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芬蘭版馬賽曲-赫爾辛基巡禮
2017/03/01 18:38:32瀏覽4328|回應1|推薦18

在芬蘭赫爾辛基的西貝流士公園,參天大樹間,—座由無數中空圓柱形鋼管組成的大型雕塑,一旁還有一類似面具,表情嚴肅的頭部塑像。這裡是紀念19世紀,芬蘭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的公園。

 

西貝流士是國民樂派(Musical Nationalism)的音樂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899年推出的交響樂「芬蘭頌(Finlandia)」,樂曲雄壯激昂,氣勢磅薄,在芬蘭飽受俄羅斯欺凌的年代,對鼓勵士氣,凝聚民心,強化國家認同,起了很大作用,因此「芬蘭頌也被暱稱是芬蘭第二國歌,和創作於1792年,現在為法國國歌的「馬賽曲(La Marseillaise)」,曲異而功同。西貝流士的生日128日,現在被訂為芬蘭國定紀念日,2002年以前,他的相片還印在100元的芬蘭馬克(Finish Markka)上,之後芬蘭採用歐元,芬蘭馬克才不再發行。

赫爾辛基西貝流士公園,像管風琴的銀白色鋼管雕塑是其最大特徵,風吹過時,每枝管會發出不同音階的聲音。

冬天大雪覆蓋的西貝流士公園。當初這個雕塑也有一些爭議,因西貝流士音樂很少風琴創作,後來在一旁加了同樣銀白色西貝流士頭像雕塑,才平息爭議。

冬天的西貝流士頭像雕塑,被厚厚積雪包圍。

芬蘭100元芬蘭馬克紙鈔的西貝流士頭像,2002年以後,芬蘭採用歐元,芬蘭馬克不再流通。

 

芬蘭雖然現在不管從國民所得,財富分配,自由民主各方面來看,都是世界名列前茅的先進國家;但芬蘭在1991年蘇聯解體前,曾經飽受欺凌,命運多舛;芬蘭原屬於瑞典,瑞典王國在17世紀至18世紀初,是歐洲的强權,在瑞典打勝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三十年戰爭後(16181648),瑞典勢力在1670年代達於巔峰,波羅的海除丹麥外,完全變成瑞典的内海,領土包括現在芬蘭、德國北部、愛沙尼亞及俄羅斯聖彼得堡一帶,是歐洲領土第三大的國家,僅次於俄羅斯及西班牙,即使現在瑞典與芬蘭是分開獨立的兩個國家,瑞典語到目前仍是芬蘭的官方語言之一。

 

但瑞典的強盛國勢在1718年的瑞、俄大北方戰爭(Great Northern War)後劃下句點,俄羅斯打敗瑞典,成為波羅的海新霸主,瑞典失去很多領土,不只失去先前佔領的土地,連本來的芬蘭也被沙俄佔領,只賸下目前的大小,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芬蘭被沙俄佔領,等於亡國,變成沙俄底下的一個附庸國,面對民族不同,宗教相異,作風強悍的沙俄之無端欺壓,士氣難免低落,民心鬱悶。在這樣的氣氛下,西貝流士的「芬蘭頌」適時推出,對激勵芬蘭民心,避免士氣渙散,起了關鍵作用,「芬蘭頌」也廣為流傳。

赫爾辛基Tram侯車亭告示牌,芬蘭語,瑞典語並列。從1213世紀到1808年,芬蘭隸屬瑞典,瑞典語到目前仍是芬蘭官方語言。

海港旁露天市場廣場邊的瑞典大使館,與市政廳,芬蘭最高法院並列,顯示特殊的歷史地位。

1808年瑞典戰敗,芬蘭成為俄羅斯帝國下的自治大公國,由沙皇兼任大公,亦即為附庸國,直到1917年。此為大教堂前的參議院廣場(Senator Square)上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塑像,沙皇塑像出現重要廣場,是歷史一部份?或是感念沙皇?現在芬蘭人應也是五味雜陳。背景為廣場一旁的政府大樓。

海港邊露天市場的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紀念碑,最頂端是俄羅斯帝國的雙頭鷹標誌,也是芬蘭俄治時期遺物這個市場也是赫爾辛基最著名市場。

俄羅斯聖彼得堡涅瓦河(Neva River)旁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騎馬青銅雕塑,是當地著名景點,背景是東正教聖以薩教堂(St. Isaac Cathedral)。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打敗瑞典,奪取波羅的海控制權的沙皇,也是俄羅斯歷史上,唯二被尊為大帝的沙皇,另一位為凱莎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

1917年蘇維埃布爾希維克黨十月革命成功後,芬蘭表面雖然獨立,但所面對的處境卻更為險惡,蘇聯一直將芬蘭當成國防的緩衝帶,跟當年蘇聯要求外蒙獨立同樣的思維;因此芬蘭只能小心翼翼,甚至委屈求全的跟蘇聯周旋,芬蘭也宣稱中立。1947~ 1948年間,芬蘭與蘇聯簽署的多項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也限制芬蘭的自主權,蘇聯更侵佔很多芬蘭的領土,幾乎是芬蘭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飽受欺凌情形,只有加劇,並無減輕。

