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本分類與釋義(二)文本表現型態類釋義
2012/09/05 23:06:54瀏覽1961|回應0|推薦8

文本分類與釋義(二)

二、文本表現型態類釋義

文本的表現型態相當多樣化,且會隨著數位科技不斷進步而改變,所以很難據以總結,只能說到目前為止如此。本研究經分析歸納將文本的表現型態分為超文本表現型態、傳統文本表現型態、互動多向性表現型態、遊戲表現型態、文本層次表現型態、使用綜合媒材表現型態、動靜形式表現型態、虛實型式表現型態、讀寫型式表現型態、書寫線性形式表現型態共十大表現型態。若以文本的超文本表現型態區分,可分為超文本與多向文本。而多向文本與超文本僅是中文譯名相異而已,本研究認為目前國內學者多採用超文本譯名,乃從之,將多向文本歸入超文本。傳統文本表現型態方面,包含平面文本、手寫文本與印刷文本的表現型態。在文本互動多向性表現型態方面,以其互動多向性與否區分為互動多向文本與互動文本。以文本所具有的層次表現型態區分則有單層文本與多重文本(Multi-textuality)。以文本所具有的遊戲性為表現型態區分有遊戲文本(Playful context)、解建文本(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ntext) 詩中詩文本(The poem of the poem playful context)以文本使用的綜合媒材表現形態區分則有動畫文本(Animation text)、朗誦文本(Recites text)、電影文本(Movie text)、數位攝影文本(Digital video text)、多媒體文本(Multimedia text)與超媒體文本(Hypermedia text)。以文本的動靜形式表現型態區分有靜態文本(Static text)與動態文本(Dynamic text)。以文本的虛實形式表現型態區分有

虛擬文本(Hypothesized text)與實質文本(Substantive text)。以文本的讀寫形式型態區分有寫式文本(Writerly text)與讀式文本(Readerly text)。以文本的書寫線性形式型態區分有線性文本(Linear text)非線性文本(Nonlinear text)。茲依文本十大表現型態之各文本釋義與歸類分述如下:

1、超文本表現型態

以具備超文本表現型態為區分原則,有超文本與多向文本兩文本,但兩者僅中文譯名相異,實則指稱相同。本研究以目前學術界習慣稱呼為依歸,將多向文本歸入超文本之類,以統一指稱。茲將兩文本釋義與歸併情形分述如下:

超文本(Hypertext)

