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期貨暨選擇權市場之發展
2006/10/29 12:14:52瀏覽1194|回應2|推薦27
楊雅惠 
中華經濟研究院財經策略中心主任
   
期貨與選擇權商品的推出,衍生性金融商品之問世,使得經濟與金融之市場交易者,有了投資與避險之管道。期貨市場的發展,對於現貨市場有正面促進之作用,對於經濟活動亦有活絡之功效。台灣期貨市場之發展情形,與鄰近亞洲國家之成功經驗,成功之條件與展望,均值得探討。

一、台灣期貨暨選擇權市場發展簡況

台灣期貨市場,自從1993年頒布實施國外期貨交易法,1994年第一家期貨經紀商成立以來,逐年均有推動。1993年期貨交易法即已頒布實施,但台灣期貨交易所於1997年才開業。很快地,1998年台股期貨上市,2001年台股選擇權上市,期貨市場的架構已臻完整。尤其是新商品「台股選擇權」,於2006年6月底在全球股價指數選擇權中之交易量排行第3名。

觀乎台灣整體金融體系發展,在世界上競爭力排名,並不理想,但是,即使整體金融體系之競爭力不足,個別金融商品仍有可能在國際舞台上呈現特色,甚至名列前茅。台股選擇權的成功,晉名全球第三名,代表在多樣金融發展的可能性下,任何一種金融商品均有可能出類拔萃。

二、台灣與韓國之期貨與選擇權市場的成功商品

票指數選擇權全球第一名者為韓國。其證交所成立於1956年,1996年5月推出KOSPI200指數期貨。1997年開始交易KOSPI指數選擇權,很快地成為全球最活絡的選擇權商品,第二名為Dow Jones Euro Stock 50 index option,台灣居為第三。

位處亞洲的韓國與台灣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在指數選擇權上名列前茅,基本上都具備了若干重要條件:

1. 資本市場活絡度與週轉率甚高。隨著經濟成長,臺灣與韓國之直接金融的成長率已超過間接金融之成長率,參與人數甚多,交易量甚高。

2. 人才:具備金融創新的人才,對於金融產品進行開發、研究,以靈活的思考,推出新的金融商品。

3. 法規制度:金融創新應有適切的環境,容許金融商品活絡的空間,讓造市者(Market Maker)制度有效發揮。

三、期貨市場之展望與挑戰:

1. 人才方面:

期貨市場之發展需要人才,除了期交所人才外,業界也需要更多人才,讓市場參與者與中介機構之人才更為充沛。

2. 金融監理方面:

風險管理機制的健全,是不可或缺的。期貨與選擇權市場的發展,需要活絡的環境,金融管制不能扼殺金融創新的機會,又要維持穩定,如何正確地取捨並搭配,此為重要課題。

3. 金融結構與發展策略方面:

各地之期貨市場應建立特色、強化特色,乃是發展利基所在。宜建立各地商品之特色,台灣期交所以金融期貨為主,大陸期貨市場則以商品期貨為主,各有特色。台灣之期交所除了在股價指數類、股票類、利率類已有多樣金融期貨之外,在商品類期貨方面,則較為缺乏。為避免風險過度集中,宜發展推出新的商品。

4. 國際化策略:

期貨市場宜朝國際化邁進,未來應與國際期貨與選擇權市場接軌,與國際間金融舞台多方接觸,迎合國際市場變遷之潮流,期能在國際間長久佔有一席之地。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ckle&aid=513895

 回應文章

Voyag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陣亡的客戶永遠比你在找新客戶的速度快
2006/10/30 17:06

惟有自己成長也幫客戶成長,惟有自己賺錢也幫客戶賺錢。

專注於服務上,客戶自會上門。獲利是惟一的途徑,削價競爭不足以抗衡獲利。


jerry國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相關
2006/10/30 08:38

不知道各位讀者當中有沒有經紀業務..對不起我並非發牢騷...就因為國外也有類似的相關事情..經紀業務在2年前開始走下坡..第一個原因是價格競爭..第二個是市場復甦的力到緩慢..許多小散戶在期貨市場經不起風吹雨打..陣亡的客戶永遠比你在找新客戶的速度快...於是經紀業務也展開淘汰戰..經過這些時間..許多新的經紀業務開始進來..但是沒有以前熱絡..專業領域開始受到質疑...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悲哀..但終究這場價格戰會消失..起而代之的是什麼樣的效應..其實我也無法預測..

我們有時候是看到好的一面.沒有負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