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18 00:05:00瀏覽19637|回應6|推薦141 | |
2021年四、五月時,中共軍機不時擾台,雖然大部分台灣人並不是很恐懼,總覺得那只是給執政黨或台獨的警告,但全世界都覺得台海緊張情勢升高,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甚至以「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形容台海;同一時間,另一個焦點則是東歐的烏克蘭(Ukrain),俄羅斯佈重兵在烏、俄邊境,衝突似一觸即發,緊張狀況更勝台海,烏克蘭先前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後獨立,但政治立場丕變,現在是歐美與俄羅斯勢力拉鋸的戰略熱點之一。
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Crimean Peninsula),2014年全民公投後併入俄羅斯,原為旅遊度假勝地的克里米亞,變成烏俄之間最前線,關係就像拉緊的弓,隨時會出狀況;今年四月中,俄羅斯宣布封鎖克里米亞的克赤海峽(Kerch Strait),該海峽是亞述海(Sea of Azov)進出黑海的唯一海路,等於封鎖烏克蘭東部海域,一時更是戰雲密布;有人可能會以為克里米亞,跟我們相隔十萬八千里,根本八竿子打不上,其實克里米亞曾經跟我們有不少關聯。
最大的關聯無疑是雅爾達密約(Yalta Agreement),該密約由美、英、俄三國領袖羅斯福、邱吉爾及史達林,於二戰末期的1945/2/4~11,在克里米亞的雅爾達(Yalta)所召開的雅爾達會議(Yalta Conference)之後簽署,該密約對二戰之後的世界局勢,產生深遠的影響,中華民國權益亦深受其害,無窮後患至今綿綿難絕。
比起歐洲,克里米亞氣候相對溫暖潮濕,有許多果園和葡萄園,自19世紀就是療養勝地,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的沙皇和皇室,在這裡都建有夏宮,冬季時為避開當時國都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的酷寒,常到這裡避寒,1822年蘇聯成立後,就成為蘇聯領導人的別墅;雅爾達位在克里米亞的東南海岸,當年會議選在沙皇夏宮的里瓦幾亞宮(Livadia Palace)召開,會議期間,該宮也是羅斯福及美國代表團的下塌地,邱吉爾及英國代表團,則住在距離里瓦幾亞宮六公里多,規模最大,年代最久的沃龍佐夫宮(Vorontsov Palace),史達林和蘇聯代表團,則仍住他最喜歡,鄉間小屋形式的猶斯波夫宮(Yusupov Palace)。 除了雅爾達密約之外,四、五年級生大概都有印象,小學國語課本中南丁格爾的故事,克里米亞戰爭時,她請纓上戰場照顧受傷的戰士,由於她的醫護專業,和無私的奉獻,拯救無數生命,成為護士精神的象徵,她的生日(5/12)也被訂為國際護士節;英國籍的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1820-1910),其實參與的是克里米亞戰爭,從1853/10打到1856/2,起因是俄國與英、法、鄂圖曼為爭奪小亞細亞的權益,主要戰場就是本文所提到的地方。 13世紀中葉蒙古人就在克里米亞建立汗國,位在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半島,從西元前七世紀,其實就有不同的民族在半島上墾殖,包括希臘和羅馬,13世紀初,蒙古第一次西征就掃過了半島,1237年被蒙古人佔領,建立了克里米亞汗國,拔都的一個兄弟,被派來治理這個歸屬欽察汗國的王國,傳了兩百多年後,欽察汗國國勢日衰,到1502年滅亡,但克里米亞汗國仍繼續存在,還是所有屬國中,國祚最長的,並自稱是欽察汗國的繼承人。 欽察汗國覆亡之後,俄羅斯沙皇國崛起,克里米亞繼承不成,反而後來成為俄羅斯的附屬國,最後1783年納入俄羅斯的版圖;1922年蘇聯成立後,克里米亞仍維持獨立,但地位被降為自治州等級;1954年蘇共中央將克里米亞劃入烏克蘭;當時烏克蘭和克里米亞都屬於蘇聯,這樣像左手交右手的行政區域調整,並無特別影響;但蘇聯1991年解體後,烏克蘭重新獨立,政治立場丕變,親俄與親歐勢力嚴重傾軋,烏克蘭與克里米亞之間,變成紛紛擾擾,最後導致2014年克里米亞全民公投,要求脫離烏克蘭獨立,之後隨即加入俄羅斯;其實不只克里米亞,烏克蘭東部,與俄交界的頓內次克(Donetsk)及盧漢斯克(Luhansk), 情形也類似,兩地親俄勢力都在尋求獨立,也是本文第一段,俄烏邊境戰雲密布背後的主因;頓內次克就是2014年馬航MH17的波音777,被俄製山毛欅飛彈擊落,全部乘客298人罹難的地方。 