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6/06 13:41:35瀏覽1640|回應0|推薦33 | |
迪士尼花3年時間製作《與森林共舞》電影(圖/cinencuentro.com) 迪士尼新片《與森林共舞》宣稱除了主角小男孩是真的,所有的動物與場景全由電腦高科技打造。這是好萊塢第三度改編吉卜林原著《叢林之書》(The Jungle Book,1894年)。這股叢林熱已悶燒好一陣子,之前百老匯才風風火火推出同名音樂劇,大有取代長年賣座《獅子王》之勢。 吉卜林是英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但也因其毫不掩飾的歐洲本位主義,而備受批評。喬治‧歐威爾即諷他為「大英帝國在擴張領土階段的先知」。其詩作《白人的負擔》,小說《金姆》等充斥白種優越的斧鑿;連乍看老少咸宜的《叢林之書》也廣布暗樁。 故事敘述被狼養大的小孩毛克利,在叢林與人類社會中自我探索的過程。大棕熊巴魯教導他所有叢林、水域和狩獵的法則。其中最有力的通關密語莫過於「你和我,我倆流著同樣的血」,狼小孩以此「外語」與各式動物搏感情,常能化險為夷。然而,這種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的綠林血緣,卻完全摒除了猴族。對那群喧鬧搖擺的「叢林部族之禁忌」,巴魯難掩厭惡:「他們邪惡、骯髒、無恥…沒有自己的語言,只會使用偷來的語言…沒有首領、沒有記憶…猴族,我呸!」 。 1967年動畫《森林王子》問世,時值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湧,迪士尼竟故意以黑人爵士巨星路易‧阿姆斯壯為原型,創造了一頭狡猾巧舌的紅毛猩猩,並將之命名為「路易王」。白人向來把黑人比為猩猩,片中的它還僭越地對著人類幼崽唱出〈我希望能和你一樣〉!有學者辯稱,這首動聽的歌包藏禍心,指的是那些不再認同本源文化的黑人,卻試著藉由挪用與模仿來擁抱其殖民者的文化。 這回的新片雖修改了露骨的種族歧視,但無論再如何改編,原著中令人不安的元素仍潛伏在每個動物的刻板印象中。 出生於印度的吉卜林所塑造的叢林種性社會,除了永不得翻身的猴賤民,被深度歧視的還有被狼叫成「舔盤子的」豺狼,和牠那一表三千里,吃過「白臉人」的表哥沼澤鱷;而老虎謝爾汗只因「打從娘胎起就跛了一隻腳」就不幸成了會吃人的大壞蛋。 好萊塢常翻修經典名著,童話也好,文學也罷,萬變不離其宗,作品裡的原型在不斷的排列組合後,產生既陌生又熟悉的「繼承性」,就此代代相傳,成了跨文化的集體意識。對猴族的鄙視原不存在叢林中,擬人化後,就成了一種文化代碼,具傳播性和無限生成轉化性。 真正愛動物的人不會寫出「其實啊,每隻教養良好的獴都希望有一天能成為寵物獴…哩嘰嘀嘰(某隻印度獴)的媽媽曾仔細教過他,遇見白人時該做些什麼。」闔家看電影讀小說,可得慎防無所不在的置入行銷。 (6/2/2016 China Times)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