hyper一字源自於希臘文huper,有超出、高於、超過、過度的意思(遠東圖書公司,1997;劉毅,2007。而hypertext一詞,微軟電腦字典解釋為在相關主題的文件內「以非循序的網狀方式連結在一起的文件」,且將hypertext翻譯為超文件(Microsoft, 2002)hypertext一詞係由尼爾森(Theodore Nelson)1965所創造,這詞乃成為非線性信息管理技術的專稱。超文本概念卻源自1945年布希(Dr. Vannevar Bush)於《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發表的〈如吾儕所思〉(As We May Think)一文中提及的「聯合檢索」(associative indexing)。布希在此文中提到資料處理相當重要的兩個觀念就是壓縮(compression)與選取(selection),因而此文被公認為是超文本理論論述的開山之作(鄭明萱,1997;傅修延,2004李順興(2001)認為「超文本可由任何一點開始,在任何一點結束。」也因為所選擇文本路徑的不同,內容與意義隨之變化。超文本屬於非線性敘事的文本,讀者可以多重建構自己的文本與意義的重現。又將超文本分為「原型超文本」與「數位超文本」兩類,前者將含原型超文本概念的平面作品歸類為「原型超文本」,並認為「數位超文本」就是「制動文本文類的主流作品」。目前超文本的定義,已是廣義的超文本概念,超文本將漸漸趨向「超媒體」。又認為「網際網路」可以看成是一個「超大超文本」。1987年發表《下午》(Afternoon, a Story)的喬伊思(Michael Joyce)強調超文本具有「重讀」(rereading)的特性。這種「重讀」屬於故事敘事的摺紙效應,可以開啟故事敘事的另一面窗(Joyce, 2000)傅修延(2004)將「超文本」歸納為多重連結的自由選擇性,定時跳接的隨機性與多媒體性三點。伯恩斯坦(Mark Bernstein)認為超文本具有週期、對照、鏡面世界與纏結四個基本模式,其形式屬於非線性的多向閱讀空間(Bernstein,1998;2003)陳萬達(2007)認為「是一種非線性的資訊組織方式」,屬於「模擬人類思維方式的文本」,具有超連結跳接與連接各文本的功能。從以上引論可知,超文本的定義隨著電腦科技的日新月異,各媒體不斷整合而無法定於一位。然而超文本的基本樣態,如:「非線性」寫作與閱讀,具有「節點」,可以選擇「路徑」,運用「超連結」技術等並沒有改變。所以,以具有「超媒體」的內涵來描述超文本則十分恰當。在超文本的分類方面,本研究傾向以紙面超文本替代「原型超文本」,至於「數位超文本」以網際超文本概括。因為,以文本的觀點,數位化不代表網路化,或是網際化。數位如同類比,是對於訊號傳遞與製作的描述。數位屬於非連續信號,而類比則屬於連續訊號,兩者之間以轉換器翻譯訊號(Microsoft,2002)。所以,應當以網際超文本代替數位超文本。在深究兩者之間的差異後,卻發現各有不同分屬的領域。兩者都是數位科技的產物,在擬摹傳統文本後,也具有傳統與數位的面貌。目前網際超文本偏向網際性,數位超文本偏向數位性,這應該是兩者最大的差別。最後,本研究總結超文本的解釋,將超文本區分為紙面超文本、網際超文本、數位超文本、超媒體超文本四類。紙面超文本屬於在傳統平面文本裏具有非線性的文本結構,如:註解、詮釋、參照與跳頁引述等等作法都屬之。網際超文本則具有「非線性」寫作與閱讀,有「節點」,可以選擇「路徑」,運用「超連結」技術等基本樣態,以及可以進行讀寫雙重閱讀與網際網路互聯的功能,並趨向於超媒體結構。數位超文本具有網際超文本的樣態,但強調其數位性,可以是網際的,也可以是非網際的進行數位化的創作。超媒體超文本則綜合前三者的特性,但強調對於多媒體與多線、多向、多平臺同時進行創作與展示的特性,亦是未來超文本持續發展的文本樣態。以文本為觀點的意義上言,文本是個可以不斷演化沒有終點的文本。因此,對於超文本的分類,只能說到目前為止是如此,文本意義在未來還會持續地發展著。

多向文本(Hypertext)

多向文本與超文本的英文字詞相同,兩者都是hypertext,僅是中文翻譯時選字考量上的差異,非關英文指稱的原意。吳筱玫(2003)認為,多向文本是「一種打破線性文本組織,經由關聯索引彼此串連資訊的文本型態」。多向文本這個概念首先由尼爾森提出,「希望打破傳統文本循序漸進的常規」,可以讓讀者自行決定閱讀文本的次序。鄭明萱(1997)為hypertext寫了一本專著,其譯名就是《多向文本》,認為這詞只是暫用,因為這是「新的文學語言」。鄭明萱歸納各方學者的意見認為「多向文本」具有非線性的書寫,各文本間具有「連結」又稱「暗扣」,曾被譯為「多文本」,屬於「文外有文,本中有本多重路線的擴散特色。」又認為多向文本」必須具有兩個要素,就是電腦的使用與非線性。最後鄭明萱總結多向文本有「非線性、多線、去中心、後設、互動、開放」以及「讀寫界限」的消除等特性。目前國內多數學者已將hypertext等同「超文本」,為電腦流行後「新的文學語言」(蕭仁隆、鄭月秀,2009。本研究認為中文經過譯名的思考後,多向文本」已經轉化為強調文本的多向特性或多向式型態為主的文本。曹志漣(1998)與須文蔚(20032009)對於多向文本所認定的意義與以上所論相近,但須文蔚以詩的文體為觀點稱此文本為多向詩。本研究以文本的觀點認為多向文本正如其名,以文本的多向、多線連結為特性,具有非線性、互動性、去中心性、讀寫合一性的文本。可與超文本的解釋相提並論,是同源異化的指稱。兩者英文名詞相同,目前國內學者多採用超文本為譯名,本研究從之,將多向文本歸入超文本。

