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21 23:58:17瀏覽992|回應1|推薦27 | |
作者袁勁梅為中國旅美作家,於二零零三年獲第十七屆聯合文學中篇小說首獎。以家族歷史為背景,寫出家中五代的的反叛史,一代反叛一代,打著革命的旗子,每一代都是忠臣,每一代也都是逆子。 這篇心得,其實我想了很久,因為小說的背景與我相處的年代不同,我無法體會書中所說的革命情感,讓我想起先前讀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時,也有些許這種感覺,但因為那個時代背景是國民政府撤軍來台,學校的歷史課甚至國文課都曾上過,多少有點熟悉,可這本忠臣逆子中,描寫的有革命軍、有共產份子、有保皇派、有革新派等等,不僅派別不同,生活習慣等也都不太一樣,讓我對這篇心得愣在電腦前,每每打了幾字又再刪除,遲遲無法動筆。 《忠臣逆子》以家族歷史的黨派不同,寫出相處中的淚與笑,每一代為了自己的政黨,都是忠臣,都誓死效忠,甚至面對愛情、親人,也都是黨派至上,我無法想像在台灣這種民主的時代,共產限制思想的方式是如何生活,又為何有人如此強悍的捍衛它,甚至死後也希望是組織的一份子。而每一個下一代都說要革命,認為自己走的是條新路,即使成為「逆子」也在所不惜,就是這樣的「結構暴力」形成一連串的悲劇。 我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可是這個情節讓我想起高三國文某課中提到的,原住民被迫為不同領袖打仗,某代為了國民軍、某代為了美兵、甚至還有越軍與共軍,不同年代卻都是敵人,對原住民來說,那是家族史的沉重與悲哀,因為他們不是自願的,這是環境與生活對他們造成的結構暴力,雖然書中的角色都是自願,但又何嘗不是一種暴力呢?其實革命就像作者在自序中所說:「那“革命”本身就不是什麼好果子。用暴力奪來的權力,只能用暴力來維持。」 而下一篇的〈羅坎村〉讓我更感到時代差距帶來的難過,它講的是從以前過渡到現代所造成的鴻溝,時代不斷的演進,總會有些東西被遺留、被遺忘、被淘汰,這是一種深度的悲傷,如同陳凱歌導演的作品【百花深處】所描寫的,在日新月異的深處,以往的東西埋在其中,依然存在。 其餘的故事,都是從前兩篇演變而來,一段連著一段,戴家的興衰史,以中國歷史與西方文化的相互比較手法,描繪出一代代忠臣、一代代逆子的故事。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