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05 14:11:39瀏覽4357|回應5|推薦60 | |
(馬來西亞麻六甲峇峇娘惹博物館) 東南亞有個峇峇娘惹族群,是數百年前中國移民和本地女人所生的後代,主要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爪哇一帶。檳城、麻六甲、新加坡英屬殖民地的峇峇娘惹,又被稱為「海峽華人」。他們也被稱為「土生華人」,以別於後來移民來的勞動階級 - 「新客」。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馬來半島西邊的麻六甲早就是東西貿易必經的港口。公元1405年至1433年,鄭和率領艦隊七次下南洋,路經這裡停泊。相傳明朝有位公主嫁給此地的蘇丹,隨行五百多人,在此落地生根,算是早期較大規模的中國移民。這裡也吸引了中國、印度、阿拉伯、波斯、印尼和中南半島的商人前來做生意,其中有些人在麻六甲安家,和當地女人成婚,這情形有點像今日的二奶。中國人和馬來女子所生的子女,男的是峇峇,女的是娘惹。 峇峇(Baba)一詞原是波斯語,意思是 ”先生”,後來由印度人帶進馬來世界。娘惹(Nyonya)一詞源自印尼爪哇文的Nona一字,意思是 ”女士”,源自西班牙文的Dona。 峇峇娘惹的語言、服裝和飲食都深受母系馬來文化影響,但他們固守父系的中國傳統習俗。家具和瓷器深具中國風,家具常是厚重的紅木製成,上有繁複的雕刻。瓷器顏色鮮豔,偏愛桃紅和淺綠,最常見的圖案是鳳凰和牡丹。鳳凰代表地位和財富,牡丹代表愛情與美貌,還有燕子、蝴蝶、菊花等圖案,象徵對美好生活的祝願。有種名為 Kamcheng的湯鍋,蓋子上鑲有麒麟,在婚禮中盛放紅白兩色湯圓,紅的代表喜悅,白的代表純潔。Kamcheng來自福建話的「感情」,新婚夫婦吃了感情鍋裡的湯圓,就會恩恩愛愛,永不分離。
娘惹瓷器是向中國景德鎮訂製的,有些碗底印有同治和光緒字樣,可見那是製造的高峰期。如今他們不再向中國訂製了,娘惹瓷器成為骨董家收藏的對象。 峇峇娘惹祖先主要來自福建,他們不懂中文,家中說福建話與馬來語混合的語言。英殖民時期,他們以英國的子民自居,說英語,穿西裝,送子女上英文學校,社交英國化,社會經濟地位比較優越。 他們多半與本族通婚,平日的穿著和本地人一樣,從外貌不易辨識峇峇娘惹。每逢節慶,他們穿上盛裝,男士為中式衫襖,女士穿刺繡和蕾絲滾邊的上衣,裙子是豔麗的印尼沙籠,足登珠繡鞋,鞋面上的鳳凰和花朵是珠子編成的,穿戴起來明艷照人。 娘惹菜別具特色,使用大量咖哩和椰子汁,口味偏重。通常在前一天煮好,以便入味,第二天才食用。娘惹菜和糕點顏色鮮豔,色素從植物提煉出來,準備起來頗費工夫。外貌很像中國人,但吃飯不用筷子,而以手扒飯,這是受了馬來飲食習慣的影響。
以前他們的住處和中國老式屋子相似,木製地板,門面窄而深,分好幾進。最外面的廳堂招待訪客,最裡面放祖先牌位。聽一位峇峇說,老房子的前門窗戶為八卦形,掛了鏡子、尺、剪刀,以除魔降妖。英殖民時期,峇峇娘惹住維多利亞式的洋房,大理石地板,雕花迴廊,十分氣派,臥房內是中式雕花的厚重家具,餐廳裡是西式器皿和擺設,可謂中西合璧。 峇峇娘惹外表洋化,卻謹守中國傳統,講究孝道,逢年過節必備大魚大肉,向祖先牌位鞠躬跪拜。春節最隆重,清明去掃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都和華人社會一樣。春節期間,他們把紅白湯圓黏在大門上方,祈求平安。每人一定要喝點米酒,以防被蛇怪騷擾,據說是受「白蛇傳」的影響。
馬來西亞獨立後,英國人離開,峇峇娘惹產生了認同和身分危機。有心人士恐怕他們的族群和文化會消失,因此在檳城,麻六甲和新加坡成立了峇峇娘惹博物館,學術界不時舉辦研討會。去年新加坡電視台推出連續劇「小娘惹」,造成轟動,故事是講一個家族幾代的愛恨情仇,但用心是在介紹峇峇娘惹的飲食和文化習俗,難怪被稱為新加坡的「大長今」。
近年來,大陸學者對馬來西亞華人和峇峇娘惹保存的中國傳統習俗,印象深刻,有「禮失求諸野」的感嘆,峇峇娘惹因此深感自豪。在一次研討會中,我聽到不只一位峇峇娘惹說: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人不知道自己的歷史,要來向我們學習”,不禁愕然。 其實峇峇娘惹保存的中國傳統習俗來自歷史的某一段時空,然後停格了,後來加入的是馬來的文化習俗,這情形就像美國的老中國城,感覺很傳統,但卻不等同於中原文化,只能稱為第三種文化。峇峇娘惹大都不識中文,現在雖然鼓勵下一代說華語,但對中國歷史,地理和文化的認識恐怕很有限,口出此言,不免有井底蛙之譏,但他們以保存中國傳統習俗自豪,令人刮目相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