2、傳統文本(Traditional text)表現型態

傳統文本表現型態是相對於現代流行的電子文本而言,此文本不具有超文本的表現型態。文本包括平面文本(Plane text)、手抄文本(Hand-written text)、印刷文本(Printing text)三類文本,為傳播文本中歷史最為久遠之文本。平面文本與傳統文本指稱重疊,而傳統文本意指明確,平面文本泛指平面媒體,亦是傳統媒材的表現型態。為彰顯傳統媒材所具有的平面性,本研究將平面文本置於傳統文本之下,用以統稱所有的傳統文本表現型態。因此,目前傳統文本表現型態有平面文本、手抄文本、印刷文本三類文本。茲將各文本釋義與歸類情形分述如下:

平面文本(Plane text)

平面文本係相對於多媒體文本的展現方式而言,其文本無法如超文本或多向文本般具有跳接與互動特性。且認為傳統文本、印刷文本、紙面文本、紙質文本都屬於平面文本,由此可見平面文本與傳統文本的指稱重疊。以文本表現特性而言,則稱平面文本較為適當。但若要指稱所謂的傳統一詞,則傳統文本比平面文本更為簡潔明瞭,更具代表性。因此,本研究將平面文本置於傳統文本之下,而所有的傳統文本表現型態都屬二者。

手寫文本(Hand-written text)

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人類以手書寫於紙面上或竹簡、棉帛、皮革或鏤刻在器物上的文本。亦即傳抄時代的文本,又稱為手抄文本。所以凡是以人類的雙手書寫在各類媒材上的文本,如:寫在竹木、縑帛、獸皮和紙莎草媒材表面之文本都屬之。傅修延(2004)以為中國到唐朝都還是手寫文本的天下,直到北宋印刷術興起之後才開始沒落。

印刷文本(Printing text

凡經由印刷術完成的文本都屬印刷文本,傅修延以為我國在北宋印刷術興起之後,就進入印刷文本時期(傅修延,2004。印刷文本即是以印刷為書寫工具的文本,一般指刻板印刷以後可以快速複製文本的文本。後來的活版印刷文本,工業革命後的各式快速印刷文本都屬之。

3、互動多向性表現型態

互動多向性表現型態係以文本的互動性與多向性表現為區分,有互動文本(Interactive text)與互動多向文本(Interacts multi-direction text)兩文本,茲將各文本釋義分述如下:

互動文本(Interactive text)

