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與訓詁
訓詁學講話
「研六經以訓詁,括萬妙而為師。」
我要再度聲明:我之所以要講訓詁學,是因為要清楚地講明中國經典。每一
個字的來龍去脈都清清楚楚,才能正確理解經典。理解經典目的在明白中國文化
、中國人的思想、情感。你到中國傳教、講福音,不懂中國人的思想、情感是不
行的。主把我放在中國文學、文化的園地裡凡四十年,我覺得目的就是裝備我,
在這一方面服事祂。
關於用典或典故的問題。就是運用古書或重要書籍中的故事,精簡化,代替
自己要說的話,大半是比喻。像是成語,其實也是用典。只是比較簡單罷了。你
不知道這些故事,就是不懂。以前胡適他們,提倡白話文運動,反對用典。當然
文章是容易懂了,可是學問也變成淺薄了。人人都是非常浮淺,不知道自己祖國
的歷史文化,甚至忘記自己是哪一國人。這是學術的浩劫。西方有學問的人,寫
文章,希臘、羅馬的神話、聖經的資料,都進入文章之中,以示有本有據,學有
根底。可是中國人用自己的典故,就有人認為那是冬烘。這是受帝國主義思想的
欺騙,自己也失去主張。用典屬於修辭,在此詳加討論。
訓詁是字義的問題。但是你每一字都懂,未必能理解文義。其中涉及文法、
修辭。如用典,你要懂得這個故事,才能明白這故事(這些字),在文句中的意
義。以下舉一些例子。
用典可分四類:
一、明用:一眼就看出是用了典故。
王勃《滕王閣序》:「嗚呼,時運不齊,命徒多舛。逢唐易老,李廣難逢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這個例子,是說自己的命運不好,卻拿古人作比。逢唐也是壞命,等有機
會做官時,人已老邁;李廣有很好的才華,卻難遇好的機運。賈誼被放逐
在長沙,不是因為沒有聖明的君主;梁鴻被驅趕到海邊偏僻之地,難道是
因為不在那清平的時代?逢唐、李廣、賈誼、梁鴻,都是比自己。共同的
特色,就是命運不好、不得志。
二、暗用:表面看不出是用了典故,實際上是用了典故。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表面上,沒用什麼典故。意思是,在秋草地上,人都走完了之後,我一個人
獨自尋找著什麼。在冷清的樹林裡,我空空地看著太陽偏斜的時光。這是作者憑
弔賈誼的心情。實際上是用了典故,不仔細看看不出來。
按:暗用賈誼《鵩鳥賦》:「野鳥入室,主人將去」,用「人去」二字;
「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用「日斜」二字。都是倒楣、傷感的字眼。
三、活用:把古人的典故靈活運用。
孔稚珪《北山移文》:「淚翟子之悲,痛朱公之哭……其始至也,將欲排
巢父,拉許由」。
按:本文是假借山靈之口吻,譏笑假隱士。說假隱士裝作墨翟,悲哀那絲
可以遇什麼染料就變成什麼顏色;又裝作楊朱,因為遇到岔路太多,也就
痛哭。意思是這假高士一副看不慣世上反覆變化的眾生像。
「其始至也」,當他剛到這山上隱居時,要「推巢父、拉許由」,這兩人
都是真正隱居的高士。可是那假隱士一來,就要搶先,推他、拉他,顯示
自己比他們還強。其實真正的典故裡都沒有這些,寫文章的人、憑想像、
製造情節,雖與原典不一,卻正合文章之用。
四、反用:照原典的意思相反運用。如:
李商隱《賈生詩》:「可連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按:賈誼少年得志,受群僚之妒忌,因而皇帝疏遠他。後來皇帝又想念他
了,將他召見。談得非常高興、投機。以致於到了半夜,還空著床褟、在
床褟邊談論。這固然是好事。可是作詩者有一個遺憾,專從反方向論這事
。以為到了夜半,談得那麼投機,可是皇帝問的,不是如何為蒼生造福,
而是問那鬼神的事,真是遺憾啊!專從一件事的反方向立論,就是反用。
一個國家的國民,對於自己祖國的文、史、哲多少要有一些瞭解,這樣才會
對自己的祖國,有情感、有認同,不容其他國家欺負自己的祖國、同胞。所以多
懂國家之文化、歷史掌故,對國民是必需的。而且可以醫治空疏的毛病,使學問
實在。所以用典真是重要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