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者與藝術之間──讀李煒《永恆的孤獨》
2016/07/14 01:15:40瀏覽511|回應0|推薦5

「觀看先於語言 (Seeing comes before words.)」,這是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其經典著作《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中的第一句話,他接著說:「小孩是先學會了觀看與辨識,才學會了說話(The child looks and recognizes before it can speak.)」。我們透過觀看來認識世界、建立自我、探索意義,然而在現實中,我們能看到的畢竟有限,因而我們需要藝術。藝術,就如李煒所說:「補償了我們無法把世界看得更清楚的缺憾。」

藝術品往往暗示著不只一種觀看的方式。比方一幅畫中所呈現的信仰、故事、位置配置、色彩、物品、畫中人物的眼神、視線、姿勢等,都傳達著很多訊息,有些直接,有些隱藏。在藝術品前我們是一位觀者,如何看,決定了我們將讀出什麼樣的訊息。李煒曾在令我難忘的《嫉俗》中介紹了幾位藝術家,賞析了他們的作品,以殊異的寫作形式帶領讀者閱讀藝術家的生命,成為藝術品的觀者。如今《永恆的孤獨》延續了《嫉俗》的風格:一樣的創意,一樣的精準,一樣的知性,一樣的幽默。

《永恆的孤獨》這部特別的西洋藝術簡史以不落俗套的觀點述說著十位藝術家的生平以及各種藝術主義的流變。從文藝復興甚至更早之前的藝術談到女權主義,每一篇的行文都有別出心裁的設計。藝術家之間的藝文與軼聞、對決與糾葛、愛情與信仰、名譽與孤獨巧妙地與文化、主義、藝術品的內涵嵌合在一起,既是專業的藝術著述,也是精采的故事。在寫作形式與內容取材上,已然展現了一個有別於一般藝術史的「觀看方式」。深入卻不艱澀,非凡的好看!

李煒總能用精準的文字詮釋一個人、簡析一幅畫,點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細節,不論是誰都能夠隨著李煒了解藝術品的旨趣。要剖析一件藝術品需要「觀看」的功力,也許要廣博的知識:希臘神話、聖經、歷史、煉金術、透視法、幾何學、色彩、作畫技法……這些,李煒都能談。在書中你能認識到艾克和維拉斯奎茲這兩人傳世的「鏡子」,前者的在《阿爾諾芬尼雙人肖像》中而後者的則在《宮娥》以及《鏡中的維納斯》中。這也許並不新鮮,但維拉斯奎茲的鏡子啟發自艾克的鏡子,兩者的較勁與差異我是看了書才明白的。此外,阿爾岑《肉舖和逃往埃及》中,逃往埃及的故事被繪製成肉舖外的窗景;波希的《愚人石》和《人間樂園》都有煉金術的隱喻在其中,每一幅畫的解說都讓人多學了一點。

不過有的時候,藝術也許不總是需要評論家們尋尋覓覓的各種要素,就像李煒引述德拉克羅瓦的宣言:「繪畫的初旨就是為視覺製造盛宴。」這自然又是另一種觀看的方式。面對一幅畫,我們都很直覺地想要看懂它,鑽研其中的細節與故事,但有些畫呈現的也許只是單純的「視覺盛宴」,邀請我們這些觀者的眼睛體會畫面中的力度、線條、光線與色彩,給我們一個將世界看得更清楚的機會。

在永恆的孤獨中,僅僅我一人面對著一件又一件的藝術品,不停地看,也不停地想,總會有幾個與現實離題的剎那,讓我走入某個藝術史的片段,彷彿一切都那麼活生生,如臨眼前。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joea03021&aid=6606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