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懸五月汛期 及早防災 加速制訂氣候變遷管理法
2010/04/07 00:28:02瀏覽365|回應0|推薦0

心懸五月汛期 及早防災 加速制訂氣候變遷管理法

前言:乾旱、暴雨、過熱、劇烈的颱風越來越常見

「亞特蘭大市(Atlanta)渴了、紐約市(New York)太熱了、第蒙市(Des Moines)洪水氾濫」,這些情況在民國97年之內通通都發生了。當時一份新出爐的聯邦政府報告預測,因為地球暖化,這種橫跨整個北美地區的極端氣候變化將越來越頻繁。

第一次在觀察和預測北美地區的天氣和極端氣候變化(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之後,進行了全面性的分析,根據該報告指出,因為人類活動不斷提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使得乾旱、暴雨、過熱、劇烈的颱風等現象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常見。

這是美國聯邦政府氣候變遷科學計畫(Climate Change Science Program, CCSP),及其氣候變遷研究小組委員會在民國976月底所發表的一項科學評估。

莫拉克風災重建工程進度 與時間賽跑仍緩不濟急

乍暖還寒三月天,敏感的台灣社會卻已經開始憂心,從中央氣象局預測的今年春雨豐沛,到夏天必然的颱風季節,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去年莫拉克風災造成的災情,重建工程進度,不知足以因應今年汛期衝擊?而針對去年的慘痛經驗,政府在防災、應變上,又是否做好更高規格的準備? 

據報導,高雄縣府申報了678件基礎建設重建工程,中央也編撥了六十二億五千多萬預算,至今卻僅完成13件,執行率6.88%。若數字會說話,是不是意謂著災區民眾又要提心吊膽面對雨季呢? 

災區重建的進度不理想,可能因為除了錢的問題外,還包括了重建的發包流程、施工規畫等等,在在都需要時間。不過,人人皆知,台灣的颱風季節有其規律性,民眾固然可以祈禱天佑台灣,最好今年颱風別來,然而,防備工作卻一樣不可少。災區的重建工程,當然要跟時間賽跑,而且是在壓縮的時程內賽跑。政府必須追究:截至目前,重建工程的進度嚴重落後的原因出在哪裡?有沒有人應負責?現在不追究,等到汛期逼近,難道又要人民付出生命財產代價嗎?

政府與民間都要做好防災演練 發揮憂患意識與愛 才是面對災難的最大力量

政府準備提早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中央地方防災演練,並在今年的漢光演習中列入防災救災為中心任務。這些規畫,若真能深入實踐,不失為去年血的教訓中得到的警惕。 

但我們還是要提醒一句:防災演練是為了找出問題,而非行禮如儀或形式敷衍!換言之,就是要務實面對各種可能情境,不能心存僥倖。台灣本來就天災頻繁,而近年的全球氣候變遷,各種天氣異常狀況頻頻發生。以近年的天災來看,降雨量動輒超過1000毫米,成災的機率並不算小,所以,如何讓長期的基礎建設,能承受得住經常性的考驗,顯然應是防災的重點。 

台灣的天災引起民怨,甚至釀成政治風暴,政府已有經驗。要長治久安經營台灣,絕非僅靠水泥鋼筋的灌澆,而是用心做國土規畫。這必得朝野有共識,方有政策連續性可言。

高屏溪流域及高屏兩縣山區 做好十萬人大規模疏散避難準備

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主任謝正倫教授320日說,八八風災之後,高屏溪流域及高屏兩縣山區,潛藏著山崩及行水區淤積等危機,呼籲政府做好十萬人大規模疏散避難的準備,以免臨時措手不及。

謝正倫是高雄縣八八風災諮詢委員,他於320日到高雄縣參加一項座談會時,做出前述令人心驚的建議。

他指出,九二一大震前,南投土石流發生基準是降雨量四百毫米,大地震隔年,土石流發生基準是降雨量一百毫米。換句話說,只要原本降雨量的四分之一,就足以引發土石流了。

他說,依據經驗,八八風災高屏災區估計只要降雨量達去年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水準,就會發生災害,「災害的發生的門檻(基準)會比往年降低許多。」

氣象局預測今年可能出現「強降雨集中」現象,土石流可能提前在三、四月春季爆發。謝正倫憂心地說,八八風災造成高屏山區及高屏溪流域地形改變,潛在山崩及行水區脆弱等問題,今年汛期,災害可能會擴大。

「千萬不要等下豪雨、或颱風來時才疏散」,謝正倫呼籲中央及高屏兩縣政府,現在就要做十萬人以上大規模疏散避難準備,包括避難處所、路徑、食物、飲水等作業,都要及早安排妥當,及早演練。

