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故宮南院談南北平衡
2018/01/11 19:43:47瀏覽1957|回應1|推薦33

從故宮南院談南北平衡
      民國104年,故宮南院風光開幕之後,參觀人數就直線下滑,106年入館人數97萬人,甚至於有一天參觀人數僅299人;相較於台北故宮年平均466萬人,日平均1萬2千多人,可謂天壤之別。
      深究故宮南院人氣低迷的原因,有立委指出:北院有翠玉白菜及肉形石等鎮館之寶,南院沒有;再者,前往南院交通不便,內部無障礙設施不夠完善,停車場規劃欠佳…等等,都是問題所在(註一)。據報載,為了挽救南院困境,政府又要花37.1億元,在展館旁設立「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自今年起分6年完成(註二)。日前,賴揆視察國寶館預定地,指示一定要如期、如質完成;有媒體批評,這是挖洞補洞、粉飾太平,也是目前執政黨的一大特色(註三)。
      多年來,政壇上一直要求「南北平衡」,當台北建造捷運時,高雄也爭著搶建捷運;當各地有機場時,恆春機場也應運而生;故宮南院簡介開宗明義便說:為「平衡南北、文化均富」,帶動臺灣中南部地區的文化、教育、社會、經濟發展;所以,南院稱得上「南北平衡」的代表作。高雄捷運長年虧損,前年才在帳面上首度顯示收支平衡;恆春機場目前已無飛機起降,只好租給人家練氣功、讓企業拍廣告、辦尾牙…等無關航運之事。以此類推,即使花再多的錢擴建南院,其結果恐怕也是如此下場。
      從歷史軌跡來看,人總會往謀生容易的地方移動。三百多年前,台灣北部還被形容為「直狐狢之窟,非人類所宜至也」(註四)。經過兩百多年的經營,清末台灣建省時,由於北部盛產茶葉及樟腦,加上蘊藏煤礦及黃金,人們才逐漸移往北部。日治時期及台灣光復之初,南北尚無失衡現象;約莫半個世紀前,本人在高雄服預官役,當時南部繁榮程度不亞於北部。民國70年代以後,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再以服務業崛起,南北始有偏枯偏榮的情形,如今南部人口尚在萎縮之中,而把故宮南院蓋在客源有限的太保市,一旦新鮮度下降,又遇陸客銳減,參觀人數自然滑落。
      為了瞭解故宮南院,於是利用在嘉義小住的機會,前往一窺究竟,在巍峨的建築物、造形優美的橋樑、空曠的園區之中,只見參觀民眾三三兩兩,實在嗅不出生機蓬勃的氣息,至於所展出的「亞洲藝術」,也沒有特別吸引人之處;所以,因「南北平衡」而建造的故宮南院,稱得上是政策矛盾的總和。
      如今,中南部空汙嚴重,如果再不改善,幾年之後,南北失衡現象將益形嚴重;若政府只為「選舉綁樁」而把錢花在沒有太多價值的建設上,讓日漸拮据的財政資源更加惡化,台灣的未來堪憂。

註一:參見https://tw.news.yahoo.com/114600410.html
註二:參見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300524
註三:參見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917261?from=udn-catehotnews_ch2
註四:參閱【台灣也該有一條「奧之細道」】乙文。

從入口處觀看故宮南院,主體館造型優美,配合弧型橋樑,具見設計者的巧思。

入口處有一塊石碑,記錄建館的經過。

這座橋稱為「至美橋」,是一座跨湖的景觀橋,遊客可在橋面上觀看湖面景色。

從另一個角度觀看「至美橋」,但見參觀民眾三三兩兩。

從另一個角度觀看主體館。

這是位在太保高鐵嘉義站旁的一棟新式建築,預售屋推出時,也把故宮南院當作賣點之一。

在高鐵車上拍攝這棟新式建築物,由於矗立在廣闊的平原之上,十分搶眼,當地人說:這棟建築物很可能會成為太保市的新地標。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109906194

 回應文章

夏老師
2018/01/19 09:50
謝謝Lin Micro 網友提出的訊息,前副市長劉世芳在談話節目說,高捷收支已平衡,直覺不是真實,北捷尚得靠業外收入,才能平衡,以目前高捷經營狀況,會不嚴重虧損,一定有問題。經網友一説,真象大白。(chhsia1113@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