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誰的主控權?─《四大天王》
2006/08/21 00:16:55瀏覽2003|回應2|推薦11

有人說:掌握媒體的人,就是贏家。


吳彥祖的《四大天王》,將四位影壇男星組成樂團的過程搬上銀幕,由於內容道出了娛樂圈包裝、修飾的內幕,又觸及設局欺騙傳媒,所以在公映後引起了軒然大波。

戲中最真實的,也許是音樂人訪談的部分,亦是最吸引我的部分。可是這種真實,也是經過剪接的,觀眾看不到問題,只聽到答案,不知道受訪者對這部電影了解的程度,那麼這種真實,是否也要打折扣呢?

我們往往覺得紀錄片比劇情片真實,然而這種真實是透過編導的主觀去表達的,導演的視角決定了觀眾的視野。真實,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客觀。

紀錄片只是這部片的形式,其實從片中一些戲劇化的安排,便可窺出虛構及刻意編排的軌跡,而編導也沒有把它定位成紀錄片,只是透過假戲真做的成立樂團、真演唱假吵架等手法,模糊了真實與謊言的界線,從而諷刺娛樂圈真假難分的荒謬。


有趣的是,編導挑選了「樂團」來作為影片的主體,這或許是編導的一個夢想,但諷刺的不是電影界而是唱片界,是否也是身為影壇男星的一種自我保護?其實娛樂圈的本質都是互通的,同樣的問題也不斷在因果循環,只是要將唱片界的故事假戲真做,自然比拍電影界的故事成本低的多,而「樂團」這樣的設定,發揮空間也大。

團體原本就比個人有更多的可能。通常唱片公司在組合團體時,不會挑選外貌、歌藝程度一樣的人,而是將不同特質的人結合在一起,藉以吸引不同層面的觀眾,在商業運作上,也方便運用各人特質的強弱去製造話題。

在影片中,編導針對四個男星戲外的形象和演藝資歷,設定了各人的角色性格,也決定了故事的發展。這樣真假混雜的設計,配合追蹤鏡頭的生活化拍攝,讓觀眾在觀看時,有對號入座的猜想和探看藝人隱私的快感,然而這一切又出自於創作者的佈局,反將了窺看成習的傳媒和觀眾一軍。


報紙、雜誌、電視都是傳播的媒體,大量散布的訊息,很容易被人群接受,如果傳媒流於譁眾取寵,而觀眾又積非成是,就難以分辨真實和謊言。

電影,也是一種傳播媒體,編導透過影像去表達思想。

《四大天王》一開始便揭示了唱片業的衰落,卻仍有大量新人湧入市場,繼而在多位音樂人的訪談中,道出問題的原因,尤其請來真正的「四大天王」中,歌藝無人置疑的張學友現身說法,更是點題。訪談穿插在似紀錄片的故事裡,和樂團成軍的經歷對照,是一種隱喻。成員表演上的缺點和似是而非的補救方式,是建立在自嘲上的反諷;戲劇化的解散危機,則似真似假的帶出了戲裡戲外主角們性格及利益的衝突,又暗扣了音樂人應同心協力的期待。

在模糊真假的《四大天王》裡,最初成軍的友情期許和最後虛擬的成員未來,也許是最真實的心聲。就如片中非紀實的動畫,有時最能如實反映人無法宣之於口的真正想法。


片中主角以「市場策略」為由,對傳媒發放單曲被竊的假消息。然而在科技發達的今日,其實不需有名或利亦能操控媒體,網路上傳遞的訊息可能以訛傳訛,而下載媒體的濫用,也讓《四大天王》裡刻意混淆真假的編排,在二度剪接中失去原貌,彷如對編導最大的諷刺。

我們每天都從各種媒體接收大量的訊息,無形中也被其左右。雖不是每個人都有心去掌控媒體,但卻能做自己心的主人,去判斷和分辨接受的訊息。無論媒體多發達,主控權始終操之在己。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inema&aid=400655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回應文章: 誰的主控權?─《四大天王》
2007/12/02 22:17

改變必源自於分析,若分析有效樣本不夠多或對未來有疑慮或懷疑分析方向錯誤:常用方式就是風向球或以第三人稱敘述.

全世界的合唱團體以披頭四為世界聞名,但以解散收場;全世界合唱團體(含兩人)大多逃不過類似披頭四著命運.

分析:男人有心理週期(人人不同),女人有生理週期(人人不同);人人在婚前與婚後公用時間不同;數學公式-合唱團體交集宣傳團體(經紀公司,媒體,贊助廠商)交集演出場所=共同時間幾乎為零.

改變:1.固定演出場所2.固定錄影音及演出時間3.用預錄方式取代現場.

2007.12.02PM22.15.


Ocean(cinema) 於 2007-12-04 20:30 回覆:

有人說:解散是團體的宿命。

也有人說: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不管是分或合,我想,珍惜擁有的當下,是對彼此最好的相處方式^^


【管什麼管】版主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唱片公司?藝人?觀眾?
2007/02/22 01:37

我真的很搞不懂這些人的想法

人家說台灣的娛樂圈品質越來越低真不是沒道理

有很多真正有實力 好歌聲的歌手就是紅不氣起來

紅起來的卻總是那些不知道在搞什麼唱什麼的人

就連不會唱歌的模特兒都可以出第二張cd?!

因為帥?因為正?

歌詞內容永遠愛來愛去

旋律曲風永遠抄來抄去

最慘就是copy歌了

以為換了歌詞就是自己的東西

那只會讓人更看不起台灣 看不起歌手

說盜版倡狂

也不想想一張cd好聽的有幾首歌?

想讓台灣唱片界活起來

不僅是唱片公司 連聽眾觀眾都要好好的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