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01 01:53:23瀏覽4699|回應6|推薦58 | |
如果說有一首歌能夠令一個時代大多數的男人回味無窮﹐一直到白髮蒼蒼都無法忘懷﹔並且讓唱這首歌的女人都一舉成名﹐即使不是名利雙收至少永垂史冊﹐恐怕該數《莉麗瑪蓮》了﹗ 您不一定知道莉麗.瑪蓮(Lili Marlene)是誰。但是只要看過有關二次世界大戰﹑或者以二戰作為背景的電影﹐其實多半都聽過這首歌。我第一次聽到《莉麗瑪蓮》大約是在「六壯士」這部戰爭片裡面﹐或許是另外一部戰爭片「六三三轟炸大隊」。那時還是中學生﹐聽不大懂英文。剛好有位美國電影明星名叫李.馬文。我一直很納悶﹐為什麼二戰的歌會提到李馬文的名字﹖這謎團始終沒有揭開﹐後來也就忘懷了。 直到半個世紀後﹐有了YouTube這玩意兒﹐我開始養成每晚到YouTube閑逛的習慣﹐主要是聽歌曲。YouTube的好處是不管您對什麼類別的歌曲有興趣﹐聽完一首歌﹐相關的歌就會自動跳出來﹐不繼續點唱也難。所以一上YouTube往往搞到三更半夜。人曰﹕「未老莫YouTube﹐YouTube須斷腸」﹐真是一點也不錯﹗ 可是工作太緊張﹐晚上要放鬆心情﹐最好的辦法還是到YouTube閑逛﹐因而後知後覺學到不少東西。例如逛到徐若瑄唱卡拉OK的一隻小雨傘﹐我見猶憐。人說徐若瑄最會裝可愛﹐我認為不可一概而論﹐要看是誰來裝。別人想裝可愛也沒轍﹐因為「裝可愛」和「肉麻當有趣」往往只在一線之間。我仿彿變成電影「藍天使」(Blue Angel)裡的老教授迷戀台上的瑪琳.德區(Marlene Dietrich)。當然瑪琳德區美極了﹐但不若徐若瑄可愛。後者嘰嘰喳喳﹑大驚小怪﹐真是標準的台妹。 提到瑪琳德區﹐我會和莉麗瑪蓮重逢就是因為她。有次我無意間發現瑪琳德區用德文唱的《花兒哪裡去了﹖》比瓊.貝絲(Joan Baez)唱的還要好聽﹐而且瑪琳德區性感無匹﹐所以繼續搜索。於是發現另外一首瑪琳德區唱的《莉麗瑪蓮》也很酷。這下不得了﹐找到莉麗瑪蓮的寶庫﹐沉緬其中不能不能自拔。 《莉麗瑪蓮》這首歌的歌詞﹐原本是一次世界大戰時一位德國青年教師漢思.萊普(Hans Leip)寫的詩。這位老兄劈腿和兩位姑娘談戀愛﹐一位叫莉麗﹐另外一位叫瑪蓮﹐竟把兩人的名字合而為一﹐寫了這首詩﹐大意是一位士兵在路燈下和姑娘分手﹐身在戰場仍對她思念不已﹐希望有一天能夠再度在見到路燈下的女郎。雖然是詩人劈腿之作﹐倒是文字淺顯易懂﹑情感真摯動人的好詩。 後來有位作曲家諾博特.舒茲(Norbert Schultze) 就把這首詩譜成動人的情歌﹐原唱者是歌唱家萊麗.安德森(Lale Andersen) 。據說萊麗安德森本來不願意唱﹐因為她認為這是進行曲﹐萬一將來人們只記得她唱過進行曲﹐對她而言好像有點委屈。當然﹐後來莉麗瑪蓮成為二戰時代最出名的一首歌曲﹐萊麗安德森也就不這麼想了。 萊麗安德森的原曲以昂揚的小喇叭開始﹐一路以軍鼓為伴﹐的確有進行曲的味道。但是萊麗安德森每唱到莉麗瑪蓮的名字﹐自然慢下來﹐有一種懷念哀傷的感覺。年輕的士兵雖然希望有一天能夠再度在見到路燈下的女郎﹐但是也知道自己多半會戰死在疆場﹐或許這就是原曲最動人的地方。可《莉麗瑪蓮》並不是一下就走紅的歌﹐第一張唱片出版後只賣掉幾百張。關於這首歌走紅﹐背後也有個有趣的故事。 這歌的唱片問世不久﹐二戰方酣﹐德國那時已經征服法國﹑波蘭和南斯拉夫等國﹐並進兵北非。德軍為了宣傳﹐就在歐洲各地設立了一系列的軍方電臺﹐包括南斯拉夫的貝爾格勒。貝爾格勒電臺(Radio Belgrade)的電波在歐洲及北非都能清楚接收﹐《莉麗瑪蓮》後來成為電臺每天晚九時五十五分收播時必播放的歌。據說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貝爾討厭這首歌﹐認為它動搖軍心﹐下令禁播。沒想到禁播令一下﹐惱了一位了不得的英雄。 這位英雄不是別人﹐正是德軍的閃擊英雄隆美爾。閃擊(blitz krieg)雖然不是隆美爾發明﹐無疑是他發揚光大的得意戰術。(雖然一般老美根本不懂德文﹐直到現在打美式足球展開快攻﹐還是用blitz這個字。美軍採用Shock & Awe戰術攻打伊拉克﹐完全師承隆美爾的閃擊戰術﹔只是一般老美不讀歷史更無論戰史﹐所以美軍可以胡扯唬人)。隆美爾是希特勒的愛將﹐連他也喜歡《莉麗瑪蓮》﹐宣傳部長戈貝爾不敢說不﹐撤銷禁播令。但這歌不僅德軍喜歡﹐隔了火線的盟軍一樣喜歡。所以它雖然是德國歌﹐卻因為交戰雙方的將士都衷心喜愛﹐成為二次大戰最有名的一首歌。 