互動係網際網路不可少的功能,亦是其特色。在文學創作中加入互動的思維,一直是學者嘗試努力的方向之一。所謂互動:英文為interactive,其字首inter等同betweenamong,都有在何者之間的意思 (劉毅,2007。而interactive一詞在yahoo 網路字典上解釋為「相互作用」的意思,用於電腦名詞上則有「具有人、機通信功能」的意思(http://tw.dictionary.yahoo.com/search?ei=utf-8&fr=mini&p=context)。總而言之,英文的interactive具有「交互作用,互相影響」的意思。以中文而言,殿本《康熙字典》解釋「互」為交互的意思,篆文形狀像上下兩個懸鉤交互掛懸。目前「互」字是簡省後的文字,原型字有竹部,表示以人手推握或收繩的意思(許慎,2003),現代電腦篆字與古字相仿。「互」的字體演變請參考:(殿本《康熙字典》;許慎,2003王漢宗電腦字體)「動」在殿本《康熙字典》解釋:「說文作也」,「增韻動靜之對」,「廣韻出也」,「禮月令搖也」。《說文》以古代的「動」字有辵字邊,後來「動」字從「力」字部,「力」字形容人用力時展現肌肉的筋狀(許慎,2003。「動」字形狀就像人在馬車旁牽著馬車。在有名的毛公鼎上的「動」字卻有個眼睛,現代電腦篆字與古字略有不同,從部首力字,與楷書相仿。「動」的字體演變請參考:(許慎,2003;藍燈文化,無年代王漢宗電腦字體)因此,「動」有動作、進出、搖動使物體行走的意思。以上「互動」二字係從中國文字訓詁學上的意義探究,即形容一種動的狀態,有交互動作與相互影響的意思。總之,從中英文字義而言,都描述為交互動作相互影響的狀態。曾琮琇(2009)以遊戲的觀點認為「互動」是一種「相互活動的狀態」,讀者具有觀看與參與的兩個角色。須文蔚(2003)以互動詩作品的觀點,認為此種作品除了展示讓讀者閱讀,還「開放讀者回應資訊」,甚至「加入創作」。巴特(Rland Barthes)將文學作品分「讀者書」(readerly text)與「作者書」(writerly)兩類,而讀者與作者最後成為文本的共同創造者與讀者(高辛勇,1987吳筱玫,2003。侯茲曼(S. Holtzman,l997)卻認為互動文本只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體系」,除了「一堆資訊或符號」,找不到意義,因為認為是一種「冒險的遊戲」,(鄭明萱,1997亞賽斯(1997)以使用者的觀點,認為互動文本的功能必須具備詮釋(interpretative)、探索(explorative)、設定(configurative)、互動書寫(textonic)四項(Aarseth,1997)。因此,本研究對於互動文本的總結:讀者與作者都可以自由進出於文本之中,兩者具有交互動作與相互影響的文本。

互動多向文本(Interacts multi-direction text

互動多向文本又稱互動性多向文本,或互動式多向文本。此文本更能具體展現網際敘事的特性(吳筱玫,2003。互動多向文本與多向文本在中文名詞上僅「互動」一詞之差,這是究其文本所具有互動性與多向性為特點的文本寫作。至此,多向文本再轉化為以文本的互動與多向雙特性為主的文本,並非僅僅只具有互動性而已。

4、遊戲表現型態

係以文本為遊戲主體的表現型態具有讀式或寫式或兩者兼有的讀寫雙重的文本型態位主要設計表現因此除具有互動性更具有讀寫性的文本設計共區分為三類文本:遊戲文本(Playful context)、解建文本(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ntext) 詩中詩文本(The poem of the poem playful context)茲將各文本釋義分述如下:

遊戲文本(Playful context) 

    赫伊津哈認為遊戲就是在一定的時空與秩序內,依自由意願進行規則內的遊戲,遊戲也因限制帶來趣味(Huizinga, 1955)。曾琮琇認為以遊戲文本的角度來審視現代詩的種種現象是一種的「新視野」,可以將詩展現出全新的遊戲文本概念(曾琮琇,2009)。而遊戲文本就是以德希達解構理論的讀寫雙重閱讀為工具,在文本內部與外部的邊緣、空白或是盲點上,以遊戲的態度所創造出源源不斷的解建文本,讓閱讀成為一種雙視線、多視線,或無界線的讀寫形式(鄭明萱,1997;楊依蓉,2006;蕭仁隆、鄭月秀,2009)。此遊戲文本可以讓讀者透過遊戲發現文本中未曾顯現的、新鮮的意義。由於這種閱讀方式顛覆傳統的閱讀概念,開啟文本的遊戲性(楊大春,1999)。其中「詩中詩」遊戲文本,就是建構在此新的寫作概念上,以德希達的解構理論為工具,以後現代主義及杜象現象為表現方式,顛覆了各類文學表現形式(蕭仁隆、鄭月秀,2009)。

解建文本(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ntext)

