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學圈的施行---引入讀本大量閱讀
2006/02/10 07:03:09瀏覽34|回應1|推薦0
洪蘭教授在她的著作知書達禮中提到:「創造力的根源來自廣博的生活經驗和龐大的知識背景。」九年一貫課程自推展以來,老師已經逐漸適應,但是在九年一貫課程施行之下,老師大感教學時數不足,這意味著:老師們要開始去思考想帶給孩子的是什麼東西,孩子的能力又從哪裡可以培養呢?我覺得,就語文部分來說,引入真實的文本,鼓勵孩子做更廣博的閱讀,以補充教學內涵的不足是個絕佳的策略,因為語文是一種工具,不管是我們學數學、學社會、學科學都好,語文一直是我們學習的「中介符號」,我們學習語文,也透過語文學習,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曾志朗先生在任職教育部部長一職時,曾經三申五令,希望大家重視並大力推廣閱讀活動,各縣市機關學校及媒體在這些個年來更力守這個理念持續推展,如今,這個想法已經在各地萌芽生長,讓人欣慰。然而,在誘拐孩子開卷閱讀的同時,是不是也該提供孩子或老師們一些策略或能力,這正是我以下所要談的。
93年9月15日國語日報上一篇兒童文學與國語課程的日日談報導吸引了我的目光,細讀之後,讓我直覺聯想到自己在90年10月23~24兩日於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所參加的一場「國小課程研究學術研討會」,同時,93年的10月9日,以及由朗智科技於師大所舉辦的「拉大語文課程的框架---文學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這篇日日談與這兩場研討會有著相同的共通點,即是,鼓勵老師在教學中引入真實的讀本。
記得自己在讀國小的時候,老師就常耳提面命,爬山這課是記敘文,日記那課是應用文,勤勞與懶惰這課又是論說文,現在,我才知道,原來那些都是「課文」。所謂真實的讀本,意味著在這個多元的社會中,作家、媒體、或是各類文宣、說明書等所書寫出來的文字。台灣的教科書,尤其是國語文,在出版社受審定條文的規定之下,往往對作者的嘔心瀝血之作與予刪改,這樣的做法不但使作品失了原貌,也容易使原來緊湊的的情節趨於平淡,使原來豪情揮灑的文字變得平實無奇,唸過兩次便覺索然無味,在現場的教師們又怎麼能期待我們的孩子們在看過這些作品之後有感覺,能說出心得呢?
1986年美國學者Kathy short 在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文學圈(Literature cycle)的現象,那是一群孩子跟老師要了一些書,自己選定了書去讀,之後讀同樣一本書的孩子又聚在一起,同去討論那本書的一個孩子閱讀現象的記載研究。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因為,孩子要看的書是孩子自己去選定的,閱讀動機想當然爾是強烈的;又因為孩子要試著跟別人分享自己所讀到的東西,它會更專注於自己所選定的那本書上。分享的過程中,因為要向大家報告所讀到的內容,他會調整音量,改變說話的方式,讓小組成員都能聽見;他會絞盡腦汁只為了讓別人理解他的意思;聆聽分享的孩子們,為了進一步了解報告人的內容,他會試著發問,在整個分享對談的過程中,孩子更學會了禮貌與互相尊重。
以下我所提出的是以文學圈的方式施行小組閱讀的方法











(針對選擇不同的書進行分組的運作模式)
註1:在步驟B中,當孩子在進行閱讀的同時,他們要使用任務單的方式去回應故事書,讓自己明白整個故事的脈絡,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紀錄下故事中的人事時地物等,也可以繪畫故事網幫助自己了解故事內容,並同時思考如何與別人做分享。
註2:孩子在進行獨立閱讀或分享的同時,老師所要扮演的角色是,教孩子如何做故事網,如何抓出故事中的重要情節,如何研判事件間的連結,如何討論、整合概念以及吸引孩子去閱讀等等。
其次,針對單一本書的導讀方式,有一個方法是趨近於文學圈、有趣且有效的(筆錄自國語實小退休教師賴玉連老師的研習分享),它的施行次序是:
1. 選一本有趣且多數孩子都沒看過的書。
2. 以標題為主題,聯想故事可能的內容。
3. 引入故事的第一章,閱讀之後,試著思考方才預設的故事內容,思考你是否因此要做改變。
4. 教師將此本書所有的章節名稱都呈現出來,孩子以分組的方式共同討論出可能的故事情節,其中必須是根據5-6個章節名稱所做出來的聯想。
5. 引入故事的最後一個章節,閱讀之後,試著思考方才預設的故事內容,思考你是否因此要做改變。
6. 各組分享自己的故事內容。
7. 正式把書拋給孩子去做閱讀。
當時與會的老師在經過這些個步驟之後,都充分的感受到了這本書帶來的魅力,而且,大家都有個強烈的動機,想去買到或借到這本書一探究竟,透過討論,故事的內容顯得撲朔迷離,因為,除非你已經看過這本書,你對內容絕無絕對的把握,你會有強烈的動機想去看這本書,透過這個活動,老師已經相當成功的做到「引誘」孩子去閱讀了,我覺得這個歷程在教室中施行起來一定相當的有趣。
九年一貫課程施行之下,國語文的授課時數雖然被大量縮減了,但透過像文學圈這樣的活動,孩子可以讀,可以分析,可以討論,可以發表彼此的想法,我想,對應到九年一貫的目標---希望孩子學到帶得走的能力這部分,文學圈的功效再確切不過了,再者,目前各領域的學習型態強調於合作,透過文學圈討論的機制,孩子知道了討論的方法,學會了分享,這些分享是在小團體中進行的,孩子面對群眾的威脅感降低,對有效的誘發孩子發言、陳述己見的能力培養上相信是有顯著的功效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eftain&aid=124971887

 回應文章

蔡懿志@guest
Re: 文學圈的施行---引入讀本大量閱讀
2010/10/20 05:19
推..推..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