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09 00:04:37瀏覽12|回應0|推薦0 | |
人和人的互動,存在著這樣的一種模式:「這人」,在講話;那個「對面的人」,在聽話。不是「這人」想要講話、愛講話,而是「對面的人」,希望「這人」很有表情、很有聲情,且能配合他的處境、他的需要,給出「他想聽的話」。易言之,「對面的人」不要「這人」自己的話,不要「這人」的意見和看法,不要「這人」的分析、下斷、前言、結語一類,不要「這人」有太多的心情和自以為是的愛護之心,甚至,不要「這人」多有話語;他,只要「這人」成為「他的聽」,成為「他現下合是這樣的見證」,成為「他的使徒」、「他對外的宣誓和發言人」。如果,你的角色剛好是「這人」,是被強迫聽和說的這個人,你如何安立你自己?重拾你自己?確認你之所以在這裡,現下正在談話的意義?我的建議是:自信不要太過,情意不要太過,別總是急忙地,把自己當肉品,獻祭出去。別人,未必要這頓吃、未必要這等食;怕是,借花獻佛,轉送出去,成了他人的桌上菜。我說的是──「自我表露」這件事。敬請愛惜自己,勿賤賣自己的情意、態度、履歷、故事,括他人的「一路走來」抑或,「某個曾經」。近於真實的是:他不須你這些東西;又,那東西來日會反身踏踐你。請勿「挑戰人性」。其次,個己經驗僅個己適用,個己放到偌大世界、偌大群眾,放到天道性命、真理真相(且不論其有無)面前,會顯得相當稀薄。敬勿過度放大自己,習以個己經驗作例。人文的東西,沒能和三C的複製、貼上有太多交集;那被過度崇拜的文明,還是保留給機器、電子一類,保留給伺服器和終端機。……(待續)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