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門一開就衝進來 拜託! 先讓我下車
2008/11/10 18:12:21瀏覽1234|回應0|推薦4

門一開就衝進來 拜託! 先讓我下車  

【本報記者錢震宇、梁玉芳】

生活中總有些事讓人皺眉:機車籃子裡老是被放了飲料罐、公廁裡髒臭難堪、電梯門一開,等在外面的人就急著擠進來……。許多小事,看來微不足道,卻顯示了我們的教養。

日前中央研究院院士提案,建議教育部加強中小學人文教育,建立「富而好禮」的社會。大哉斯言,如何建立公民生活文化,在每件小事上顯示道德與禮節,正是我們該給孩子的榜樣。  

本報推出「台灣會更好,如果……」專欄,每周日見刊,關注生活中的逾矩小惡事,並邀請讀者建立行為準則,作為重建「好禮社會」的第一步。  

列車一到站,站在月台上候車的乘客等不及地往上衝,拖著行李、扶著阿嬤的周芸蓁就這麼卡在狹窄的火車門口。「不是應該先下後上的嗎?喂,先讓我們下車!」 

卡在門口 哪管別人出不去

常常由新竹帶阿嬤上台北就醫的周芸蓁說,對這種情況,她已經十分厭煩,「爭先恐後不是逃難時才出現的行為嗎?」有些老式台鐵列車的車門極窄,幾乎只容一人通過,若是要上車的人再一擁而上,她每次都有「卡在門口下不去,火車已經開動」的恐懼。 

搭車、搭電梯,得守秩序,遵從「先下後上」原則,是小學生都能琅琅上口的公民守則,不過,日常生活裡,大人常常有相反的示範。 

先下後上 尊重別人也安全 

台北市捷運的車門尺寸比舊式火車車門大得多,但是不少乘客為了搶「一席之地」,門一開就蜂擁而上。捷運局於是在各捷運站都以廣播提醒乘客:請遵守「先下後上」的禮節,尊重別人。

搭電梯也是如此。門一開,等不及是不是有人要出來,馬上往前擠,要出去的人反而卡住,加上站開關旁的人又不動手按住電梯,只是冷眼旁觀,那麼,「門夾人」情節就會發生。

在台北市政府上班的夏小華說,市府大樓的電梯常很擁擠,但就是有人上了電梯後,不往裡頭站,而且進電梯後也不按樓層、關門,一副悠哉的樣子,都不為旁人著想。

夏小華表示,有人竟連爬一層樓都不肯,非搭電梯不可,一到十二樓每一層樓都停,那種感覺很不舒服。

同樣是公務員的王先生表示,電梯是密閉空間,一群不認識的人關在一起,這些人在小空間裡共度好幾秒,是都會人都須經歷的詭異時光。他一進電梯,一定面對門站,且盡量靠牆壁,因為他很受不了「與陌生人面對面,而且靠得很近」,好像連呼吸都噴在對方臉上。

為搶座位 第一時間衝上車  

上班族趙正瑋說,捷運到站、車廂開門後,她會等大家都下車後再上車,但當她要下車時卻常遇到有人第一時間就衝上車,就為了趕緊找位子坐,尤其在台北車站最常遇到。她說,這種人「真沒公德心」。 

王玉婷說,她發現,車門一開,會擠著上車的,常是老人家,「這讓人不知該生氣還是同情」,她可以理解他們急著上去搶座位,而且有些公車司機看到老人非但不放慢速度,還加速開走。她建議,如果大眾交通工具都能保障老人有座位可坐,司機對長者有同理心,這種情況會不會好一點? 

側身飛入 好像在拍動作片  

也是捷運族的李大宇說,原本按部就班上下車的乘客,在嗶嗶的關門警告聲音響起時,排在後面的人都會「側身飛入」車廂,非常怕被留在月台上,,好像是在拍動作片,令人嘆為觀止。 

可以怎麼改 

任何電梯都一樣,遵守「先下後上」,禮讓行動不便及老弱先行。

進電梯後、上公車、上捷運後,盡量往空的角落走,讓後來者有空間站立。

電梯開門時,請靠邊站立,方便其他人出入;或是先下電梯,讓人出去後再進電梯。 

進出電梯請把握時間,不要門快要關了,才說要出去,延誤其他乘客時間。 

捷運各車站的尖峰時間,關門警示音不用這麼早響,或調整音頻、音調,減輕大家搶上車的焦慮感。 

電梯中保持輕聲細語,也盡量保持人與人間距離,不要太過接近對方。  2008-11-09/聯合報/A5/話題/新公民】

《回音谷》


家庭垃圾塞爆公用垃圾桶

【取自聯合新聞網討論區及讀者投書】 

丟垃圾還要花錢買垃圾袋,時局不好,少數家庭能省則省,才會把家庭垃圾往公用垃圾桶丟。(jcy0910676  

我真的沒時間等垃圾車,垃圾丟進公用垃圾桶實在逼不得已。(bon 

台灣「垃圾不落地」政策,有其必要性。我認識的國外友人,大都欽佩台灣的垃圾不落地政策,除了衛生,也是很有趣的社交現象,而且有些打破階級差距的味道。

你要是來紐約,看到每天晚上垃圾在人行道上堆得像山一樣高,臭氣沖天,才真的傻眼。在溼熱的台灣,暴露在室外的大量垃圾,是蚊蟲蒼蠅的天堂,是嚴重的衛生問題。所以,垃圾還是讓垃圾車載走,別留在公用垃圾桶裡。 CH Liu 

2008-11-09/聯合報/A5/話題/新公民】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pydesk&aid=237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