    就是以德希達解構理論的讀寫雙重閱讀為工具,在原始文本上進行解構閱讀,然後將發現或想要嫁接的文本嫁接於原始文本上,其解構又建構的閱讀行為是無固定模式、規則與結構的,希望重新引導讀者發現多種可能的閱讀與寫作方式所產生的文本。這種從原始文本上既解構又建構出來的文本,就是解構與建構文本,簡稱解建文本(楊大春,1994;鄭明萱,1997;蕭仁隆、鄭月秀,2009)。

詩中詩文本(The poem of the poem playful context)

「詩中詩」文本即「詩中詩」遊戲文本的簡稱,就是以解構文本的方法進行詩文本的遊戲所建構而來的遊戲文本。此新的寫作概念係以德希達的解構理論為工具,以後現代主義及杜象現象為表現方式,顛覆了各類文學表現形式(蕭仁隆、鄭月秀,2009)。

5、文本層次表現型態

在傳統文本時期,文本都是單一文本,當文本進入非線性時,則文本的多層次表現益顯重要。尤其在電腦進入超文本的書寫系統後,多層或是多重文本成為必要的探討因素。因此,以文本層次表現多少為區分,有單層文本(Single-layer text)與多重文本(Multi-textuality)兩文本。茲將各文本釋義分述如下:

單層文本(Single-layer text)

當多重文本的概念在電腦科技開發成熟後,原有的紙面文本就被歸類為單層文本,即所有以傳統文本表現型態的文本都屬之,包括平面文本、手抄文本、印刷文本等都被視為單層文本。此類文本只能以單層的文本進行書寫,雖然可以進行非線性文本的書寫,卻很難發展為多重文本的書寫,如李建興認為的原型超文本即是具有非線性與多向性的單層文本(李順興,2001

多重文本(Multi-textuality

李建興(2001)認為多重文本的概念係源自制動文本的多重文本性質,而制動文本係「不同層次的程式語言」在同一文本中共同運作而成。所以制動文本具有多重性,其文本就是多重文本。因為當作品展現於讀者前,必須經過許多不同語言的轉譯才能顯現。這樣的轉譯係將層層的程式語言經電腦資訊處理後,形成彼此各自獨立卻又環環相扣的狀態。因此,多重文本是針對文本的程式語言設計而言。但在網際文本的境域中,多數文本因為可以指定連結而具有多重性格,都是非線性的多重文本。

6、使用綜合媒材表現型態

當科技進入數位時代,使用綜合媒材來表現各類藝術展演已經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所謂綜合媒材係指使用兩種及兩種以上的媒材作為表現型態者,即可稱之。本研究依其較具代表性的表現型態作為區分,有動畫文本(Animation text)、朗誦文本(Recites text)、電影文本(Movie text)、數位攝影文本(Digital video text)、多媒體文本(Multimedia text)與超媒體文本(Hypermedia text)六類文本。茲將各文本釋義分述如下:

動畫文本(Animation text)

動畫文本是以動畫為主要表現手法的文本,一般用於詩文本或短篇散文文本。所謂的動畫係利用包括圖畫、漫畫、圖片與文字等素材,以動畫的方式繪製文本,使文本中的文學作品情境得以虛擬再現。動畫屬於視覺暫停的效果,即將數張圖片依照時序以定速連續播出所造成的視覺暫停效果,以致產生動感,其實這是一種暫停的幻覺。目前電影播放速度以每秒24個靜態畫面進行,在電腦上則以FPS(Frame Per Second)為影像播放單位。動畫有2D平面動畫與3D立體動畫之分,其動畫素材來源有繪圖軟體製作或手繪圖片以及攝影機拍攝的視訊畫面。目前在網頁製作上已屬於時尚的象徵,能活化內容,產生視覺致命的吸引力(鄭月秀,2004;榮欽科技,2008;胡昭民,2009)。

朗誦文本(Recites text)