烏克蘭整體社會,確實有種族及文化上的差異,但其實是蘇聯時代的糧倉,民生相對富庶,工業相對發達,現在常可見到身影的超級巨無霸貨機AN-225及AN-124,其實是烏克蘭製;1991年烏克蘭獨立後,親俄與親歐美勢力嚴重傾軋,選舉時政治菁英操作民粹議題,遠超對弭平社會對立,及提升民生經濟的努力,事實上烏克蘭已成為所謂分裂社會(Divided Society),第一段所提2021年初的烏俄對峙,專家其實也指出,是政治菁英藉口種族民粹,拉抬低迷支持度的險招,結果是讓無辜百姓,及國際社會陷入恐慌;台灣也是某種程度的分裂社會,情形也有某種程度的相似,看看烏克蘭,台灣的情勢確實也令人不得不憂心。
▲雅爾達附近,在懸崖邊的耶穌復活教堂(Foros Church),景色優美,現在是觀光聖地。(摘自Wikipedia)
▲燕子堡(Swallow’s Nest),一個建在懸崖邊,可以俯瞰黑海的裝飾用小城堡,景色秀麗,是克里米亞最有名的觀光景點之一。(摘自Wikipedia)
▲雅爾達附的一處擠滿泳客的海灘,旅遊觀光收入是克里米亞經濟的主要來源。(摘自Wikipedia)
▲▼雅爾達會議的舉行地點-里瓦幾亞宮(Livadia Palace)的正面(上),及宮內的一座小教堂(下);里瓦幾亞宮也是會議期間美國代表團下榻之處。(摘自Wikipedia)
▲雅爾達會議的三巨頭,左起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及最右邊的蘇聯總書記史達林。(摘自Wikipedia)
▲里瓦幾亞宮內,雅爾達會議的會議室。(摘自Wikipedia)
▲▼克里米亞半島地圖(上),及克里米亞、黑海、亞述海、克赤海峽及雅爾達的相對位置(下)。
▲▼沃龍佐夫宮(Vorontsov Palace)的北邊入口(上),及伊斯蘭風格的南正面(下),沃龍佐夫宮也是雅爾達會議期間英國代表團下榻之處。(摘自Wikipedia)
▲雅爾達會議期間,蘇聯代表團下榻的猶斯波夫宮(Yusupov Palace),該處也是當時蘇共總書記史達林最喜歡的休閒度假處所,可能這和史達林出身高加索喬治亞的背景有些關係。(摘自Wikipedia)
▲2018年完工,橫跨克赤海峽的克里米亞大橋,長16.9公里,公路及鐵路橋樑分開,2014年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後,該橋其實是將克里米亞半島與俄羅斯連結在一起戰略通道。(摘自Wikipedia)
▲蒙古第一次西征就掃過克里米亞。
▲▼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上),及港口(下);基輔濱臨歐洲第四大河,注入黑海的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摘自Wikipedia)
▲烏克蘭其實是個分裂社會,親俄與親歐美勢力嚴重傾軋,如圖上有顏色的東部及南部,2014年發生親俄示威的幾個州,勢力龐大;目前除了克里米亞已脫離烏克蘭,併入俄羅斯,頓內次克(Donetsk)及盧漢斯克(Luhansk)已事實獨立,非烏克蘭可掌控。(摘自Wikipedia)
▲▼基輔的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上,St. Michael’s Golden-Domed Monastery),及聖索菲亞教堂(下,St. Sophia Cathedral),兩者都屬東正教,也像在俄羅斯所見到的東正教堂,外表都是金碧輝煌,顏色鮮豔。(摘自Wikipedia)
▲基輔的國家迎賓館,同樣建築精美,顏色豐富。(摘自Wikipedia)
▲莫斯科的基輔火車站,莫斯科有數個火車站,基輔火車站是其中最漂亮的,往東歐烏克蘭方向的火車,都從這裡發車。
▲滑行準備起飛的AN-225,該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貨機,與第二名的An-124,都是烏克蘭製造,烏克蘭工業其實有一定水準,雖然AN-225目前只有一架,2004年An-225曾載運面板大廠友達(AUO),自德國進口的機器來桃園國際機場,其載重高達250公噸,約是2021/6/6,載運美國參議員,飛抵松山機場之美軍運輸機C-17的3.2倍;An-124則曾來台灣多次,規模較小的花蓮機場也曾去過。(摘自Wikipedia)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