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宋朝的女人為什麼會結不起婚
2009/09/09 00:53:09瀏覽482|回應0|推薦3
當今流行一句話“考得好不如嫁得好”,在古代則流行“嫁得好不如嫁得早”。這是因為當時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手段等因素,人們的壽命普遍較短。既然人生苦短,那麼結婚就要趁早,所以古人結婚的年齡普遍偏低,多數在青春期還未結束時就迎來了婚期。由此形成了一個潛規則,女人結婚一般不超過20,否則就是剩女,一旦成了剩女,根據古人的審美觀想找個好人家比登月還難。這裡舉個例子,明末時,遼東葉赫女真部落有一位名叫東哥的女子因為努爾哈赤的原因,直到30歲時還未出嫁,結果就被別人起了個“老女”的綽號。最後雖然勉強嫁了出去,卻並沒有得到幸福,在淒涼中悄然死去。因此,結婚早是古人的一大訴求,不過在宋朝時情況卻截然相反,大齡未婚女遍地都是,而且30歲、40歲出嫁的人不在少數,使得宋朝成為中國古代婚姻史上的一個另類。

  宋朝女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問題主要出在宋朝的男人身上。宋朝從建國起,就奉行高薪養廉的國策,那時的官員幾乎不用貪污受賄,靠工資就可以富甲一方了,正如宋真宗寫的詩一樣:“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總之一句話,讀書就是致富路!宋朝的讀書人只要通過了科考,便可平步青雲,過上幸福像花兒一樣的生活。而宋代所謂的“賢才”、“良婿”,通常指的就是考上科舉的進士。可以說只要中了進士,就成了寶馬(BMW)男人——business、money和women全部都是探囊取物。

  宋代是婚姻不問閥閱的時代,再加上朝廷所實行的政策,使得當時的達官顯貴,富室豪商在選擇女婿時“一不問家世”,“二不問人品”,“三不問婚否”,只要是考中了進士就是他們選擇的對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使得考中進士的男人十分搶手,簡直比全球限量版的路易威登還暢銷。有時有的大家族由於出手晚了,而未能招得進士為婿,全家人一起後悔。因此,後來每逢到科舉考試揭曉的那天,整個首都開封完全是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凡是家中有女的官僚地主家庭一大早便全家老幼齊上陣,紛紛出動“擇婿車”,到金明池上路,鉚足了勁爭相搶新科進士做女婿。這種事情在宋朝有個專門的稱呼——“榜下擇婿”。

  宋代榜下擇婿之風的盛行,無疑是直接地被當時的政治制度所決定的。與其時中上層社會的心理狀態,也關係極大。如果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嚴格的門閥政治下,形成了“崇尚閥閱”的社會心理。婚姻“重其門第”即是“尚姓”的表現。那麼兩宋時代在典型的官僚政治下,便形成了“崇尚官爵”的社會心理,而榜下擇婿即是“尚官”的反映。宋代也確實是個“尚官”的時代,宋人把宋代社會稱為“官人世界”可謂一語道破。不過,天下的男人雖然多,皇帝的烏紗帽就那麼幾頂,每年的新科進士加起來也就幾百人,但是天下想攀龍附鳳的女人卻千千萬萬。在這種狼多肉少的情況下,搶不到肉的畢竟是大多數,所以第一年搶不到就得再等一年,天天等,年年等,黃花女終於熬成了黃臉婆。

  除這個原因外,昂貴的婚姻費也是催生大齡未婚女的一個重要原因。宋朝人騷包很多,做什麼都講排場,所謂“風俗奢靡,日甚一日”,在婚嫁方面更是花樣百出,怎麼折騰費錢怎麼來。其中光酒宴一次,花費就十分驚人。榜下擇婿之風,使進士“娶妻論財”。如淳熙年間,太學生黃左之登第後,做了汝陽王生的女婿,便“得奩具五百萬”,頓時“花窮薄為富豪”。可見,在宋代要得一“佳婿”,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真是笑傻了一幫姑爺,哭死了一群丈人。在當時就連神宗的弟弟楊王趙顥“有女數人,婚嫁及期,私用不足”,不得不向神宗伸手,預借俸料錢。因此,“有生一女而種杉萬根者,待女長則鬻杉以嫁資”。如不早種杉作準備,事到臨頭不是債台高築,就是嫁女失時,成就了一個新的“老姑娘”。 (By 水銀河)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yuen&aid=33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