以朗誦詩歌為主要表現手法的文本即是朗誦文本,一般用於詩的文本或短篇散文的文本。係以人聲的朗讀或表演的方式,使文本中的文學作品情境得以虛擬再現。目前朗誦文本僅在詩歌表演上使用,有詩人或是朗誦團體在舞台上表演,如:台北詩歌節常有此表演。將這些詩歌朗誦聲音錄下來,以各種方式再製與播放就是朗誦文本,一般用於詩歌朗誦與短篇散文朗誦。成寒曾為此編製《大詩人的聲音》附有CD片,雖然目前朗誦文本有如鳳毛麟角,卻十足珍貴。成寒說:「詩,先用聽的,然後再去看它,讀詩的樂趣,逐漸浮出水面。」又說:「詩人用詩的語言給我們傳遞了幽微密觸的情感」。陳義芝也說:「作家的聲音珍貴」(成寒,2004)。將朗誦聲音配入文本中展現,就是另類的珍貴文本蕭仁隆、鄭月秀,2009)。

電影文本(Movie text)

目前電影已經被視為一種藝術,一種「說的藝術」,是透過聲音與畫面來敘述故事的藝術,且視電影為一種文本,即電影文本(井迎兆,2009李建興(2001以「圖像聲光結合」與「可以閱聽為準」認為電影是「泯滅文類界線」的多媒體,是一種「整合了文字、圖形、動畫、聲音的『文本』」。將電影視為一種藝術已成定局,但視為一種文本則接近數位美學的觀點。目前,類比電視台亦逐漸汰換為數位錄製之電視播放。最近,《阿凡達》(Avatar)數位動畫電影轟動世界!代表連電影都開始進入數位影視的世界。如此一來,將數位電影視為一種文本,乃是趨勢。

數位攝影文本(Digital video text)

數位攝影文本可以簡稱DV文本,係以DV攝錄影機所攝製的文本,但以電影的表現手法來呈現文學作品的內容,非以電影的影音剪及畫面等為主軸,而是以文字敘述為主軸,電影的表現手法僅是襯景,是用於作品情境的再現效果。數位攝影文本使閱讀不再只有想像,多了一層情境的虛擬再現。數位攝影文本乃是文學的電影文本(蕭仁隆、鄭月秀,2009)。但電影屬於類比信號,而網際網路屬於數位信號,此為兩者不同之處,數位網路更具高度的互動性(須文蔚,2003。自從數位攝影機價格價格滑落,一般民眾漸能購得。影視剪輯也不再困難,網路多的是數位攝影的影片。因此,可預見的未來,數位攝影文本將大行其道。

多媒體文本(Multimedia text)

多媒體一詞眾說紛紜,以致多媒體文本一詞須多加引證。multimedia係複合字,由multimedia而來,字首multi則是源自於拉丁文的multus是多的意思(劉毅,2007media就直接音譯為媒體。從中文字義而言,就是媒介之體,翻譯相當精準貼切。所謂媒體,係凡具有傳播「文字、影像、聲音、圖片、動作、行為等」訊息功能的媒介物,就可稱為媒體。而多媒體就是由兩個以上的媒介物構成的新媒介,且須具備互動性(鄭月秀,2004)。也有另一論點,陳錦輝;陳湘楊(2009)則認為結合多種媒體的呈現方式就是多媒體,電視即為一例,非關互動與否。亦有認為多媒體隨著時代進步,其定義與內容亦隨之改變,目前認為只要運用多種以上媒體同時呈現的媒體就是多媒體(施威銘研究室,2008;榮欽科技,2008)。《微軟電腦字典》則直截了當的解釋為「一種結合聲音、圖形、動畫及視訊的媒體」,又認為屬於「超媒體的一個子類別」(Microsoft,2002)。以上所論都集中於多元媒體性的同時運用,至於互動性,大都屬於網路互動性之使用。然而,目前電視及廣告牆已經有不少具有雙向互動設計性質的多媒體,又稱為環境式互動廣告(黃俊鼎,2009)。多媒體的互動性亦將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增強需求。至於使用多媒體文本的目的係運用多媒體的特殊效果,為文學作品再造可能的虛擬情境,為閱讀文本增添趣味與意境的想像。因此,但求合適的多媒體表現,文本的互動性則依據作者設計需求而定,然其文本都屬於多媒體文本。

超媒體文本(Hhypermedia text)

