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25 01:19:54瀏覽795|回應0|推薦1 | |
3月1日在安徽合肥小團山上開辦中英書院,採混齡式教學,自幼至長皆可入學。中西經典和現代科學一體教授。親近自然、性情陶冶、意志鍛鍊、生活技能、體魄養成、藝術欣趣,皆不偏廢。道德涵養於無形,氣質造就於日常。 我們在小團山興辦書院,希望能呈現充滿生機的中國文化,承接過去,展望將來,開闊而不自大,自足而不自滿。
書院緣起 自我到合肥後,有此建議的朋友數以百計,我總是認為有勇氣承擔和參與非制式教育的家長數量不足,而且小團山建設未成,所以遲疑。但是聽過了太多讓我失眠的故事,建設也足夠書院使用,是時候了。 家外祖李公中英,夙重教育,時以重建文化鄉里為念。時時囑我建設農村,毋忘教育。遂以籌辦書院事稟告家外祖,自此時時垂問,然書院未及成立,而遽已仙逝。為紀念先祖心願,也為以造就中國新世代之英粹為務,故名之為「中英書院」。 中國有十三億人,融合多種民族,最大的資產應該是思想的萬態紛呈,結果應試教育卻搞成千人一面。我們總該尋找個突破口,否則民族的文化生命終將窒息。 又一位孩子的媽,低低切切訴說著一個純真美善的孩子如何被父母急於求成的心態和應試教育的扭曲逼向毀滅,希望把孩子交給我教育。類似的故事聽得太多,卻還是讓我唏噓不已。書院的開設勢在必行,這是靈魂工程。 應試教育的弊害 學生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指標何在?在分數,在升學率,沒問題,勤教嚴管,逼幾個跳樓都不妨事,要啥有啥。其他國家先進,先進在哪兒?在鐵路長、公路多、GDP高,沒問題,拆遷搞建設,誰擋誰斷頸,世界第一強國指日可達。應試教育豈止學校?為政者無不應試,無不品學兼優。不信?你看指標。 想想看,應試教育讓我們錯失了什麼:白天觀覽藍天白雲的開朗、晚上細數星辰的浪漫、看花朵開放的閒適、開懷大笑的能力、不以功利目的追求學問的沈浸、欣賞藝術不考級的質感、細嚼慢嚥吃飯的品味...。應試教育許勝利者一個所謂成功的人生,但是卻讓所有人的人生味如嚼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不但要從事有機農業,還要開辦書院,做的是人的有機栽培。應試教育以反覆做題、嚴教勤考為化肥,卻使得心靈的土壤鹽鹼化和板結;以刪除體育、藝術學科為農藥,卻使得該有情感教育、美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的人性多樣性破壞殆盡。 生物體在受到生命威脅的時候,會犧牲次要或是遠期的生理機能,如生長、發育、生殖等,將所有資源都用在衛生免死上。長期處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生物體就萎縮畸形。中國的教育體系下,學童的人格、身體和腦神經發育,都是受到如此的殘害。 結果造成了現代教育的一些問題: 習於安逸而不耐勤苦; 有自由意識而無群己界限; 善於解題而不知觀察提問; 知識片斷狹隘而不知周遍通貫; 思想單一枯澀而不求精緻多樣; 不知高低且不能服善; 過卑過亢而依循流俗; 無探求知識的熱誠; 欠缺生活能力; 缺乏美感教育。 教育的根本 基因的觀念已經在學校、社會處處風行,一知半解的結果,造成了基因主義,以為遺傳就決定了的一生。其實環境和教育影響常常更大,環境因子可以決定基因表現啓動與否。所以,命運主要還是決定於後天和自己的努力。 感知人我之分,是五歲入學前幼兒要知道的重要知識或態度。人我由對待而成,無人就無我,不能感知他人的主觀意識或感受之外於我,就無法界定真正的自我。原始的幼兒認知,認為我悲日暗,我喜天明,宇宙因我而運轉。突破自我為宇宙中心的觀點,才開始自我人格和科學知識的建立。而我國教育,似不及此。 西方的他山之石 蒙特梭利教育觀點看中國的民族性格缺陷:蒙特梭利教育重靜默學習,而中國教育缺乏孤獨沈靜、面對自我、自由意志的培養和身心合一的覺醒;蒙特梭利教育重發展感官知覺,而中國教育環境充滿噪音,沮阻活動和嘗試,飲食重鹹、重辣、重油。 蒙特梭利教育的基本精神:兒童獨立性的尊重、肅靜與活動、精神勝於方法、個人自由先於社會紀律、建立童年時期的紀律感。 現有體制下分齡教育的問題:同學是潛在競爭對手,而非成長夥伴;生活經驗類似,缺乏同儕間的學習;知識逐年分列,不通貫,難回顧;齊一知識學習速度,忽略個人差異。 蒙特梭利教育的重要精神之一是教師只觀察,不介入。這是美國杜威學派強烈攻擊的做法,也使得蒙特梭利當年在美國碰壁而歸。如蒙特梭利般完全不介入是成問題的,但是觀察紀錄還是很重要的程序。中國父母太過急於求成,乃致揠苗助長。 華德福教育兼顧到學習的環境,蒙特梭利當年甚為窘迫,環境設計就遠不如華德福。華德福教育尤其著重自然教育,對自然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的開發甚有幫助。 文藝復興時期維多里諾主張的人文主義教育內涵:健康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豐富的學識和實際的能力、高尚的品德和充實的心靈。這逐漸發展成為歐美博雅教育的基本理念,然而現代功利導向的社會又每多汩沒了這西方教育的源頭。 恢復傳統教育的利弊 這些系統都來自外國,引入者也多偏西學,對國學的理解不夠。然而,這些系統和有些人意欲恢復的私塾教育,又都忽略了數理的學習和現代社會的思想薰習,這是最大致命傷。 前幾個月有個書院的院長尋來,告我他們無論長幼,全都在讀《弟子規》,現已反覆幾次,找不到其他經書可讀。