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孟子的民貴君輕說
2012/11/25 17:39:23瀏覽848|回應0|推薦1

 孟子的民貴君輕說

 

      西周行禮治,宗法制度與封建制度結合,即以嫡長子繼承之周天子為天下永遠之大宗,以各國諸侯為小宗;以嫡長子繼承之諸侯為其諸侯國之大宗,卿大夫為小宗;進而,又以嫡長子繼承之卿大夫為其氏族之大宗..依此建立一個百世不遷之大宗與五世親絕之小宗,禮法非常嚴明,諸侯非天子之宗親即功臣之後,各守封疆,悍衛天子。到了平王東遷以後的春秋,天子失去了他的實權,成了虛位天子,禮崩樂壞,祀與戎不再是天子專屬的權力,諸侯除了相爭外,還對天子奪權,而有所謂五霸。霸主以「周室卿士」之姿,入主周室,把持朝政;不過霸主都仍有分寸,知道義務所在,以「尊王、攘夷」及「存亡國、繼絕世」為原則。到了戰國,國際間,戰爭規模擴大,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而就各諸侯國國內而言,君權膨脹,上下交征利,民眾生活困苦。這是孟子提出「民貴君輕說」的時代背景。

孟子並未反對以往天子受命於天的說法,但他把天意落實於民意,他引用《尚書》「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說法來解釋「天意表現在民意、民意等同天意」的道理。天意邈邈、無從得知,既然天意會在民意中展現,那體察民意自可得知天意,因此天子施政自應以民意為依歸,而天子得位終究是得自於民意之付託,即孟子所謂「得自丘民為天子」,這也正是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

在這個道理下,國君只有相對的權力,沒有絕對的權力,即所謂「君子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更進一步言,國君若瀆職,亦是可以去除的,此由「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可見。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aude0317&aid=707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