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都是從小打到大的
2006/10/01 03:12:09瀏覽444|回應0|推薦6

從上個月的大遊行開始,透過媒體,很多人看到一再被播放出來那些激動的人們氣到扭曲的嘴臉,老實說,沒當過政治狂熱份子,真的很難體會他們的立場跟心情。
不過,設身處地想一下,打開電視,每天播的內容,都是不你希望看到的,或者是跟你的立場違背的言論,看久了,會不會讓你抓狂到想要打人?

不論想要挺扁或是倒扁都好,終究都是個體認為可以承受風險的程度下所進行的選擇,很有趣的是,不論你決定要有不同的理由想要表達你對民主政治或是民主社會的看法,可是表現在這個團體中的決定就只剩下挺扁與倒扁這兩個很有限的選擇,這在社會心理學上叫做「團體極化」。
可是媒體的報導,讓有限的選擇顯得更有限,不論媒體的立場是什麼,過去媒體的表現一直是受到公眾肯定的「不客觀也不中立」。
於是對於挺扁的人來說,這樣的新聞是很無所謂的;對於阿扁來說,他一直是不看不聽都很快樂的,當然更無所謂;但是,對於在團體中很容易「去個人化」的群眾來說,要受到政客的屁話刺激、煽動,那就太容易了。
這種「去個人化」容易出現在進香團或是演唱會,當然也包括政治集會,於是,我們就會看到,會抓狂的人,就會在這種場合之下表現出「去個人化」的行為,最明顯的動作大概就是從尖叫到暴力事件。

於是你看到紅衫軍打昏「歡喜婆婆」,或是巴士大叔被偷打;不過很可惜的是,歡喜婆婆被打昏的畫面,播放的秒數與次數,永遠都比「紅色轎車被打爛」的經典畫面還少。

對於一群一直認為媒體不公的人來說,偏執的認為「媒體不公」,更是理所當然。這樣總能解釋為什麼老是有一票人想要把媒體幹掉的原因吧!畢竟,這些人除了動手搶麥克風,也沒有辦法解決主觀上以及技術上的「媒體不公」。
直接幹架,最低限度也能一吐選邊戰所帶來挫折感以及屈辱感的一股怨氣。

至於來自最根源的問題。
在於他們所支持的政治領袖,由於永遠都交代不清楚的「國務機要費」,以及他的家屬牽涉的種種弊案。
這對於死忠支持者而言,這是一種嚴重的打擊,在心理層面上,這種挫折,除了透過攻擊作為消解之道,似乎也很難轉化,儘管攻擊是負面的處理方式,但也是化解挫折帶來的打擊的最有效方式。

就算無法說服自己支持政治領袖,最少也要堅持最後的一個政治圖騰--「挺台灣」,但是無恥的政客會巧妙的將「挺台灣」的口號轉化為「支持台灣之子」。

政客有能力分化台灣,也有能力激化已經是飽受挫折的支持者,表面上是團結愛台灣,實際上是找來鄉親取暖當成相濡以沫,但就是沒有能力善後。

儘管我能夠用社會心理學解釋這些人受到挫折的反應,也能夠痛罵政客的無恥,卻很難解釋如今的諷刺是,出門也要講「政治正確」,穿衣服也要「政治正確」,開車還是要「政治正確」。。

但是,我沒辦法向這些人解釋,為什麼打人就是不對,尤其對於這些已經為了政治狂熱到不行的人們。甚至是針對弱勢而且落單的女子就進行砸車的暴亂行為,這就是政治理念嗎?這就是展現台灣人的英勇嗎?有種去找個綁條世界搏擊冠軍的「中國豬」單挑啦!不要老是趁人多的時候拿頂安全帽當流星錘隨便找個女人偷打,我就不相信這樣會比打昏歡喜婆婆的行為還要高尚。
「思想產生信仰,信仰產生力量」用在這種封街遊行同時禁止反對者遊行的兩面手法,或者是「不能再讓中國人欺負台灣人」的政治活動中,是很貼切,但也相對諷刺。

儘管,打人就是不對。這種大道理,小孩子都懂,偏偏就是大人不懂。
所以,大人還是用拳頭來告訴不懂大道理的人吧。
到底什麼是大道理,我想,應該被打到昏倒了,一定就會懂吧!
可笑的是,不管打人的還是被打昏的,大家在乎的並不是暴力濫用的恐怖,而是在乎他所「支持」的政治理念有沒有贏。

就算在情感上,可以理解拆台的暴動者缺乏麥克風發聲的苦悶情緒,即便他們所理解的事實,並不是媒體所報導的。在某個層面來說,反覆激化情緒以及長久以來報導內容不夠客觀的媒體,也是一種權力的暴力加諸,唯一的差別在於形式不同,在媒體譴責暴力的同時,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媒體缺乏公正客觀中立的報導,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暴力。

從九九運動以後,讓我們再次見證到台灣社會不僅只有暴民的拳頭所構成的威脅,媒體的報導暴力,政客的語言暴力,意識形態上的思想暴力,種種不同形式的暴力交織成出門不偽裝成紅衫軍或綠衫軍就會有危險的社會。

我在想,政爭結束之前,消防隊員跟郵差是不是先罷工再說,以免無辜被打。

更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大人不能再打小孩了,再打下去,我們的下一代,還是學不會用數拳頭的民主政治,依舊是停留在使用拳頭打破人頭的街頭鬥爭社會。

當一個號稱民主法治的社會,從小孩子的教育還在用打與被打的方式作為維繫人與人之間的最佳關係,到底該為大人不是被嚇大的,都是被打大的,而感到慶幸。還是說,用拳頭講道理也是很正常的直接思考,或者說這是人的本能反應,而感到「還好,叔叔(阿姨)小時候有練過」的小小幸運?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jackal&aid=47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