我談了數種,他都茫然無知,我問他僅知《弟子規》,怎敢開書院,說因為想做好事,先是讀佛經,後來發現學員仍然做壞事,所以開始讀《弟子規》。聞之,好氣亦好笑。 中國傳統經典教育,將深刻的人生體驗濃縮在十數年內灌輸完畢,使得傳統中國文人過度早熟,凝練深沈,感情婉轉幽深。但是,缺少童稚之心,而這卻恰是發展科學之所必須。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其實就賅括了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感官知覺、待人接物、處事、問學、感情處理、道德教育。值得現代教育借鏡。 《說文》解「斆」字:「斆覺㬪韵。學記曰。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謂覺悟也。記又曰。敎然後知困。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敎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按兌命上學字謂敎。言敎人乃益己之學半。敎人謂之學者。學所以自覺。下之效也。敎人所以覺人。上之施也。故古統謂之學也。」 所謂學學半,在教學實踐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混齡教學。所有學生也是教者,教習就是學習的手段,教而後知不足,於是溫故知新。混齡互教,本是中國傳統教學的常態,洋學堂進入後,以年齡強做區隔截斷,其實非常落後,我們反過來倒以為混齡教學是西方蒙特梭利教學之發明,真是捨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缽效貧兒! 近代腦科學、認知科學的進展非常迅速,使得我們對人類學習的底藴明白許多,不比古人只能憑經驗或懸想推測。蒙特梭利已經觸及邊緣,但是百年以來的進展更待融入。華德福的人智學是很好的思考,但是缺乏堅實的科學基礎。私塾教育接續文化值得稱道,但是最恐抱殘守缺,故步自封。 中國,原為東方君子之國,知禮節,守榮辱。日本襲其跡,講禮而不知節。蓋禮非一人為己、飾己之務,而乃知人之感、之度,知人克己,克己復禮,禮而無節,非禮也。而今之中國子民,唯知自我,無禮無節,而間或講儀,不過表面。何以故?教育唯求技藝、求有才學、求自我思想,而全不知人我通感,無禮無情。 我們的基本理念 我們希望給予孩子的教育是: 基本生活能力和品嘗生活的能力; 自尊自重; 親近自然且愛護自然; 保持童稚的好奇和求知熱誠; 能優雅面對失敗,謙抑面對成功; 有同情心(sympathy),有情入能力(empathy); 能夠運用科學知識,能夠興發詩思; 有負重致遠的能力,有舉重若輕的優雅。 我們推動科學的教育(scientific education),有幾個目的,一是以有效的方法達到教育的目的,二是為傳遞科學的文化,科學知識的內涵,還在最後。可是,目前的科學教育(education of science)本末倒置。 尊重宗教,但不依託於任何宗教。不厚古薄今,不數典忘祖。規矩而不死板,活潑而不放逸。心存綠滿窗前的勃發生意,而不忘卻除草的勤謹。講學不輟弦歌,表出萬紫千紅、雲淡風輕的春意。源頭活水不斷,映照出往古來今、此中彼西的天光雲影。 中國教育總是強調將學生教育成材或成才,功利性太重,學生被視為並訓練為工具。我認為正常的教育應該自三個方向教育學生為人:自然人、法定人、道德人。 所謂自然人,是根據人的生理、知覺演化,以體育健全體魄、以工藝鍛鍊雙手、以美術發展視覺、以音樂發展聽覺、以語文教習健全溝通能力、以科學教育建構抽象推理能力。 所謂法定人,是明瞭身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維護自身與他人、群體的權利。 所謂道德人,是以自覺而生自律,以同理心產生道德規範。由人之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出發,建立自我,對待他人。終而能利用厚生,開物成務,足與天地並列為三才。 其他特色 書院當有散步教育,逍遙學派的亞里斯多德認為,學院需要的就是很多樹和樹林間的小徑,讓老師可以帶著學生,邊走邊談。科學也發現,長途行走狩獵,造成人類大腦發育超乎其他物種。要有效促使大腦發育,每天應該至少散步兩小時。 民俗教育也是我們應試教育中極為缺乏的一環,看重中國的節日、過中國的節日,就界定了我們中國人的身份。愛祖國不是空談,應該從認真過好每個節日開始。請以身為中國人為傲的每位努力做到:辨明所有節日的意義和源流,熟悉相關的詩詞歌賦,以節慶為媒介做好民族精神教育、情感教育。 家長不可迴避的責任 所有家長都說,面對應試教育體制,無可奈何。但是真是如此嗎?還是只是自己不承擔的託辭?孩子的生命寶貴,而應試教育的烙印卻會在他們的心靈留下一輩子的創傷。 矯正應試教育的弊端,其實不難,只要回歸根本就好。孩子在發育期,不該熬夜寫反覆無止的作業,該有足夠的睡眠、健康生機的飲食,該有寬容與關愛,該親近自然,該形成世界觀、人生觀,該有適量的運動,該有藝術的陶養,該保持原有的童真和好奇心。知識的追求,不過伴隨這些需求,自然而生。 在現有社會和教育體制下,書院要能成功是非常困難的。古時候書院都還有義田,我們只能依託於企業。家長空事感歎,又束手旁觀,任令子弟的心靈被糟蹋浪費,會是最大的阻礙。我們只能步步踏實,緩慢前行,等著社會趕上我們。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