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7 07:42:51瀏覽1570|回應0|推薦0 | |
本文所見之華歆及管寧,主要見於〈管寧割席分座〉、〈華歆、王朗優劣〉及〈華歆、鄭太避世〉,論之主要係基於某人謂「兩人修養高下,不言可喻」,認「華歆之胸襟氣度不如管寧」,而興細究之意。 其實,這三則文章固然皆論及華歆,其中卻只有一則論及管寧,且除第一則外,後二則對華歆的描述也都是相當推崇的,要加詳論,恐怕還須多參考些資料才成。 對華歆:《三國志》評謂「清純德素」、陳登評謂「淵清玉節,有禮有法」、陳群謂「通而不泰,清而不介」、傅玄評謂「積德居順」。 對管寧:三國志則評謂「淵雅高尚,確然不拔」、陳群評謂「清儉以激濁,貞正足以矯時」。 以上皆為美譽,唯獨《三國演義》則將華歆描寫成一個「趨炎附勢、助紂為虐」的政客和奸臣。華歆是不是一個「趨炎附勢、助紂為虐」的政客和奸臣,以《三國演義》的立場和《三國志》自然不同,主要是華歆在漢魏之際不但出仕,而且參與了曹操取代東漢政權的過程,相對的管寧卻始終不出仕,因此謂「兩人修養高下,不言可喻」者自有所本。唯,《論語‧泰伯》有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前朝人是否宜為後朝官,實見仁見智,更何況,在魏晋南北朝之際,朝代更替快速,在朝代間數朝為官者屢見不鮮。 因此,在此姑且不論這點,只談為人處世態度。 首先由以上評語可知,從相同點言,無論是華歆或管寧在為人處世的態度上皆是「淵清玉節」或「淵雅高尚」的,自不在話下。 至於兩人的不同點,首先由〈管寧割席分座〉可知,華歆是再意「俗世」的,不同於管寧之棄之如敝屣,但考究史實,華歆雖在曹魏官拜至司徒高位,卻一向熱心濟世,自己則始終清貧如洗,可見他並不在意財利,他的「俗世」含有「經世濟民」的意義,因此才會博得「有禮有法」(陳登)、「通而不泰,清而不介」(陳群)及「居順」(傅玄)的美譽,這點由〈華歆、王朗優劣〉及〈華歆、鄭太避世〉二則亦可觀見,足知華歆不但是入世的,而且有為有所,一樣是修養,他在乎的是學能始終要用於世,不像管寧之不但摒棄俗世,不把俗世放在眼中,不但視「片金」為無物,甚至還做作地與朝夕相處、共同學習的學友「割席分座」,平常之行為舉止更至於狂狷的程度。 即,管寧以至高道德的表彰為職志,重形式,若要從嚴苛批判的角度言,有食古不化及沽名釣譽之嫌;華歆則以經世濟民的實踐為職志,重實質,若要從嚴苛批判的角度言,則有善變、取巧之嫌。這是兩人在為人處世態度上的不同點。但,就余觀之,兩人所為,皆非常人所能,堪稱賢者也,敬甚!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