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23 13:00:59瀏覽1331|回應0|推薦4 | |
「那頭豬必須被宰掉」 1921年的德意志共和時代,一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動亂與頹廢,德國人民的消極低沉突然因一個人物的出現而甦醒過來,他便是猶太裔的 瓦爾特‧拉特瑙,一位物理學博士、德國工業家、政治家和作家。 在他之前和之後的德意志共和時代,從來沒有其他政治人物能夠如此激發出群眾及年輕人的幻想。拉等瑙時代還沒所謂「政治明星」,他能夠驀然四下穿牆越壁與群眾進行接觸,人們能夠普遍感受到他的存在,迫不急待想傾聽他們聲音,而本來讓人意興闌珊的事物可以突然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在當時社會一股反猶太氣氛下,一位猶太人當上重建部長,次年更出任外交部長,接著人們在倏忽之間發現,國家終於又有了政策,人們也首度感到,終於有人能夠出面代表德國。一時間他的光芒掩蓋了所有政治人物,所推行的政策更贏得了大多數德國人的擁戴,與此同時亦加速了一股仇視和恨意萌生。 拉特瑙與法國簽訂了《實物交付協定》,和蘇聯簽訂《德蘇友好條約》,當時有人認為是天才的傑作,可是敵對一方卻斥之為「猶太人背叛民族的行徑」。 「那頭豬必須被宰掉」便是這時候出現的仇視流言,他當上外交部長四個月後的早上,日報簡單扼要刊出了「拉特瑙部長己遭謀害」之標題,雖沒有進一步的報導,人民還是深受震憾,感覺自己腳下的土地好己經塌陷一般。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一書作者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 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群眾只會對跟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物產生特別強烈的反應。合乎常軌的人如果夠能幹的話,或許能夠廣得民心。可是唯有異乎尋常的人物才有可能被絕對的愛慕或絕對的仇視、被奉為神明或斥為惡魔。這樣人物遠非群眾所能企及,他只會比群眾高尚許多或卑劣許多。這是我從自己的德國經驗之中所獲得的認知。 拉特瑙與希特勒便分別位於此現象的兩頂端,讓群眾的幻想發揮到了極致︰前者所憑藉的是令人仰之彌高的文化素養,後者憑藉的則是讓人無法望其項背的卑鄙下流。其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就是二人分別來自一個凡人難以到達的領域,也就彷彿是來自「彼岸」一般。前者來自於深邃的精神領域,集三千年的文化及歐亞兩大洲於一身。後者則來自一個連最低級的廉價小說也描繪不出來的淵藪,那是一個由小市民的暗室所屯聚的霉味、流浪漢收容所、軍營的糞坑和行刑室所組合而成的陰曹地府,惡魔即自此向上竄升。這兩號人物就從自己的「彼岸」散發出真正的魔力,他們的政策相形之下反而顯得無足輕重。」 正因拉特瑙的才華和能力,加上他是猶太人,在德國激起了真正的愛慕與真正的恨意。其中的恨意非常狂野和非理性,那是一種己經無以言喻的原始仇恨。繼他之後也唯有希特勒曾經如此被別人深惡痛絕過。但可以理解的是,仇視拉特瑙的人和仇視希特勒的人,正與他們所仇視的對象一樣,彼此之間有著天壞之別。 八十多年前的德國,和今天的台灣何其相似。歷史也許不一定重複,但人類的共同劣根性卻延續下來。愛慕與仇恨永遠是一雙孿生兄弟,共同消長,有時…正義的壯茁卻加速邪惡的冒起。 在寫這文章內容摘錄自《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時,我有點難以下筆,它實在太精采了,所有內容也令我難以忍心刪減,惟恐掛一漏萬,有失書中精髓,對作者大不敬。希望朋友們能有機會閱讀這本好書,它是歷史,但又似乎存在我們生活間,我們會為書中情節而震憾,因為它卻發生在眼前。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