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6 17:43:26瀏覽4150|回應0|推薦0 | |
洛夫,人稱「詩魔」,他的詩作是隨著時間不斷蛻變的,從早期的詭冷沉鬰到後期的開朗闊闥,但始終不變的是他經營意象的能力,他詩裡的時間常常不是線性的,是壓縮變形的,是時空交錯的,是通感的,極富禪意,常有轉折的譬喻、暗示與飛躍的斷接。以〈金龍禪寺〉為例: 「晚鐘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第一段) 如果此處降雪 (第二段) 而只見 一只驚起的飛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第三段) 這詩的本事是「黃昏時分,作者沿著長滿羊齒植物的小路拾階而下」(第一段),「這時作者看到被驚擾而起的飛蟬和方才一盞盞點亮的燈火」(第三段),但,作者卻冷不防地在這兩段間插入了一個奇問、奇想「如果此處降雪」(第二段),將前述順流而下的邏輯打斷,像一口一口吃月餅時,中間挾著啜一小小口的茶,讓你舒了舒喉嚨,舒了舒大腦,在甫看完第一段而將進入第二段前,整理整理大腦中方才收集完畢的資訊: 「晚鐘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第一段) 「晚鐘」是聽到的,「遊客下山」及「小路」是看到的,「晚鐘」為什麼會是「遊客下山的小路」?而,「羊齒植物」為什麼會「嚼」且「沿著白色的石階一路嚼了下去」?思緒正緊著,可謂百味雜陳,中間來了一口清湯「如果此處降雪(第二段)」,讓美味沉澱,才接著回到原來的軌道上說道「這時看到被驚擾而起的飛蟬和飛蟬和一盞盞點亮的燈火(第三段)」的情形,這是一個「飛躍的斷接」,看似突兀,實則詩趣無窮,瞬間將人我帶入禪境,將「晚鐘」與「遊客下山的小路」聯結,將「羊齒植物」與「我」聯結,幻化成「嚼著草下山的動物-羊」,前者是聽覺與視覺的融合,後者則是視覺中靜態與動態的對照和相生,它的相生不只是來自相對運動而已,它還超越了相對運動,因為「羊齒植物」就像「領頭羊」一樣,一直領在作者前頭漫延、漫延,領著作者拾級而下,作者極巧極妙地運用了通感的手法。就這樣,在思緒沉澱之後,回到了下山路上的光景,山路上有「飛蟬」和「一盞盞點亮的燈火」,且看: 「而只見 一只驚起的飛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第三段) 「飛蟬」不只是「飛蟬」而已,「一盞盞點亮的燈火」也不只是「一盞盞點亮的燈火」而已,「飛蟬過處把燈火一盞盞點亮」,它抓住「燈火一盞盞點亮」的動感硬說是「飛蟬」點亮了它們,這硬拗卻拗出了詩意來,讓我們不自覺地在腦海中升起了一幕「飛蟬過處,燈火一盞盞點亮」的影像,不會心微笑也難。這時,時間不是線性的,是壓縮變形的,是時空交錯的,天黑了,燈也亮了,那燈對照黑幕,呈現的是「白」色,這「白」透過「如果此處降雪(第二段)」的「雪白」與第一段「白色的石階」又串成一氣,使整個詩文都「白」了,「白」得那麼冷峻、那麼孤獨,作者究竟要表達什麼?是為人生的無常感到無奈?還是為沿著白脫離黑暗投向光明而感到一絲欣慰?還有那白白的燈是「蟬」點亮的,「蟬」又代表什麼?為什麼要說是「蟬」點亮的?作者在這些處留下了多少不可說不可說的譬喻或禪機。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