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2/28 00:20:42瀏覽2092|回應2|推薦87 | |
我們從達爾文學院(Darwing College)附近的遊船碼頭登上小船,沿著劍河一路往下遊,劍河不深,小船只能是平底船,英文叫punt,有大有小,但最大者也只約7-8公尺長,寬約1公尺,可容7-8大人,空間窄又狹小,其實坐得並不舒服。每船由一船夫撐篙,篙是細長竹竿,約有4-6公尺,船夫將篙伸到河床泥土,撐著船往前行,撐篙前行,其實技巧比划水前進還要困難些。沿河經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克萊爾學院(Clare College)、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和莫德林學院(Magdalene College),之後再折返,原路回到達爾文學院旁的出發點。
劍橋之美在劍河,劍河也因劍橋而出名,兩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劍河是華人心目中英國名氣最大的兩條河流之一,其一是流過倫敦市區的泰晤士河(Thames River),政治及經濟性格強烈,劍河則帶著濃濃的學術及人文性格,流經劍橋的河段,如上段提的,水並不深,寬也只是10-20公尺,全長也只64公里,其實不是什麼大河,但兩旁各學院典雅優美的建築及濃濃學術氛圍,河旁的柳樹,婀娜多姿,河上的橋樑,造型優美,將劍河妝點得浪漫迷人。劍河會在華人世界出名,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和陳之藩的「劍河倒影」散文集,功不可沒,不管稱康河,或稱劍河,都是原文Cam River的翻譯。「再別康橋」,是這樣描寫劍河: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是1921年到劍橋,那年他24歲,正是感情豐富,年少輕狂,對未來有無限憧憬的年齡,與原配張幼儀已結婚,長子也出生了,他前後在劍橋停留一年多,1922/10就回國,他與林徽因的戀情就發生在這段期間,林徽因當年17歲,最愛做夢的年紀,跟著她父親林長民到英國遊歷。
陳之藩本業是電機工程博士,著有「系統導論」和「人工智慧語言」兩冊專書,但他也深具人文素養,尤其散文更被稱頌,文字簡練雋永,在兩岸四地都曾入選中小學國文課本,他包括「旅美小簡」、「在春風裡」和「劍河倒影」的散文集,1050-1980年代的台灣大學生,幾乎是人手一冊。陳之藩是1969年到劍橋大學研究,「劍河倒影」就是那時寫的,那年他44歲,正是孔子所說的不惑與知天命之年的中間,文字之間,多了不少歷經人生淬練後的圓熟。
劍河的美,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1928年發表以來,歷代騷人墨客劍橋的相關作品,大概都難望其項背,自忖跟大詩人文字能力天差地遠,更是不敢掠美,倒是劍橋英文的Cambridge,字意是劍河之橋,其實劍橋大學段的劍河中遊,橫跨兩岸的橋,造型優美,每座皆不同,且每座橋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也是跟劍河相輔相成,讓劍河的美更添加靈氣。
從達爾文學院從南往北,沿劍河往下游撐蒿前行,過了銀街橋(Silver Street Bridge),第一個學院是皇后學院,數學橋(Mathematical Bridge)連接河兩岸的院區,橋都以筆直木頭建構,以數學三角函數的切線(Tangent),構成弧形的橋,因以得名,1749年始建,是英國法定二級歷史遺產保護建築(Grade 2 Listed Building),也是劍河之橋中名氣第二的著名景點。
再過來是國王學院的國王學院橋,單孔圓拱石橋,1819年所建;接著是克萊爾學院橋,三孔半圓拱石橋,早期文藝復興造型,是目前校區內最早建的橋,名列英國法定一級歷史遺產保護建築,始建於1639年,其橋上原有14個水泥圓球,有一個不見了,也引發一代接一代劍橋人,有關遺失原因的趣談軼聞。
之後是三一學院的兩座橋,葛瑞特客棧橋(Garret Hostel Bridge),及三一學院橋(Trinity College Bridge),前者1960所建,是英國最早的預力混泥土建築之一,橋有不小的坡度,騎腳踏車要騎得氣喘吁吁,劍橋人暱稱為高潮橋(Orgasm Bridge),後者是三孔圓拱的石橋,建於1764年,這座橋也名列一級歷史遺產保護建築。
接下來是聖約翰學院的兩座橋,賴恩橋(Wren Bridge),因左岸建築沒有廚房,食物要從右岸的廚房煮好,由橋送過來,也稱廚房橋(Kitchen Bridge),三孔拱橋,完成於1711年,是劍橋第二老的古橋;另一座是嘆息橋(Bridge of Sigh),這是劍橋大學最有名的橋,建於1831年,是維多利亞女王最喜歡的景點,名字是模仿義大利威尼斯最有名,建於1603年,橫跨不寬的運河,連通總督宮(Doge’s Palace)與監獄的象牙白石橋,但兩者外型明顯不同。行程最後是莫德林學院的莫德林橋(Magdalene Bridge),鐵鑄的單孔橋,始建於1969年,也是二級歷史遺產保護建築。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優美文字,將讀者帶進似人間仙境的劍河美景,但實景是否真那麼旖旎迷人?不久前一代愛情教主瓊瑤以高齡過世,很多人都寫了悼念文字,其中有個中文系的退休教授,當年的文青,學生時曾代表社團去採訪瓊瑤,他的感言是:「真人,永遠比不上筆下的虛擬人物」,同樣,劍河確實美,但「實景,永遠比不上文字美化過的景色」,假如期望的是像徐志摩「再別康橋」一樣的出塵靈氣,那大概不容易如願!
▲劍橋之美在劍河,劍河之最是「後院(The Backs)」,因五個學院的後院,正好連成整片的茵茵綠草地。照片右側是國王學院的教堂,左側是克萊爾學院。 ▲撐篙的技巧比划船高,尤其方向不易控制。
▲劍橋名氣最大的橋-嘆息橋,連通劍河兩岸的三一學院。
▲劍橋名氣第二的橋-數學橋,連通劍河兩岸的皇后學院。
▲地圖上中間靠左淺藍那條粗線即是劍河,沿著劍河,本文所談到的地點,從最下面達爾文學院,到最上面莫德林學院的劍橋大學部分地圖。
▲▼國王學院橋,是劍橋最古老的橋。
▲克萊爾學院橋
▲▼劍橋人暱稱高潮橋的葛瑞特客棧橋(上前),遠處是三一學院橋(上後),及三一學院橋近拍(下)。
▲從國王學院橋孔,往下游望去,中間是克萊爾學院橋,最遠三一學院橋,也依稀可見。
▲▼賴恩橋,是劍橋第二古老的橋,一般都稱廚房橋,因左岸建築沒有廚房,食物要從右岸的廚房煮好送過去,因以得名。
▲莫德林橋,是鐵鑄的橋身。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徐志摩再別康橋詩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徐志摩再別康橋詩句) 句)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徐志摩再別康橋詩句)
▲▼銀街橋(Silver Street Bridge)是座水泥橋,橋上即是銀街(Silver Street),附近就是搭船起點,白色外牆的建築The Anchor是一家著名餐廳。
▲在這裡劍河分成兩條支流,較小的那條在轉彎處形成一水池,叫磨坊池(Mill Pond),我們就從這裡搭船。
▲▼沿劍河支流而建的達爾文學院圖書館(上),及達爾文學院橋(下,Darwin College Bridge),跟皇后學院的數學橋有些像,從橋孔所見即是銀街橋右半邊,橋的右岸其實是個屬達爾文學院財產的小島。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