這歌最有趣的是許多女子都唱過它﹐有的因唱這歌而一舉成名﹔也有本來就是名女人因唱這歌錦上添花更加出名。每個不同的版本都有它的特色。例如萊麗安德森的原曲以昂揚的小喇叭開始﹐有進行曲的味道。瑪琳德區的版本改用手風琴開始﹐就有一種感傷頹廢的味道。萊麗安德森後來也以此曲為傲﹐她家鄉的小城甚至為路燈下的姑娘立了銅像。萊麗安德森的紀念集把這首歌曲改成器樂演奏的巴伐利亞歌曲﹐好像我們在德國的「十月節」(Octoberfest)經常聽到的那種音樂﹐快樂而健康。 德國導演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一九八零年拍攝的電影「萊麗安德森傳」﹐令萊麗安德森本人十分火大﹐罵電影故事完全扭曲事實。但女主角漢娜.史谷拉(Hanna Schygulla)在電影裡的表演還是令人震動。這段電影以戰爭場面開始﹐然後是萊麗安德森慢慢步下舞台﹐軍士們如做夢般聆聽收音機裡她甜美的歌聲﹐等到她唱完又是槍炮聲大作血肉橫飛。導演法斯賓德的剪接手法不俗﹐愛情和死亡本來就不可或分。後來漢娜史谷拉垂老重唱這首歌。這次改由鋼琴伴奏﹐她低聲輕唱特別有一種繁華褪盡的味道﹐教人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戰前後法國名女人蘇西.索里朵(Suzy Solidor)在巴黎經營沙龍咖啡館﹐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有辦法找到當時所有的名畫家為她畫裸像﹐一一陳列在咖啡館裡面﹐咖啡館當然生意興隆。蘇西索里朵唱這首歌有法國香頌的味道﹐但是戰後她卻因為通敵罪被起訴。所以不要以為法國人最講自由平等博愛﹐其實法國人很小心眼﹐到了節骨眼上法蘭西民族主義就出來了。我們當然不能忘記﹐北非戰場裡也有意大利部隊。事實上﹐現在鬧亂子的利比亞當年就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意大利人同樣喜歡《莉麗瑪蓮》﹐而且意大利版的懷舊意味特別濃。 除了這些﹐還有些版本設法顛覆原曲。例如俄國版裡一個老蘇彈吉它唱變調了的《莉麗瑪蓮》。捷克版的莉麗瑪蓮設法搞笑﹐居然用美國鄉村西部的調子伴奏﹐可觀的倒是影片裡德軍用遙控小戰車機器人去爆破敵方戰車﹐您就可以看出當時德國的科技如何進步。日本動畫卡通(Strike Witches)裡出現過日本版的莉麗瑪蓮﹐用少女聲音來唱真是迴腸蕩氣。 當然YouTube上親納粹的網友不是沒有﹐有的搞出把《莉麗瑪蓮》認真當做軍歌唱的女聲版本﹐還有的製作歌頌純種亞歷安女人的《莉麗瑪蓮》男聲版本﹐可以說無奇不有。 最有趣的還是到了一九八六年﹐這首歌居然被西班牙搖滾樂歌手改頭換面變成搖滾樂。這位歌手瑪薩.桑伽思(Martha Sanchez)當時不過雙十年華﹐唱這首《莉麗瑪蓮》搖滾樂一炮而紅﹐《莉麗瑪蓮》成為當年西班牙最暢銷歌曲﹗《莉麗瑪蓮》的生命力和可塑性由此可見。 但是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看到或聽到中國人的版本。以後呢﹖倒也難說。 (原載2011年7月1日文訊月刊) 回響回響﹕JD 說﹕每次聽 Lili Marlene 總會想起 源於德國民謠先後由Elvis Presley 及 Joe Dowell 唱紅的 Wooden Heart. 答﹕沒錯。貓王到德國服兵役﹐拍了一部電影《軍中春宵》﹐唱了不少德國民謠。Wooden Heart 是對著木偶唱的。 黎璧賢 說:1978年潘麗莉在《名歌集》黑膠曾唱過,民間唱片出版。 請參考。 答﹕模仿老馬回一句﹕謝謝指教﹗潘麗莉唱的速度稍快了些﹐但她的德語倒是字正腔圓。我高中時代最崇拜隆美爾﹐所以自己拜師學德語﹔大學時代最崇拜哲學家沙特﹐乃拜師學法語﹔後來迷希臘神話和戲劇﹐又跟顧華老師學古希臘文﹔中年響應老馬號召要做新台灣人﹐努力學台語﹔老來愛聽歌劇﹐所以學意大利語﹔終至一無所成。 Frances 說﹕i saw a film with this title many years ago; now i can't remember any detail about the film but still hum the tune...a beautiful song that's why i don't do any YouTubing as it's so addictive ...sounds fun though 答﹕不錯。你說的那部電影就是我在文中提到的電影。請看(聽)我指出的最精彩的一段。
|
|
( 創作|散文 ) |