 

1948年芬蘭因忌憚蘇聯威脅,與蘇聯簽訂「芬蘇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承諾芬蘭不與反蘇國家結盟,也不讓其他國家利用芬蘭來損害蘇聯的利益,並在外交和內政上服從蘇聯,以此換取芬蘭在名義上民主自治的獨立地位。像芬蘭及蘇聯之間的情形,國際關係上也被引申出一個帶有嘲諷或負面意義的名詞-芬蘭化(Finlandization),這個名詞最早是起源於冷戰時期的西德政壇,這種情形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的夢魘才結束,芬蘭也在1995年加入北約及歐盟。

 

儘管蘇聯已於1991年解體,儘管芬蘭目前從各方面狀況良好,但對俄羅斯,芬蘭還是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一個經驗,可以說明這種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的情形。數年前小女兒曾到俄羅斯聖彼得堡唸書,假日到歐洲旅遊,那時歐洲的申根協議(Schengen Agreement)已經生效,持有任一成員國有效簽證的旅客,即可合法到所有其他申根國家旅遊;但當時歐盟仍未給與台灣免簽證待遇,每次入境隔鄰的芬蘭,仍需要申辦簽證,但台灣學生之間,都有一個口耳相傳的經驗,要向另一端的瑞典申辦,不要向芬蘭申辦,捨近而求遠,因芬蘭對從俄羅斯或共產國家來的申請,審查甚嚴,芬蘭人對台灣、大陸又不是分得很清楚,很容易受池魚之殃被拒絕,但瑞典就相對寛鬆很多,這種情形勿寜説,也是芬蘭對痛苦歷史經驗的本能反應。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應該是芬蘭現在的心境。

從即將出港的郵輪上眺望赫爾辛基大教堂,和港邊的露天市場,陽光下閃閃發亮的白色大教堂,是船入港時最明顯的地標大部份芬蘭人信奉基督新教(85%),俄治時期帶入東正教,但目前只佔1%左右人口。

左手邊的赫爾辛基大教堂,右手邊則是東正教烏斯朋斯基(Uspenski Cathedral)教堂。

赫爾辛基大教堂近照,其前方為參議院廣場,廣場左邊是赫爾辛基大學,右手邊是政府大廈,總理和數個部會在此辦公。

冬日的赫爾辛基大教堂,階梯上白色積雪與白牆輝映,暗綠穹頂映著藍天,如夢似幻。

烏斯朋斯基教堂,映著蔚藍天空,莊嚴神聖北歐少見東正教教堂。

▲海港邊的市場廣場(Market Square),是赫爾辛基最著名露天市場,有不少遊客,遠處可見烏斯朋斯基教堂,旁邊一排建築,最左邊灰藍外牆的是市政廳。

市場廣場一旁著名的波羅的海女神阿曼達噴泉(Havis Amanda),中間的建築是市政廳。

另一角度看面向海港的波羅的海女神噴泉

由位於小山丘上的烏斯朋斯基教堂,遠眺赫爾辛基大教堂,近處淺藍色外牆則是總理官邸,平實無華,再遇去淺咖啡色牆壁的是總統府。

芬蘭政治體制是雙首長制及議會制綜合體,總統由普選產生,總統代表國家,統帥三軍,但多數行政權,由議會選出的總理掌控照片為總統府。

▲靜默教堂(Kamppi Chapel 或稱 Chapel of Silence),2012年完成,外型獨特,取鬧市中可靜思角落之意,是赫爾辛基2012年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的計畫之一,完成後佳評如潮

▲靜默教堂前廣場的裝置藝術,芬蘭一些廣場的公共藝術品都很有設計感,其實台北也是2016年的設計之都,可惜未能好好把握,計劃執行的並不成功,頗為可惜。

岩石教堂(Rock Church)正門,整座教堂建築在一大塊挖開的岩石內,屬於基督新教。

岩石教堂內部陳設,主要以大片玻璃天然採光,屋頂為銅製圓頂。

岩石的音響效果特別好,岩石教堂常舉辦音樂會,我們去時正好有人演唱,以管風琴伴奏。

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外觀。

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月台,芬蘭國鐵標誌有些像日本國鐵。

▲有軌電車(Tram)是赫爾辛基重要大衆運輸工具,照片為4號線電車,行過照片左邊的赫爾辛基的世貿中心。

紅色的電車外形顯眼。

赫爾辛基港口,乃至波羅的海的鹽分較低,冬天較易結冰。

烏斯朋斯基教堂冬天下雪景象。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lin9863&aid=93253710

 回應文章

展迎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清新的赫爾辛基
2017/06/21 22:48

藍天下的赫爾辛基顯得清新亮麗 

像是西貝流士公園和赫爾辛基教堂都美極了 

說明也非常詳細 

得意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17-06-23 10:44 回覆:

展迎風兄: 謝謝,每次拜讀您的文章,都受益良多。

藍天白雲,的確令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我兩次去芬蘭都是夏天,冬天的照片其實是小女拍的,她曾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念書。

Charles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