李順興認為超媒體(hypermedia)一詞首次出現於1965年尼爾森的"A File Structure for the Complex, the Changing, and the Indeterminate," 論文中 (李順興,2001,意指能結合多媒體於超文件中的媒體,但強調其非文字部分(Microsoft, 2002)另一說法則是超媒體相當適合進行數位資訊的蒐集、保存與分享,係綜合網路上不同性質媒體的文件或是檔案,以超連結方式予以相互連結,再綜合呈現於螢幕上。例如:Photoshop 或是Flash網頁的動態格式製作具有連續性動畫效果,可以搭配背景音樂、按鈕音樂、壓縮圖片,亦可一邊下載一邊播放圖片,更能與使用者產生互動效果(榮欽科技,2008。因此,以此超媒體製作的文本即是超媒體文本。

7、動靜形式表現型態

傳統文本都以靜態表現型態顯現,沒有所謂動態與靜態之分。當電影成為家戶娛樂時,學術界開始探討電影可否成為一門藝術,而文本的動靜型態區分已經開始進行。直到超文本的書寫系統出現後,文本的型態就正式區分為動態形式與靜態形式兩類。所以,以文本活動與否的態勢區分文本的型態,可區分為靜態文本(Static text)與動態文本(Dynamic text)兩文本。茲將各文本釋義分述如下:

動態文本(Dynamic text)

與靜態文本相反,即亞賽斯(1997)所認為的「動態循路」敘事。以此「動態循路」寫作的文本就是動態文本,包括網際文本與動態的多向文本都屬於動態文本,又可分為文本式動態文本與腳本式動態文本。所謂文本式動態文本即腳本會變化,文本也會變化的文本屬之。若只是腳本會變化而文本沒有變化的文本則是腳本式動態文本。至於腳本與文本動態的區別在於何者會變化,若讀寫者只能局部參與已經設好的文本卻無法更動其素材,亦即無法從事寫式文本的閱讀就是腳本式動態文本。若讀寫者能完全參與已經設好的文本且能更動其素材,亦即可以從事寫式文本的閱讀就是文本式動態文本(Aarseth,1997;吳筱玫,2003。若以網頁解釋則是可以依據用戶要求經連結或輸入規定的資訊,即可以輸出不同的內容,可分為客戶端動態網頁與伺服器動態網頁兩類(陳湘揚,2009)。

靜態文本(Static text)

亞賽斯(1997)在分析「循路」(ergodic)觀念以統攝非線性敘事文學時,認為「循路可以是靜態循路,亦可以是動態循路」。而以「靜態循路」寫作的文本就是靜態文本,包括一般的線性文本與靜態的多向文本,係指腳本與文本都固定不變,一如傳統文本印刷出版後,一切型式與格式都無法改變(Aarseth,1997;吳筱玫,2003。若以網頁解釋則HTML只能視為靜態網頁檔案格式,其網頁內容一經設計完成即無法進行修改,所以是單純的顯示HTML的內容而已(榮欽科技,2008動畫素材來源,如:繪圖軟體製作或手繪圖片以及攝影機拍攝的視訊畫面,其實都是靜態圖片的連續播放結果,因此,其素材本身都是靜態的(榮欽科技,2008;胡昭民,2009)。若不以網路網頁解釋,則所有實質文本包括印刷文本、紙質文本、紙面文本、平面文本、手抄文本等傳統平面文本都屬於靜態文本。伯特(Jay David Bolter)認為以文字將詩句寫在紙上,印在紙上,「讓詩意、動作凍結成不變不滅的僵固物」,變成永恆,就是靜態之美。靜態文本具有單調、順序一致、有秩序的、固定的、被限制的、無法改變的特性(鄭明萱,1997)。