莫拉克災後,水利署規劃今年清淤總量為六千五百萬立方公尺,估計要三百廿五萬車次才能清完,因此做好疏散避難的準備,才是最緊迫工作。

氣候變遷因應及管理政策立法 已經刻不容緩

氣候變遷在全球各地造成的極端氣候(extremely climate)現象,愈來愈頻繁、災情也愈來愈劇烈。氣候變遷已經是人類社會無可避免的共業,有媒體專題以「地球又熱又冷又餓又渴」來括言之,在意的其實是氣候變遷隱伏的糧食安全與生態危機。目前各國所能做的,不外是依循聯合國UNFCCCIPCC所呼籲的:積極減緩(mitigation)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可是減緩即使再積極,減排期程目標也已經緩不濟急;實質減量成效遠在40年後的2050年、而控制的氣溫上升幅度也僅在1.52之間。對於全球環境與生態的變化趨勢與速率顯然無力改變與挽回,此其中受影響最深的就是生態脆弱性高的海島型國家,尤其是台灣

 台灣地區的自然環境係一階層複雜的生態系統,生物密度高、特有種比例高;森林植群由熱帶季風林至亞高山針葉林都有,有如北半球森林的展示櫥窗。若氣候暖化升溫,降雨型態丕變、紫外線增強或海平面上升,台灣生態系統必然產生變化。氣象統計分析指出,百年來溫升1度,前10%降雨(豪雨)增1.4倍、後10%降雨(小雨)減七成,沿岸地區及濕地皆會被洪氾或海水淹沒;原有動植物分布與棲地會改變。另一方面,熱帶物種向高海拔發展及向北部地區拓展,原有物種被逼向上向北退讓出棲地,最終退無可退而消失,而紫外線增多更可能影響物種基因及族群數量異常消長。再拉近民生與經濟觀照面檢視,台灣地區近年稻作、蔬果、農牧漁獲、水利資源都已經產生了質與量的銳減性變化,這些負面影響對於我們而言,都是攸關生存的變遷;摧毀的是糧食安全與未來發展生機。因此儘速立法,將氣候變遷因應及管理政策立法,是刻度容緩的要務。

 貫徹溫室氣體排放減緩策略(mitigation strategies 更是善盡地球公民責任

我們台灣地區雖然訂定了足以媲美高度開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減緩策略(mitigation strategies,但局部地區的減排成效並不足以遏阻全球氣候變遷的趨勢於萬一。所以及使我們台灣地區努力減排之後,仍得蒙受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等效應所招致的環境與生態風險;尤其沿海地區及高海拔山區等相對脆弱與環境敏感的區位更甚。因此對於此類高度脆弱與難以回復的環境生態,更需要積極研提調適政策與策略(adaptation policy and strategies,以因應氣候變遷下的環境與資源管理,並以法律規範之,才能在未來有目標、有程序、有準則、有方法的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

 政策管理面,必須要注意到環境資源的動態變化因應,包括物種消長、季節性資源減少及農糧漁牧的歉收減收、連動的物價波動揚升,與夫環境與資源實質變遷的內涵都應詳加監測研析。對於由氣候暖化引起的物種消長、生物多樣性的改變以及生態環境系統衍生的變化,我們必須要更多的生態觀測調查及研究。而管理機制在於做好預為調適的部門政策架構,例如英國將各部門的責任明確化,並藉由一致性標準檢定程序,使調適政策整合為具體決策,並將優先執行順序加以排比。英倫三島的作法值得我們借鏡。 

 目前針對氣候變遷所可能引起的環境系統變化,我們必須要加強資源生態脆弱性與風險度調查、情境模擬及評估;利用各種變遷情境條件,量化我們所面臨的風險挑戰與生存威脅。從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生態系統、上游森林區、中游農墾區到海岸生態系統,以及平原都會地區,都要建構氣候變遷變化趨勢因應與調適策略計畫,並據以立法管制,方不至流失良機及徒託空言。

結論: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 不以身作則 不關心環保 天災更嚴重

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99314日在南華大學第9 屆生死學建構研討會中表示,上天用災難訓練人類,多點經驗就可以讓人類有憂患意識。災難是考驗人類的動力,如果不關心環保,天災將會更嚴重。 

單國璽參加南華大學第9 屆生死學建構研討會,與南華大學副校長慧開法師,就靈性觀點的生死療癒進行對談,做上述表示。兩人均認為憂患意識與愛,才是面對災難的最大力量。 

慧開法師表示,最近天災頻繁,此時談生死療癒及安身立命的問題,期盼能有更深刻的思考,喚起社會的關懷。

慧開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中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為例表示,依比例來算,地殼比蛋殼還薄,地球是脆弱的。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要建立在憂患意識之上,也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有承受憂患的能力。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jen88&aid=39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