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歐陽脩(伐樹記)闡述之義理
2012/05/07 10:52:20瀏覽2991|回應0|推薦0

筆者認為,歐陽脩(伐樹記)目的是在詮釋《莊子・山木》第二十的義理。
《莊子・山木》第二十以「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及「雁以不材死(即材者存)」說明「處乎材與不材之間」的重要性,並進一步以「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的道理,引出「乘道德而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之法則。莊子要講的其實是在:有時候無用要死,有時候有用反而不得好死,因此我們要隨時保持彈性,可以有用,也可以無用,有用可活時我們就有用,無用可活時我們就無用;但,這麼一來,我們就會很累,隨時要視狀況而變,即隨時要保持可對應於環境變化的高度彈性,要能做到這點,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切乘自然之理而為,不捨本逐末,由物的本性去掌控物,而不被物表面的用途所炫惑,反而被物所拘絆;這樣自然就能乘勢而為,不致有差錯了。
這論理,後段雖抽象而難解,卻屬形而上的層次,沒有邏輯推理上的問題,但前段則在推理上有些令人疑惑的地方,那就是:
1. 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2. 雁以不材死
兩者一個是木、一個是雁,既非同類,如何相比?難道木不材便能終其天年嗎?不!莊子的意思並不是這樣,歐陽修有鑑於《莊子・山木》第二十中之「木」為「山中之木」,因此便舉了兩個「園中之木」來代替「雁」,因「園中之木」也是「木」,屬同類,因此可以比較,而且「山中」與「園中」正好形成其如何「處之」的不同,故歐陽修於比較後可謂「視其『處』之而已」;進而,兩個「園中之木」其中一個是樗,一個是杏。
前者之樗根壯、葉大,根壯則梗地脈,耗陽氣,使新植者不得滋,葉大則陰翳蒙礙,使新植者不得暢以茂,且其材拳曲臃腫,疏輕而不堅,不足養,是宜伐,雖同於《莊子・山木》第二十中之「木」般之不材,卻以不材死,不得終其天年;目的是在告訴我們,「木」未必以不材即能終其天年。
後者之杏則體堅、美澤可用,卻不伐,足見「木」亦未必以材死、不能終其天年。
那麼木如何能終其天年呢?是必須對人沒有壞處嗎?
不!仍以杏為例,杏凡其根庇之廣,可六、七尺,致其下之地不得蔬,亦有同於樗之弊,足見其理由並不單單在對人有沒有壞處這麼簡單的理由上。杏能不被伐,理由是在:杏方春且華,將待其實;即,有更大於以其下地得蔬之利益。
在歐陽脩(伐樹記)中除了樗、杏外,還藉莊子之口提出了樗、櫟與桂、漆之別,即「樗、櫟以不材終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見傷夭」,其實《莊子・山木》中只言及「山中之木」,並未言及樗、櫟與桂、漆之別。就此,歐陽修的目的仍是在以「木」比「木」,並綜論謂:凡物幸之與不幸,視其處之而已。
此論,謝慧暹《文學與人生・文學與處世・伐樹記》註解謂:人的幸與不幸,並不取決於自身的條件,端看他對這個社會有沒有貢獻而定。
這個註釋頗有問題,因為:
第一點、原文是謂「凡物幸之與不幸」,不是「凡人幸之與不幸」。
第二點、謝慧暹博士似乎將「材與不材」解釋為自身的條件,將「處之」解
 釋為對社會的貢獻。但原文也罷、《莊子・山木》第二十也罷目的都不是在
 談對社會的貢獻,對社會有無貢獻就是原文中所言及的「材與不材」,無
 論是「材與不材」或「有無貢獻」都是由人的成見決定,這兩種說法是一
 而二、二而一的;而且依原文所述,「木」無論是「材與不材」或「有無
 貢獻」都可能被伐的;歐陽修要談的是「處之」,物之幸與不幸決定在如
 何「處之」,因此「處之」不能解釋為對社會的貢獻。
第三點、原文是謂「以無用而賊有用,烏能免哉?」任何事物皆不免於有其
 負面因素,但只要正面因素多於負面因素就有存活的機會,像例中之杏木
 一樣。
第四點、原文在「以無用而賊有用,烏能免哉?」之前還謂「夫以無用處無
 用,莊周之貴也。」意思雖是說莊子擅於以無用之身處無用之處,但實際
 用意除了是要為下一句「無用」之負面因素作引言外,也說明了歐陽脩本
 人對《莊子・山木》第二十的理解,認為問題在「處」不在「無用」;在這
 段論述中特別強調「處」,但由此處之「處」字完全看不到「對社會的貢
 獻」的意思。
由上觀之,「處之」應解釋為「如何對應於環境變化而彈性調適」,因歐陽脩(伐樹記)根本上就是模擬《莊子・山木》第二十而成文的,歐陽脩只是補註了《莊子・山木》第二十前段之命題而已,由原文觀之並無駁斥《莊子・山木》第二十之意。至於《莊子・山木》第二十後段之論述,則不但極為形而上,也極難執行,有關於此歐陽脩則以「處之」一詞詮釋,意思是說:有時候無用要死,有時候有用反而不得好死,因此我們要隨時保持彈性,可以有用,也可以無用,有用可活時我們就有用,無用可活時我們就無用;但,事情需考慮的因素很多,如果要時時考慮、樣樣考慮,每次、每樣都要在極有用和極無用間澈底擺盪,那我們不但會很累,事實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只要抓住一個原則,那便是永遠讓利於存活的因素高於不利於存活的因素即可,其實這就是《莊子・山木》第二十中之「道德」,也正是自然之理。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aude0317&aid=642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