8、虛實形式表現型態

對於虛實兩個觀念而言,國人是不會陌生的。例如:以「虛虛實實」來表示事件的不明朗化,真假難辨。當數位科技的圖像製作技術越來越擬真化後,乃有虛擬實境之言,或虛擬世界、虛擬人生之表述。在這眼見的實體世界中,一般都認為是實體的,真實的世界。當這些實體不能以可觸碰呈現時,就被認定為虛擬的、幻化的,或稱夢境的、非真的、想像的影像。以文本而言,也存在這類情形。以文本的虛實形式為表現型態區分,有虛擬文本(Hypothesized text)與實質文本(Substantive text)兩文本。茲將兩文本釋義分述如下:

虛擬文本(Hypothesized text)

虛擬文本係相對於實質文本而言。目前網際網路的文本中所有創造的情境都是虛擬的,所以流傳於網際網路上的所有文本都可稱為虛擬文本。如以數位呈現的傳統線性文本或是多向文本、互動文本以及多媒體文本,其文本只是螢幕的呈現,當螢幕消失,文本就無法看見,所以是必須藉螢幕來讀取的文本,猶如鏡中像一般。在網路上有所謂虛擬社區、網路社群、虛擬實境、電子會議或稱視訊會議、賽伯空間、網際空間都是虛擬的再現(吳筱玫,2003)。文本在這種情境下再現即是虛擬文本,如:電子書為最好的註解,直到這些文本被列印為各類材質的文本後,才回到具有實質的實體傳統文本。

實質文本(Substantive text)

實質文本係相對於虛擬文本而言,目前傳統的平面的文本都屬之。包括所有的印刷文本、紙質文本、紙面文本、平面文本、手抄文本。所以實質文本與靜態文本的特性相同,具有單調、順序一致、有秩序的、固定的、被限制的、無法改變的特性。屬於平面的視覺感受,及全方位的實質形象,是真實存在的存在物,可以被觸及、可以被感覺,具有真真實實的實體(鄭明萱,1997)。也就是所有傳統書籍的形式與內容被書刻於文字載體上的載體,內容不需再經中介物即可呈現眼前,如:紙的載體,以及中國的甲骨、青銅、鐵、石、竹簡、木簡、絲綢、縑帛、碑碣,古埃及的莎草,兩河流域的泥板書、陶板書、獸皮,以及古印度的貝葉書等都是實質文本,有別於必須以螢幕才能顯示閱讀的虛擬文本(傅修延,2004;羅寶樹,2007)。

9、讀寫形式表現型態

巴特從讀者的關係上界定文本的形式時,認為現今的非線性文本應具備讀寫雙重的閱讀形式,而這觀念即德希達解構理論的雙重閱讀。因為作品已經成為文本,當作品完成之時,只能形容為一個書寫空間的起點,其它則有待讀者經由閱讀予以創造許許多多的文本,此即讀寫形式的表現型態(鄭明萱,1997。文本以此讀寫形式表現型態為區分,有寫式文本(Writerly text)與讀式文本(Readerly text)。茲將各文本是釋義分述如下:

寫式文本(Writerly text)

寫式文本係巴特從讀者的關係上界定的文本之一,是由讀者自行建構「真象」,並積極參與創造意義。亦可說是寫式閱讀,即由讀者進行書寫與詮釋的多重閱讀,超文本即屬於這類文本。寫式文本強調作者與讀者之間進行互動的對話,甚至進行改寫或再創文本,讓文本永遠是一個沒有完成的作品,一個正在進行中的作品。所以,此文本屬於現代與後現代的文本,更是目前電腦書寫系統可以輕易完成的超文本。寫式文本又分為獨立寫式文本與網際寫式文本(網路)兩類。獨立寫式文本又稱為「私家文本」,也就是一種提供可以讓讀者閱讀文本外,還容許讀者對於文本進行書寫的文本。然而,這個書寫過程只在讀者所擁有的文本內封閉式的書寫(鄭明萱,1997。本研究認為此類文本亦可稱為封閉寫式文本。網際網路寫式文本就是在網際網路上進行讀者與作者的雙向互動的文本,其文本型態符合後結構主義或稱為解構理論對於雙重閱讀的期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oud4622&aid=5912412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1 15:50 【udn】 比價後更省錢!一年 視訊 哈伯 攝影機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