人:在菩薩與天王的中間,各有一尊高約6公尺,面向大佛,合十佇立的女性供養人雕像。她們頭梳雙髻、身著長裙、腳穿唐代流行的雲頭鞋,面帶微笑。

 

  唐玄宗時期在高力士的主持下,再於奉先寺龕壁背後鑿造了48尊立佛,這些高2公尺左右的立佛型態大致相似,藝術價值低於前面的十一尊大像。

  奉先寺十一尊雕像的背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大約是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簷式建築,但是這些建築反而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此後來被拆除了。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8193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